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精詳》~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形色

形色須教著意觀,紫紅實熱白虛寒,倘然錯認分毫處,咫尺雲泥禍害端。

釋:凡痘瘡起發,須諦觀形色以定吉凶。如根窠紅潤,頂蒼蠟色者上吉,根窠紅頂灰白色者次之。若痘色紅紫而焦枯者乃毒火熾盛,血燥而凝,不能起脹而化也,宜用清毒活血湯主之。若痘色淡白,泡不尖圓,根無紅暈,而不起脹者,乃元氣虛弱,血寒而縮,不能送毒外化也,宜用十全大補湯,加丁香鹿茸,回其陽氣,四肢冷加附子

清毒活血湯,見卷三七暈門。

十全大補湯,見卷三怪痘門。

2. 中陷

四圍起發陷居中,陽氣虧衰尚未通,若是中枯成黑子,此名疔痘類非同。

釋:痘瘡起發,其形不一,有緊小而充實者,俗呼珍珠痘,此痘易壯易靨。有粗大而飽滿者,俗呼大痘,此症早壯遲靨。有四圍起中心落陷者,俗呼茱萸痘,此痘有輕有重,痘稀者輕,痘密者重,乃中氣不足之故,宜用內托散托之,中自起矣。右中心陷而黑者,此毒留於裡,中氣鬱而不升也,宜理中化毒湯治之。

若先有水,忽然黑硬幹枯而中陷者,是痘疔也,急宜剔破,吮去惡血,以拔疔散敷之,仍用前方與服。

內托散

錄方:人參黃耆川芎當歸防風白芍藥,白芷桔梗厚朴木香肉桂生薑(一片),大棗(一枚)

同煎服。色紫紅者,去肉桂、木香,加紫草蟬蛻;漿不滿者,用酒水各半煎,加糯米;不食,加人乳、丁香

理中化毒湯

錄方:人參,黃耆,當歸,白芍,川芎,牛蒡子連翹,人中黃,穿山甲,防風

雄黃及燒過人糞。

拔疔散,見卷三印堂見點門。

3. 四圍乾枯

中心微起四圍干,不久焦枯變一般,毒火薰蒸津液竭,理中化毒麥前攢。

釋:痘有中心微起而含水意,其四圍卻乾枯者,此毒火薰蒸,津液將枯之兆,必身熱煩躁,若不急治,則盡焦枯而死矣,宜理中化毒湯,加前胡、麥冬以治之。

理中化毒湯,見上。

4. 黃漿

方脹帶黃漿,毒火內猖狂,急宜針剔破,敷用拔疔良。

釋:痘方起脹,而即帶黃漿者,此毒火熾甚,故易成漿,俗號搶漿痘,不拘何處,俱急剔破,去其漿膿,以拔疔散敷之,不然,能滯漿路,令諸痘不能成漿矣。

5. 鋪錫

起發猶如錫餅鋪,皮膚光若水精壺,其人能食方無慮,不食將為鮑肆枯。

釋:凡痘瘡稠密,要依次起發紅活尖圓者吉,若一齊起發遍身白色,如錫餅形,頭目浮腫,此惡候也。若其人能食,無他症,延至日久,渾身皮脫而愈。倘不能食,後必生吐瀉、熱渴、瘙癢之症而死矣。能食者,宜服助脾快斑湯,以扶其中氣。

助脾快斑湯

錄方:陳皮,楂肉,荊芥牛蒡木香,杭青皮枳殼木通甘草

水煎服一二劑,不宜多。

6.

起發之時渴又臨,火邪內迫熱偏深,急宜解毒生津液,休得俄延向外尋。

釋:痘瘡作渴,此是常事,蓋由於中毒,竅內則燃熬於毒火,外則灌潤於瘡,故宜渴耳。凡一切瓜果生冷之物,不可與食,惟炒米湯飲之為宜。若渴大甚,其人飲食如常,大便堅實,此內熱也,宜生津地黃湯潤之。若泄瀉而渴,此內虛津液不足,不能上潮於口,宜七味白朮散滋之。

生津地黃湯

錄方:生地,麥冬,知母,花粉,甘草淡竹葉(十片,為引)

水煎熱服。

七味白朮散

錄方:人參白朮木香藿香茯苓,粉乾葛,甘草,生薑大棗(為引)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