《醫餘》~ 治術篇上 (2)

回本書目錄

治術篇上 (2)

1. 治術篇上

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同上)

鄭玄曰:「食祿也。全猶愈也。以失四為下者,五則半矣。或不治自愈。」

王安石曰:「鄭氏謂全猶愈也。人之疾固有不可治者。苟知不可治而信,則亦全也,何必愈?」

王昭禹曰:「晉侯有疾。醫緩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公曰:『良醫也。』晉公果卒。」

逸按:稽醫事、醫師、通考、疾醫、瘍醫等終年之案記,觀治療議論之當否失得,以制食祿也。疾醫職云:「死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於醫師是也。」十全非治,十得十也,謂治法十全,無失誤也。夫治之與不治,雖由伎之巧拙,病有難易,時有得失;且死生命也,雖良工不能起死者,苟治法十全而死,

是孟子所謂盡其道者,非非命也。程伊川曰:「周官醫以十全為上,非謂十人皆愈為上。若十人不幸皆死,病則奈何?但知可治不可治者,十人皆中節,即為上。」

上三節,言醫師職掌政令。

又曰:「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同上)

鄭玄曰:「癘疾,天氣不和之疾;痟,酸削也;首疾,頭痛也;嗽,咳也;上氣,喘逆也。《五行傳》曰:『六癘作見。』」

逸按:流行之疾,古稱之癘疾、疫癘、疾疫。此條特就其多者言之,非謂年年四時如此也。讀者宜不以辭害意矣。

鄭玄曰:「痟酸削也,而不釋其狀。賈疏、王解亦不解其義。予別有考:六癘,六氣之沴也。」

上一節,論癘疾所以行。

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同上)

鄭玄曰:「養猶治也。病由氣勝負而生,攻其羸,養其不足者。五味:醢、酒、飴、蜜、姜、鹽之屬;五穀:麻、黍、稷、麥、豆也;五藥:草、木、蟲、石、谷也。其治合之劑,則存乎神農、子儀之術云。」

逸按:人之生疾感邪,或由精氣鬱遏,或因精氣虧虛。故精氣充盈宣通者,瘀濁不生,症癖不結,是以內患無由而生,外邪不能得而侵焉。與孟子所謂「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正一理也。至疾病已成,則精氣益致衰亡。《素問·評熱論》曰: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玉機真藏論》曰:「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是故假饒以藥攻病,不飲食養之,精氣焉得保續旺復乎?《五常政大論》曰:「藥以祛之,食以隨之。」《藏氣法時論》曰:「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可見藥食相須,而後病可得而治,精可得而復矣。

是經文所以「養」字括之也。鄭玄特云「疾由氣勝負而生」者誤矣。藥不止五類,而云五藥者,其概耳。

以五氣、五聲、五色眡其死生。(同上)

鄭玄曰:「三者劇易之徵見於外者。五氣,五藏所出氣也:肺氣熱,心氣次之,肝氣涼,脾氣溫,腎氣寒。五聲,言語宮商角徵羽也;五色,面貌青赤黃白黑也。察其盈虛休王,吉凶可知。審用此者,莫若扁鵲、倉公。」

白話文:

治術篇上

一年結束時,要檢查醫生的工作成效,以此來調整他們的俸祿。十次治療全部痊癒者為最佳;十次治療,只有一次失敗的次之;十次治療,有兩次失敗的又次之;十次治療,有三次失敗的再次之;十次治療,有四次失敗的則最差。(同前文)

鄭玄說:俸祿指的就是醫生的薪餉。 「全」就如同「痊癒」的意思。以四次失敗為最差的原因,是因為五次失敗就等於一半了,甚至有些病症不治療也會自行痊癒。

王安石說:鄭玄所說的「全」等於「痊癒」,人的疾病確實有些是無法治癒的。如果醫生知道無法治癒,就誠實告知,這也是盡到了責任,何必一定要痊癒呢?

