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台逸士超

《醫餘》~ 養性篇 (1)

回本書目錄

養性篇 (1)

1. 養性篇

養性由於修身。修身在於守道。凡人之所以致疾病。罹夭橫。未嘗不因失此道也。蓋不修身養性。徒從其心情。則放僻邪恣。淫溺惑亂。無所不至。故聖人設立禮義以制心情。作為音樂以宣導堙郁。使人修身養性。無虧殞天年者。經傳所載。諸子所述。歷歷可見矣。今援其十一略解文義以發其意。

與聖人之旨同其歸者。雖道家之言亦收之。不以人廢言也。然至虛無清淨。恬淡無欲之說。一切無取焉。

易曰。需於酒食。貞吉。(需九五)象曰。需於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人而貞其於飲食。自無有過失。夫飲食者。人之所資以生也。然如失其節。不特困亂。致中傷。取死亡。其害不可勝言也。故聖王立饗食飲酒之禮以教之。所以導中正也。奉遺體者可不慎乎。

又曰。噬臘肉遇毒。(噬嗑六三)象曰。遇毒。位不當也。

王弼曰。處下體之極。而履非其位。以斯食物。其物必堅。豈唯堅乎。將遇其毒。噬以喻刑人。臘以喻不服。毒以喻怨生。如王氏所解。是語不過譬喻耳。然准而言之。人有幼稚老壯。而資質之與腑臟。又各有強弱。故臘脯雖非毒。而或受其害。食之可慎如此。

又曰。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頤象)

王弼曰。言語飲食。猶慎節之。況其餘。

又曰。有孚於飲食。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未濟上九)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

不知節。則有孚猶失是。況不孚乎。

書曰。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好。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五子之歌。)

孔安國曰。迷亂曰荒。嗜甘無厭足。此六者。棄德之君。必有其一。有一必亡。況兼有乎。可移以為養性之法矣。

又曰。惟茲三風十愆。卿士有一於身家。必喪邦。君有一於身。國必喪。(伊訓)

三風十愆。大之喪國家。小之亡性命。何可不猛省。

又曰。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酒誥)

孔安國曰。天下威罰。使民亂德。亦無非以酒為行者。言酒本為祭祀。亦為亂行於小大之國。所以喪亡。亦無不以酒為罪也。夫百禮之會。非酒不行。酒焉可惡。唯留連沉湎。遂至於此耳。誥瑟之言。其意深哉。

又曰。惟耽樂之從。自時厥後。亦罔克壽。(無逸)

孔安國曰。過樂謂之耽。惟樂之從。言荒淫以耽樂之故。自是其後。亦無克壽者。世之淫溺惑亂。以死非命者。無不自耽樂訓致者。聖人之言。蓍龜不啻。讀者思之。

又曰。出入起居。罔有不欽(冏命)

聖人之於修身。雖一事之微。其嚴如此。

韓詩外傳曰。能治天下者。必能養其民也。能養民者。為自養也。飲食適乎藏。滋味適乎氣。勞佚適乎筋骨。寒暖適乎肌膚。然後氣藏平。心術治。思慮得。喜怒時。起居而遊樂。事時而用足。夫是之謂能自養者也。(卷三)

白話文:

修養品性在於修身。修身在於遵循正道。一般人之所以生病、遭遇橫禍早逝,沒有不是因為違背了這個道理。因為不修身養性,只放縱自己的情緒,就會放縱邪僻、恣意妄為,沉溺於聲色犬馬、迷惑昏亂,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所以聖人制定禮儀來約束情緒,創作音樂來疏導內心的鬱悶,使人修身養性,不會減損天年。經書典籍所記載、諸子百家所闡述的,歷歷可見。現在引用其中十一條,略加解釋,闡發其中含義。

凡是與聖人的旨意相同的,即使是道家的言論也採納,不因為說話的人而廢棄他的言論。然而像「虛無清淨」、「恬淡無欲」的說法,一概不予採納。

《易經》說:「在飲食宴樂中等待時機,正固吉祥。」(《需卦》九五爻)。象辭說:「在飲食宴樂中等待時機,正固吉祥,是因為居中守正。」

人如果能堅守飲食的原則,自然不會有過失。飲食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但如果飲食不節制,不僅會困擾身心,還會導致內傷,甚至喪命,其危害難以言說。所以古代聖王制定饗宴、飲酒的禮儀來教導人們,目的就是引導人們做到中正。對待自己的身體,怎麼能不謹慎呢?

