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餘》~ 養性篇 (6)
養性篇 (6)
1. 養性篇
又曰。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欲有情。情有節。聖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其情也。俗主虧情。故每動而亡敗。耳不可贍。目不可厭。口不可滿。身盡府腫。筋骨沉滯。血脈壅塞。九竅寥寥。曲失其宜。雖有彭祖。猶不能為也。(情欲篇)
七情者。性之欲也。縱之則昏亂百度以敗亡軀命。故聖人立禮義之教以節制之。虧者毀也。府腫與腑腫同。病毒貫盈之狀。寥者空也。九竅寥寥。九竅失職不為用也。曲猶悉也。為猶治也。言雖有彭祖之壽。不可治也。
又曰。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於形。而年壽得長焉。長也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於去害。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克形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
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霖大霧七者動情則生害矣。故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盡數篇)五味失和。偏嗜任欲。必害形體。五情無節。六氣觸冒。必害精神。務去其害。則疾病無繇生。能畢其數。此之謂知本也。
又曰。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嗇其大寶。用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此之謂真人。(先已篇)
大寶。性命也。節飲食。慎起居。則腠理宣達。九竅通利。新陳代謝。精氣日新。邪氣不能留滯焉。及者。至天數之限也。
又曰。昔陶唐氏之始。陰多帶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鬱閉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道之。(古樂篇)
湛沉也。原本也。淮南墜形訓曰。黃水三周復其原。瑟縮。拘急不自如也。舞者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也。滯塞可通。瑟縮可暢。不曰樂而曰舞。亦足以觀其世矣。
又曰。飲食居處適。則九竅百節千脈皆通利焉。(開春篇)
又曰。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藏六府。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氣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由生矣。病之留。惡之生也。精氣鬱也。故水鬱則為汙。樹鬱則為蠹。草鬱則為蕢。國亦有郁。主德不通。民欲不達。此國之郁也。國郁處久。則百惡並起。萬災叢至矣。(達郁篇)
比密也。通宣也。固堅也。和猶安也。行流也。惡慝也。人苟精氣流行。支體堅固。病毒無繇生。蕢義未詳。亢倉子則作草郁為腐。按淮南子原道訓曰。堅強而不鞼。張湛曰。音貴。折也。蕢疑鞼之訛也。此條疾病之原由。治亂之脴,胎。議論適切。實為至言。
淮南子曰。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薄氣發瘖。驚怖為狂。憂悲多恚。病乃成積。好憎繁多。禍乃相隨。是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廢。中能得之。則外能收之。中之得則五藏寧。思慮平。觔力勁強。耳目聰明。疏達而不悖。堅強而不鞼。(原道訓)
白話文:
養性篇
人天生就有貪慾,慾望有其情,情有其節。聖人修養節制以止息慾望,所以不會過度於情。世俗之人往往虧損自己的情性,因此常常行動就失敗。耳朵聽不得太多,眼睛看不夠多,嘴巴吃不飽,身體就會腫脹,筋骨沉滯,血脈阻塞,九竅空虛,身體失調,即使是彭祖那樣的長壽之人,也無法避免。
七情是人性的慾望,縱慾則會昏亂百事而導致死亡。所以聖人設立禮義的教化來節制七情。虧損就是損傷,府腫與腑腫相同,都是病毒充盈的樣子。寥是空虛的意思,九竅寥寥,就是九竅失職不能運作。曲同悉,為同治,意思是即使有彭祖的壽命,也無法治好。
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變化,萬物變遷,沒有不帶來益處的,也沒有不帶來危害的。聖人觀察陰陽的適宜之處,辨別萬物的益處,從而順應自然而生活,所以精神安定於形體,而壽命得以延長。長壽不是指短暫的延續,而是活到盡其天年。盡其天年的關鍵在於去除危害。什麼是危害?過量的甘、酸、苦、辛、鹹五味會損傷身體;過度的喜、怒、憂、恐、哀五情會損傷精神;過度的寒、熱、燥、濕、風、雨、霧七氣會損傷情志。所以養生的根本在於認識本源,認識本源,疾病就不會產生。五味失調,偏食縱慾,必然損傷形體;五情失節,六氣侵犯,必然損傷精神。務必去除這些危害,疾病就不會產生,才能活到盡其天年,這就是認識本源。
凡事之本,必須先調養身心,珍惜自身的性命(大寶),運用新的能量,摒棄陳舊的糟粕,則肌膚腠理通暢,精氣日新,邪氣消除,活到天年,這就是所謂的真人。大寶就是性命。節制飲食,謹慎起居,則腠理通暢,九竅通利,新陳代謝,精氣日新,邪氣就無法停留。及者,到達天數的限度。
古代陶唐氏之初,陰氣過盛而沉積,水道阻塞,運行不暢,民氣鬱結而滯塞,筋骨拘緊不舒展,所以創作舞蹈來疏通宣洩。湛是沉積的意思,原是本源的意思。淮南子墜形訓說:黃水環繞三圈才回到本源。瑟縮是拘緊不自在的意思。舞蹈是用來調節八音,順應八風的。滯塞可以疏通,拘緊可以舒展。不稱之為樂而稱之為舞,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時代背景。
飲食起居適宜,則九竅百節千脈都通暢。
人體有三百六十個關節,九竅、五臟、六腑,肌膚要緊密,血脈要通暢,筋骨要堅固,心志要平和,精氣要運行。如果這樣,疾病就沒有立足之地,禍患就不會產生。疾病的停留,禍患的產生,都是因為精氣鬱結。所以水鬱結則污濁,樹鬱結則腐朽,草鬱結則枯萎,國家也一樣,如果道德不通,民意不達,這就是國家的鬱結。國家鬱結久了,則百惡並起,萬災叢至。比是緊密,通是宣通,固是堅固,和是安寧,行是流動,惡是禍患。蕢的含義不明確,亢倉子則說草鬱結則腐朽。按淮南子原道訓所言:堅強而不僵硬。張湛說:音貴,折也。蕼疑鞼之訛也。這一條說明了疾病的根源,治亂的道理,議論精闢,確實是至理名言。
淮南子說:喜怒是違背道的,憂悲是喪失德行的,好憎是心性的過失,嗜欲是性情的累贅。人過度憤怒會損傷陰氣,過度喜悅會損傷陽氣,輕浮的氣息會導致疾病,驚嚇會導致狂躁,憂愁悲傷容易發怒,疾病就會積累,好憎過多,禍患就會相隨。所以要用內心的平靜來控制外界的衝動,百事才能不廢。內心能夠把握住,則外在就能夠收斂。內心平靜,則五臟安寧,思慮平和,筋骨強健,耳目聰明,通達而不悖逆,堅強而不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