王昭禹說:晉侯生病了,醫生說:「這病沒法治,病灶在肓穴之上,膏肓穴之下。」晉侯說:「這是個好醫生啊!」晉侯果然死了。

筆記:檢查醫生的工作成效,指的是查閱醫師考核、疾病醫學、外科醫學等全年記錄,觀察治療的論斷是否恰當,成效如何,以此來調整他們的俸祿。 疾病醫生的職責說明:病人死亡後,都要記錄其病因及治療過程,呈報給上級醫師。十全不是指治癒了十個人,而是指治療方法完美無缺,沒有任何失誤。治療與否的成效,雖然取決於醫生的技藝高低,疾病的難易程度,以及時機的把握,但人的生死畢竟是命運使然,即使是高明的醫生也無法讓死人復活。如果治療方法十全十美而病人還是死了,

這正如孟子所說的「盡其道」,而不是非命。程伊川說:《周禮》中以十次治療都痊癒為最佳,並不是指十個人都治癒了才是最佳,如果不幸十個人都死了,那又該怎麼辦呢?只是指醫生能準確判斷哪些病可治,哪些病不可治,十個人都能得到恰當的治療,這才是最佳的。

以上三段,論述的是醫師的職責和政令。

又說:疾病醫生負責治療百姓的疾病。四季都有流行病,春天有頭痛病,夏天有皮膚病,秋天有瘧疾,冬天有咳嗽氣喘病。(同前文)

鄭玄說:流行病是指因天氣不調和而引起的疾病。「痟」是酸痛的意思;「首疾」是頭痛;「嗽」是咳嗽;「上氣」是氣喘。 《五行傳》說:六種流行病會出現。

筆記:流行性疾病古稱癘疾、疫癘、疾疫。這段只是就流行病的多發性而言,並不是說每年四季都會如此。讀者應該不要被文字所迷惑,而忽略了其本意。

鄭玄說:「痟」是酸痛的意思,但他沒有解釋其症狀。賈疏、王解也未能解其義。我另有考證。六種流行病,是六種邪氣的侵害。

上一段,論述流行病的成因。

用五種味道、五穀和五種藥物來調養疾病。(同前文)

鄭玄說:養就是治療的意思。疾病是由於氣的盛衰而產生,治療方法就是攻其不足,補其不足。五種味道:醬、酒、飴、蜜、薑、鹽等。五穀:麻、黍、稷、麥、豆。五種藥物:草藥、木藥、蟲藥、石藥、穀藥。其治療方法的劑量,則依據神農、扁鵲等人的醫術。

筆記:人生病是感染了邪氣,或是因為精氣鬱結,或是因為精氣虧虛。所以精氣充盈通暢的人,瘀血濁氣就不會產生,疾病也不會形成,因此內疾不會產生,外邪也不能侵犯。這與孟子所說的「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然後人毀之;國必自伐,然後人伐之。」是一個道理。等到疾病已經形成,精氣就會更加衰敗。《素問·評熱論》說:邪氣聚集的地方,氣一定虛弱。《玉機真藏論》說:邪氣盛的地方,精氣就衰弱。所以,即使用藥物治療疾病,而不注意飲食調養,精氣又怎能保持強盛呢?《五常政大論》說:藥物用來祛除邪氣,飲食則要配合治療。《藏氣法時論》說:毒藥攻邪,五穀養人,五果輔助,五畜滋補,五菜充實。由此可見,藥物和飲食必須配合,才能治癒疾病,恢復精氣。

這就是經文中用「養」字來概括的原因。鄭玄說疾病是由氣的盛衰而產生的,這是錯誤的。藥物不只有五類,這裡說五種藥物,只是籠統的說法。

根據五氣、五聲、五色來觀察病人的生死。(同前文)

鄭玄說:這三者是疾病輕重緩急的徵兆,表現在人的外部。五氣:五臟所發出的氣。肺氣溫熱,心氣次之,肝氣涼,脾氣溫,腎氣寒。五聲:言語的宮、商、角、徵、羽。五色:面容的青、赤、黃、白、黑。觀察這些的盛衰,就可以知道吉凶。善於運用此法的,莫過於扁鵲和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