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餘》~ 養性篇 (5)

回本書目錄

養性篇 (5)

1. 養性篇

漢去周未遠,三代教法,猶有存者。於今得窺古聖之道者,漢儒之功為多。後儒目以訓詁之學,可謂冤矣。

申鑑曰:「或問曰,有養性乎?」曰:「養性秉中和,守之以生而已。愛親、愛德、愛力、愛神之謂嗇,否則不宣,過則不澹。故君子節宣其氣,勿使有所壅閉、滯底昏亂,百度則生病。故喜怒哀樂思慮,必得其中,所以養神也;寒暖盈虛消息,必得其中,所以養神也。善治氣者,由禹之治水也。」

若夫導引蓄氣、歷藏內視,過則失中,可以治疾,皆非養性之聖術也。夫屈者以乎伸也,蓄者以乎虛也,內者以乎外也。氣宜宣而遏之,體宜調而矯之,神宜平而抑之,必有失和者矣。夫善養性者,無常術,得其和而已矣。鄰臍二寸謂之關,關者所以關藏呼吸之氣,以稟授四體也。

故氣長者以關息,氣短者其息稍升,其脈稍促,其神稍越。至於以肩息而氣舒,其神稍專。至於以關息至氣衍矣。故道者常致氣於關,是謂要術。凡陽氣生養,陰氣消殺,和喜之徒,其氣陽也;故養性者崇其陽而絀其陰。陽極則尢,陰極則凝,亢則有悔,凝則有凶。夫物不能為春。

故候天春而生,人則不然,存吾春而已矣。藥者療也,所以治疾也,無疾則勿藥可也。肉不勝食氣,況於藥乎?寒斯熱,熱則致滯陰,藥之用也,唯適其宜,則不為害;若已氣平也,則必有傷,唯針火亦如之。故養性者不多服也,唯在乎節之而已矣。(俗嫌篇)

愛親疑愛身誤,歷猶練也,內視心不外馳也,矯擅也,促數也。論雖似道家之言,非剿襲也。藥者療也以下,與吾古疾醫道全然相符,實為確論,足以破魏晉以降藥餌補養之說矣。

韓非子曰:「天有大命,人有大命。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曼理皓齒,說情而捐精。故去甚去泰,身乃無害。」(揚榷篇)

小耎易斷之謂脆,曼澤也,理膚理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中絕命,職此之由。周語曰:「厚味實臘毒。」養生之術,亦莫善於寡欲。

又曰:「嗜欲無限,動靜不節,則痤疽之爪角害之。」(解老篇)

以痤疽比猛獸,故曰爪角也。博雅曰:「痤,癰也。」

呂氏春秋曰:「肥肉厚酒,務以相強,命之曰爛腸之食。」(本生篇)

舉梃擬面,則按劍而應之,以其將害己也。爛腸之害,豈啻舉梃擬面哉?然務以相強,則喜以為愛己,嗜欲之溺人如此。

又曰:「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雖欲聲,目雖欲色,鼻雖欲芬香,口雖欲滋味,害於生則止,在四官者不欲,利於生者則不為。由此觀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職不得擅行,必有所制。此貴生之術也。」(貴生篇)

口鼻耳目,所以養性命之具也。然嗜欲無厭,則以其所以養者反害其生。故欲全其生,必先節四者之欲。欲節四者之欲,必先制其心。仲虺曰:「以義制事,以禮制心。」是也。

白話文:

養性篇

漢朝距周朝不算久遠,三代的教化方法,至今仍有留存的。我們今天能夠窺探古聖先賢之道,多虧了漢代儒者的功勞。後世的儒者卻把他們的學問稱為訓詁之學,實在是冤枉他們了。

《申鑑》中說,有人問道:有養生的方法嗎?回答說:養生就是秉持中和,以它來保全生命而已。愛父母、愛德行、愛能力、愛神明,這叫做節制,否則氣機就不通暢,過度則不平和。所以君子要調節舒暢自己的氣機,不要讓它阻塞不通,停滯沉悶而混亂,百脈不通則生病。所以喜怒哀樂思慮,都必須把握中庸之道,這是養神的方法。寒暖、充盈虛損、盛衰消長,都必須把握中庸之道,這是養神的方法。善於調養氣機的人,就像大禹治水一樣。