《易經》又說:「吃臘肉遇到毒。」(《噬嗑卦》六三爻)。象辭說:「遇到毒,是因為位置不恰當。」

王弼解釋說:「處於下卦的極端,卻居於不恰當的位置,用這種方式吃東西,那食物必定堅硬。豈止堅硬而已?將會遇到毒害。」「噬」比喻施用刑罰,「臘」比喻不服從,「毒」比喻產生怨恨。如果像王弼這樣解釋,那這句話不過是個比喻。然而類推來說,人的體質有幼年、老年、壯年之分,而每個人的資質和內臟又各有強弱,所以臘肉雖然不是毒藥,但有的人吃了可能會受到傷害。飲食應該如此謹慎。

《易經》又說:「君子應該謹慎言語,節制飲食。」(《頤卦》卦象)。

王弼說:「言語和飲食都應該謹慎節制,更何況其他事情呢?」

《易經》又說:「對於飲食有誠信,沒有過錯。如果像酒醉浸濕頭部一樣過度,即使有誠信也會失去原則。」(《未濟卦》上九爻)。象辭說:「飲酒醉到浸濕頭部,也是因為不知節制。」

不知節制,即使有誠信也會失去原則,更何況沒有誠信呢?

《尚書》說:「告誡眾人,不要在內迷戀女色,在外迷戀打獵。不要貪圖美酒,喜好高大的房屋和華麗的裝飾。有其中任何一項,沒有不亡國的。」(《五子之歌》)。

孔安國說:「迷亂叫做『荒』,貪圖美味而不知滿足。這六項,是敗壞道德的君主必然會有的,只要有一項就會導致亡國,更何況同時擁有呢?可以將此作為修身養性的法則。」

《尚書》又說:「這三種惡劣的風氣和十種過失,如果卿大夫身上、家族中有一項,國家必定滅亡;如果君主身上有一項,國家必定滅亡。」(《伊訓》)。

三種惡劣的風氣和十種過失,大的會導致國家滅亡,小的會導致喪失性命,怎麼能不警惕反省呢?

《尚書》又說:「上天降下懲罰,我們的人民因此而大亂喪德,也無非是因為飲酒的緣故。大大小小的國家因此而滅亡,也無非是因為飲酒的罪過。」(《酒誥》)

孔安國說:「上天降下懲罰,使人民喪失道德,也無非是因為飲酒的緣故。這是說酒本來是祭祀用的,但也被用來在大小國家中胡作非為,導致喪亡,也無不是因為飲酒的罪過。各種禮儀的場合,沒有酒就無法進行,酒本身並不是壞東西,只是過度沉溺於飲酒,才會導致這種結果。《酒誥》的這些話,含義深刻啊!」

《尚書》又說:「只知道沉溺於享樂,從此以後,沒有能夠長壽的。」(《無逸》)

孔安國說:「過度享樂叫做『耽』。只知道追求享樂,是說因為荒淫、沉溺於享樂的緣故,從此以後,也沒有能夠長壽的。世上那些因為沉溺於聲色犬馬、迷惑昏亂而死於非命的人,無不是因為沉溺於享樂造成的。聖人的話,比龜甲蓍草的占卜還要準確。讀書的人應該好好思考。」

《尚書》又說:「出入起居,沒有不恭敬謹慎的。」(《冏命》)

聖人對於修身,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如此嚴格要求。

《韓詩外傳》說:「能夠治理天下的人,必定能夠養護百姓。能夠養護百姓的人,是因為懂得自我養護。飲食適宜於臟腑,滋味適宜於氣血,勞逸適宜於筋骨,寒暖適宜於肌膚,這樣才能使氣血平和,心術端正,思慮周全,喜怒有節,起居有常,娛樂有度,做事合乎時宜,這樣才能說是懂得自我養護。」(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