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餘》~ 治術篇上 (3)
治術篇上 (3)
1. 治術篇上
逸按:氣謂氣息亢脫盛衰;色謂面目四體潤澤慘悴;聲謂言語聲音清濁低昂。正錯三者,劇易之徵,見於外者,可以斷吉凶,推生死矣。眡猶察也。不曰知而曰眡,古義為然。《素問·玉機真藏論》曰:「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可已。」《陰陽應象大論》曰:「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聲音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鄭玄云:「五氣,五藏所出;五色,青、赤、黃、白、黑;五聲,宮、商、角、徵、羽,泥矣。」凡如云:五味、五穀、五藥、五毒,亦皆概舉大略耳,不可拘執。
兩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九藏之動。(同上)
鄭玄云:「兩參之者,以觀其生死之驗。竅之變,謂開閉非常,陽竅七,陰竅二。藏之動,謂脈至與不至,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腸、小腸。脈之大候,要在陽明寸口。能專是者,其秦和乎?岐伯、榆柎,則兼彼數術者。」
逸按:兩參之者,氣色與聲,其候在外;如九竅之變,證涉於表裡;九藏據於胸腹。故至九藏之動,其候一於裡,起斃繫於此,治不治判於此。蓋氣色聲音九竅之失常,皆疾病擾亂九藏之所致也。故已驗大表,又徵之裡,回互錯綜,而後控制救治之術,可得而施矣。此醫之所贊化育也。
陽明衝陽,一名趺陽;寸口大淵,切按可以決府藏動否矣。張湛曰:「疼疴結於藏府,疾病散於肌體者,必假脈診以察其盈虛,投藥石以攻其所苦,亦此義也。」
下四節,言疾醫治法。
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於醫師。(同上)
鄭玄曰:「少者曰死,老者曰終。「所以」謂治不愈之狀也。醫師得以制其祿,且為後治之戒。」
逸按:疾醫、瘍醫各錄其治療無效之狀,而入於醫師。醫師觀施設之精粗、得失,而進退之,教督之,以勉勵之也。「所以」,所為也,詳見《經傳釋詞》。
上一節,復言醫之政令以結之。
又曰:「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劀殺之劑。」(同上)
鄭玄曰:「腫瘍,癰而上生創者;潰瘍,癰而含膿血者;金瘍,刃創也;折瘍,踠跌者。「祝」當為「注」,讀如「注」,病之「注」聲之誤也。「注」謂附著。藥劀,刮去膿血;「殺」,謂以藥食其惡肉。」
逸按:腫瘍謂腫痛含膿者;潰瘍謂潰爛腐蝕不止者,如附骨疽、瘻瘡、結毒是也。金創、折傷亦有成膿者,故又謂之瘍。「瘍」、「創」、「瘡」義同。鄭玄曰:「注謂附著藥。」按附著之藥,有消散漫腫者,有柔和焮痛者,有圍固瘡邊者,有食惡肉破頑毒者,敷藥、膏藥皆然。意者古昔治法亦當然也,而不言者,含在中耳。
凡療瘍以五毒攻之。(同上)
鄭玄曰:「止病曰療,攻治也。「五毒」,五藥之有毒者。今醫方有五毒之藥作之:合黃堥,置石膽、丹砂、雄黃、礜石、慈石其中燒之。三日三夜,其煙上著,以雞羽掃取,以注創,惡肉破骨則盡出。」
逸按:此條專就膽潰者、腐蝕者言之。