至於導引、蓄氣、歷遍臟腑、內視等方法,過度了就會失去中和,雖然可以治病,卻都不是養生的至高境界。凡是彎曲的,就要使它伸展;凡是積蓄的,就要使它虛通;凡是內斂的,就要使它外放。氣機應該舒暢卻被遏制,身體應該調和卻被矯枉過正,精神應該平和卻被壓抑,必然會失去和諧。善於養生的人,沒有固定的方法,只要做到和諧就夠了。肚臍下二寸的地方稱為關元穴,關元穴是關閉收藏呼吸之氣,並將其輸布到四肢百骸的地方。

所以氣長的人,呼吸就會在關元穴處;氣短的人,呼吸則會稍微上升,脈搏稍微加快,精神稍微渙散。如果能用肩部呼吸,氣息就會舒暢,精神也會比較集中;如果能用關元穴呼吸,氣息就會很旺盛。所以修道之人總是把氣息導引到關元穴,這就是重要的養生方法。凡是陽氣都具有生長、滋養的功能,陰氣則具有消退、殺滅的作用。性格開朗的人,他們的氣是陽氣。所以養生的人要重視陽氣而抑制陰氣。陽氣過盛則會導致疾病,陰氣過盛則會導致凝滯,過盛則會有後悔,凝滯則會有危險。萬物不能自己產生春天,

所以要順應天時春天而生長,人卻不然,只要保全自身的春天即可。藥物是治療疾病的,有病才需要用藥,沒有病就不用藥。肉食不如氣的滋養,何況是藥物呢?寒冷則需要溫熱,溫熱則容易導致陰氣停滯。用藥也要適度,才能不造成傷害。如果氣機已經平和了,再用藥就會有損傷,針灸火療也是如此。所以養生的人,不應該多服藥,只要節制就可以了。(俗嫌篇)

愛父母就像愛自己的身體一樣,內視就是專注於心而不會心猿意馬,矯枉過正、急於求成,雖然這些說法好像道家的話,但並不是抄襲,藥物是治療疾病的等等,與我們古代的醫道完全相符,確實是正確的論述,足以駁斥魏晉以後盛行的藥物補養之說。(俗嫌篇)

韓非子說:天有天命,人有人命。香美脆嫩的食物,肥厚的酒肉,甘甜的食物會損傷身體;美好的容貌,悅耳的聲音會損耗精氣。所以應該去除過度和過分的東西,才能使身體沒有傷害。(揚榷篇)

柔軟容易折斷的叫做脆,曼澤指光滑滋潤,理膚理指保養肌膚。飲食男女是人的本能慾望,人民夭折,都是由於此。周語說:厚味肥美的食物是有毒的,養生的方法,沒有什麼比寡慾更好。(解老篇)

又說:嗜慾無度,動靜失調,就會產生癰疽等疾病。(解老篇)

用癰疽比喻猛獸,所以說爪角。博雅說:痤是癰疽。(解老篇)

《呂氏春秋》說:肥肉厚酒,竭力去追求,叫做爛腸的食物。(本生篇)

拿著棍子向人臉上戳,就會拔劍應對,因為對方要傷害自己。爛腸的危害,豈止是拿著棍子向人臉上戳?然而竭力去追求,卻以為是愛護自己。嗜慾的迷惑人如此之深。

又說:聖人深知天下沒有什麼比生命更貴重的。耳目鼻口是生命活動的器官,耳朵雖然想聽聲音,眼睛雖然想看顏色,鼻子雖然想聞芬芳,嘴巴雖然想嘗滋味,但如果危害到生命,就必須停止。在四官(耳目鼻口)方面不貪求,有利於生命的事就去做,從這點來看,耳目鼻口不能擅自行動,必須有所節制,就像官職不能擅自行動,必須有所節制一樣。這就是珍愛生命的道理。(貴生篇)

口鼻耳目是養護生命氣息的工具,但是嗜慾無度,就會用來養護生命氣息的東西反而危害生命。所以想要保全生命,必須先節制這四種慾望。要節制這四種慾望,必須先約束自己的心。仲虺說:用義來約束行為,用禮來約束心,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