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餘》~ 治術篇上 (4)
治術篇上 (4)
1. 治術篇上
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節之。
鄭玄曰:「既刮殺而攻盡其宿肉,乃養之也。五氣,當為五穀字之誤也。節,節成其藥之力也。」
逸按:上條言外施之術,此條言內治之法,祛病養精之道盡矣。
上三節,言瘍醫治法。
凡藥之酸養骨,以辛養筋,以咸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
鄭玄曰:「以類相養也。酸木味,木根立地中似骨。辛金味,金之纏合異物似筋。鹹水味,水之流行地中似脈。苦火味,火出入無形似氣。甘土味,土含載四者似肉。滑,滑石也。凡諸滑之物,通利往來如竅。」
王昭禹曰:「素問酸收辛散咸軟苦堅甘緩,夫肉以骨為體,骨收則強,故以酸收之。肉以筋為節,節散則不攣,故以辛散之。脈所以行血脈,軟則和,故以咸軟之。氣所以充體氣,堅則實,故以苦堅之。肉緩則不壅,故以甘緩之。竅利則不滯,故以滑利之。」 此說似優。
上一節,言疾醫瘍醫用藥之法。
韓詩外傳曰:「扁鵲過虢侯,世子暴病而死。扁鵲造宮曰:『吾聞國中卒有壤士之事,得無有急乎?』曰:『世子暴病而死。』扁鵲曰:『入言鄭醫秦越人能治之。』庶子之好方者出應之,曰:『吾聞上古醫曰弟父,弟父之為醫也,以莞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之,發十言耳,諸扶輿而來者,皆平復如故,子之方豈能若是也?』扁鵲曰:『不能。』又曰:『吾聞中古之為醫者,曰俞跗,俞跗之為醫也,搦木為腦,芷草為軀,吹竅為腦,死者復生,子之方豈能如是乎?』扁鵲曰:『不能。』中庶子曰:『苟如子之方,譬如以管窺天,以錐刺地,所窺者大,所見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如子之方,豈足以變童子哉?』扁鵲曰:『不然。事故有眛投而中蟁頭,掩目而別白黑者。夫世子病,所謂屍蹶者,以為不然,試入診。世子股陰當溫,耳焦焦如有啼者聲,若此者,皆可活也。』」中庶子遂入診世子以病報。虢侯聞之,足跣而起,至門曰:「先生遠辱幸臨,寡先生幸而治之,則糞土之息,得蒙天地載,長為人。先生弗治,則先犬馬填壑矣!」言未卒而涕泣沾襟。
扁鵲入,砥針礪石,取三陽五輸為先,軒之灶八拭之,陽子同藥,子明灸陽,子游按摩,子儀反神,子越扶形,於是世子復生。天下聞之,皆以扁鵲能起死人也。扁鵲曰:「吾不能起死人,直使夫當生者起,死者猶可藥,而況生乎?悲夫!罷君之治,無可藥而息也。《詩》曰:『不可救藥,言必亡而已矣。』」
與史記扁鵲傳所記頗有異同,其義則於扁鵲傳解之。死者猶可藥以下,韓氏傷時政之言也。
禮記曰:「君有疾飲藥,臣先嚐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嚐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飲服也。嘗猶試也。孔穎達曰:「父子相承,至三世,是慎物調劑矣。」吳大倫曰:「醫三世治人多矣,用物熟矣,功已試而無疑,然後服之,亦謹疾之至也。」方愨曰:「醫之苟非祖父子孫傳業,則術無自而精,術之不精,可服其藥乎?」逸按:古者巫醫世業,而又有醫師督課黜陟之,故傳世久者。
白話文:
治術篇上
以五種氣候調養身體,以五種藥物治療疾病,以五種味道節制飲食。(同前)
鄭玄說:先刮除壞死的組織,徹底清除病灶後,再進行調養。這裡的「五氣」,應當是「五穀」的寫錯。 「節」,是指使藥物發揮作用。
我認為:上一段講的是外治方法,此段講的是內治方法,祛除疾病、滋養精氣的道理都在這裡了。
以上三段,論述的是治療瘡瘍的方法。