白話文:
治術篇上
氣息的盛衰、面容四肢的潤澤或枯萎、言語聲音的清濁高低,這三者是判斷病情輕重變化的徵兆。這些外在表現可以判斷吉凶,推測生死。這裡的「視」是指觀察,不用「知」而用「視」,是古代的慣用語法。《素問·玉機真藏論》說:形氣相合才能治癒,顏色紅潤有光澤就能痊癒。《陰陽應象大論》說:善於診病的人,觀察顏色、按摸脈象,首先區分陰陽,審察聲音的清濁以了解病症的部位,觀察呼吸,聆聽聲音來了解病人的痛苦,觀察病情輕重緩急,就能知道疾病的根本所在。鄭玄注釋說:五氣來自五臟,其顏色分別為青、赤、黃、白、黑;聲音分別為宮、商、角、徵、羽。這只是概括性的敘述,不可拘泥。像五味、五穀、五藥、五毒等,也是大體的概括,不可死板地遵循。
要綜合考慮九竅的變化,並參考九藏的動靜。(與前文相同)
鄭玄注釋說:綜合考慮是指觀察以驗證生死;九竅的變化是指開合的異常,陽竅七個,陰竅兩個;九藏的動靜是指脈搏的跳動與否,正藏五個,還有胃、膀胱、大腸、小腸。脈象的主要觀察部位在陽明寸口,能夠專注於此的人,醫術才能精湛。岐伯、俞跗等則兼顧多種診斷方法。
綜合考慮是指氣色和聲音,這些徵象在外顯;九竅的變化牽涉到表裡,九藏位於胸腹,所以觀察九藏的動靜,其徵象在內。生死攸關,治療與否都取決於此。氣色、聲音、九竅的異常,都是疾病擾亂九藏所致。所以,先觀察明顯的外在症狀,再參考內在徵象,相互印證,才能有效地施治。這就是醫生調和陰陽,化育生命的過程。
陽明、衝陽(又名趺陽)、寸口、大淵等脈位,切按可以判斷臟腑的動靜。張湛說:疼痛和疾病積聚於臟腑,疾病散佈於肌體,就必須依靠脈診來觀察其盛衰,用藥物來治療其痛苦,也是這個道理。
以下四節論述疾病的治療方法。
凡是百姓患病,都要區分情況進行治療,死亡後都要記錄其病因和治療過程,交給醫生。(與前文相同)
鄭玄注釋說:年輕人死亡叫「死」,老年人死亡叫「終」,都是指治療無效的情況。醫生以此來調整自己的待遇,並作為以後治療的借鑒。
疾病的治療記錄,要分別記錄治療無效的情況,交給醫生。醫生根據治療方法的精細程度,以及治療的成敗來調整醫生的職務,進行教育和監督,以勉勵他們。具體情況,詳見經傳釋詞。
上一節再次論述醫生的職責,作為總結。
又說:瘍醫負責治療腫瘍、潰瘍、金創、折傷等,包括使用藥物、刮除膿血、以及處理壞死的肉體。(與前文相同)
鄭玄注釋說:腫瘍是指腫脹並伴有膿液的瘡瘍;潰瘍是指潰爛腐蝕不止的瘡瘍;金創是指刀劍傷;折傷是指跌撲損傷;「祝」應讀作「注」,是「注聲」的誤寫,「注」是指藥物敷貼;刮除膿血,殺是指用藥物腐蝕壞死的肉體。
腫瘍是指腫脹並有膿液的瘡瘍;潰瘍是指潰爛腐蝕不止的瘡瘍,比如附骨疽、瘻瘡、結毒等;金創和折傷,也可能化膿,所以也稱為瘍。瘍、創、瘡的意義相同。鄭玄注釋說:「注」是指敷貼的藥物。按,敷貼的藥物,有消散腫脹的,有緩解疼痛的,有圍固瘡口的,有腐蝕壞死組織和清除毒素的。敷藥和膏藥都是這樣。古代的治療方法可能也是如此,只是沒有明說,其意涵包含在其中。
凡是治療瘍瘡,都用五毒攻治。(與前文相同)
鄭玄注釋說:止息疾病稱為療,攻治也是療。五毒是指有毒性的五種藥物。現在醫方中,有使用五毒藥的藥方,將雄黃、砒霜、石膽、丹砂、礜石、慈石等放入容器中燒製,三日三夜,其煙氣上浮,用雞毛掃取,敷貼於瘡口,壞死的肉體和骨骼就會被清除。
這一段專門論述治療膽潰瘍和腐蝕性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