凡是酸味的藥物滋養骨骼,辛辣的藥物滋養筋脈,鹹味的藥物滋養血脈,苦味的藥物滋養元氣,甘甜的藥物滋養肌肉,滑利潤澤的藥物滋養竅穴。(同前)
鄭玄說:這是根據事物類似的特性來滋養身體。酸味屬木,木的根扎入土中,像骨骼;辛辣屬金,金的特性是纏繞結合,像筋脈;鹹味屬水,水在地下流動,像血脈;苦味屬火,火看不見摸不著,像元氣;甘甜屬土,土承載萬物,像肌肉;滑利潤澤的藥物,如同滑石一樣,可以通利全身,像人體的竅穴。
王昭禹說:《素問》中說,酸味收斂,辛味散開,鹹味軟化,苦味堅固,甘味緩和。肌肉以骨骼為基礎,骨骼收斂則強壯,所以用酸味收斂;肌肉以筋脈為連接,筋脈散開則不僵硬,所以用辛味散開;血脈的運行需要血脈暢通,軟化則和緩,所以用鹹味軟化;元氣充盈身體,堅固則充實,所以用苦味堅固;肌肉鬆緩則不阻塞,所以用甘味緩和;竅穴通利則不阻塞,所以用滑利潤澤的藥物。這種說法似乎更合理。
上一段,講的是治療疾病和瘡瘍所用藥物的方法。
《韓詩外傳》記載:扁鵲經過虢國,世子暴病而死。扁鵲來到宮中說:「我聽說國中有人突然死亡,是不是有什麼急事?」說:「世子暴病而死。」扁鵲說:「我聽說鄭國的醫生和秦國的越人能夠治療這種病,你們國家精通醫術的人可以試試看。」宮中負責醫藥的人回答說:「我聽說上古時候的醫生叫『弟父』,『弟父』行醫時,用蒲草墊席,用草做成草人,面向北面禱告,只說十句話,那些來抬屍體的人,都能夠恢復如初。你的醫術能做到這樣嗎?」扁鵲說:「不能。」又說:「我聽說中古時候的醫生叫『俞跗』,『俞跗』行醫時,用削過的木頭做成腦袋,用芷草做成軀體,用吹氣的方法治療腦部疾病,死者都能夠復活。你的醫術能做到這樣嗎?」扁鵲說:「不能。」宮中的人說:「如果像你這樣的醫術,就好比用竹管看天,用錐子刺地,所看到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刺中的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你的醫術,怎麼能治好世子呢?」扁鵲說:「不是這樣的。有時用瞎蒙的方法也能射中靶心,閉著眼睛也能分辨黑白。世子的病,是所謂的『屍蹶』,但未必不能治癒。讓我診治一下吧。世子的股間溫暖,耳朵嗡嗡作響,好像有哭泣的聲音。像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癒的。」宮中的人於是讓扁鵲診治世子,並將病情報告給虢侯。虢侯聽說後,赤腳跑到門口說:「先生遠道而來,幸虧您肯來。如果先生能治好他,即使是卑微如塵土的生命,也能夠蒙受天地之恩澤,長大成人;如果先生治不好,那他將與犬馬一樣填入溝壑。」話還沒說完,就哭泣起來,淚流滿襟。扁鵲進去後,磨針礪石,先針刺三陽五輸穴,用火燒烤八個穴位,一人配藥,一人灸刺陽穴,一人按摩,一人恢復神志,一人扶持形體。於是世子復活了。天下人都聽說了這件事,都認為扁鵲能夠起死回生。扁鵲說:「我不能起死回生,只是讓那些本來可以活的人活過來。死者尚且可以治療,何況活人呢?唉!可悲的是,君王的治國無道,是無法用藥物治療的。」詩經說:「不可救藥」,是指必定會滅亡而已。(卷十)
與《史記·扁鵲傳》的記載略有不同,其大意則與《扁鵲傳》的解釋相同。「死者尚可藥」以下,是韓非子批評時政的言論。
《禮記》說:君主生病喝藥,臣子要先嚐;父母生病喝藥,子女要先嚐;醫生如果家族三代沒有行醫經驗,不能服用他配製的藥物。(《曲禮下》)
「飲服」指喝藥,「嚐」指試驗。孔穎達說:父子相承,到三代,這是對藥物謹慎調配的體現。吳大倫說:醫生家族三代行醫,治病經驗豐富,對藥物也十分熟悉,功效已經得到驗證,沒有疑問了,然後才能服用,這也是對疾病極其謹慎的態度。方愨說:醫生如果不是祖孫三代傳承的職業,那麼醫術就不會精湛,醫術不精湛,怎麼能服用他配製的藥物呢?我認為:古代巫醫是世襲的職業,而且有醫師考核、提拔和降職的制度,所以才能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