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補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人參為補氣藥之首,具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益血生血之功效。對於氣虛體弱、面色蒼白、乏力倦怠等症狀,人參能有效改善,提升整體體質。
2. 溫陽補脾:人參性溫,具溫陽益脾之效。在寒冷季節或體質虛寒者,加入人參可以溫暖脾胃,改善消化吸收功能,促進身體恢復。
總而言之,人參作為「大補湯」中的重要藥材,其補氣益血、溫陽補脾的功效,有助於提升體質,增強抵抗力,是傳統中醫藥學中補益藥物的代表。
「大補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之功效,能增強人體正氣,提升免疫力,對於氣虛乏力、容易感冒、體質虛弱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因此成為「大補湯」中的重要藥材。
- 益氣生津: 黃耆能益氣生津,改善口乾舌燥、氣血不足等症狀,對於因氣虛導致的口渴、乏力、食慾不振等問題,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作用,有助於整體的補益效果。
「大補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的功效。大補湯多用於氣虛血弱、陰虛火旺等症狀,而生地黃能滋陰降火,補益氣血,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整體的滋補效果。
- 清熱解毒: 生地黃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緩解因氣虛血弱導致的發熱、口乾舌燥等症狀。在一些情況下,大補湯中加入生地黃,有助於平衡藥性,避免滋補過度,避免出現上火等副作用。
大補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大補湯中常包含多味藥材,藥性偏燥熱或寒涼,甘草可以中和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燥熱傷陰或寒涼傷陽。
- 增強補益: 甘草性甘,入脾經,具有補氣益脾、緩解疲勞、增強體質的功效。大補湯以補氣血、強筋骨為目的,甘草的加入可以加強補益效果,使補益更全面、更持久。
大補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養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大補湯通常用於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體虛乏力等症狀,而當歸的補血作用能有效改善這些情況。
- 和血潤燥:當歸能潤燥生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液循環不良所導致的皮膚乾燥、口乾舌燥等症狀。大補湯中加入當歸,能使其補而不燥,更適合體質虛弱者服用。
「大補湯」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大補湯以滋補為目的,但同時亦需兼顧氣血運行,避免補而不通。川芎的加入,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將補益之氣輸送到全身各處,提升補益效果。
- 疏肝解鬱,調理情緒: 川芎亦有疏肝解鬱的作用,可緩解因氣血瘀滯而引發的胸悶、心悸、失眠等症狀。大補湯多用於體虛者,而體虛者往往伴隨情緒不佳,川芎的加入,有助於調理情緒,提升身體的整體機能。
大補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 緩解燥熱: 大補湯以溫補為主,加入白芍可以緩解藥性燥熱,防止補過頭,避免出現上火、口乾舌燥等副作用。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解燥熱等功效。
- 調和氣血: 大補湯以補氣為主,加入白芍可以幫助補血,達到氣血雙補的效果。白芍能養血柔肝,促進血液循環,同時也能滋陰潤燥,使氣血調和,避免補氣過盛而傷陰。
總之,白芍在大補湯中發揮著緩解燥熱、調和氣血的作用,使其補而不燥、溫而不烈,達到更安全有效的補益效果。
大補湯作為傳統中醫學中的一種經典方劑,旨在調理體質、補益元氣。其組成精妙,其中一味關鍵藥材便是桂枝。桂枝,性溫味辛甘,歸心、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溫通經脈、助陽化氣之功。在大補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是因其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藥物的有效成分在體內的運輸與吸收,同時還能協調其他藥材的功效,使整體配方達到更好的補益效果。尤其對於體虛者,桂枝能夠溫煦臟腑,鼓舞正氣,促使藥力深入病所,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此外,桂枝還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可幫助人體抵抗外邪,增強體質,從而實現大補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最終目標。
大補湯中加入木香,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其加入大補湯中,主要目的在於:
- 緩解補氣過度之弊: 大補湯補氣力強,易造成氣機鬱滯,木香行氣,可避免氣滯血瘀,保持氣血流通。
- 促進營養吸收: 大補湯富含營養,但若脾胃虛弱,難以消化吸收,木香健脾消食,可增強脾胃功能,助益藥效發揮。
因此,木香在大補湯中起到調和氣機、促進營養吸收的作用,使補益效果更加顯著。
「大補湯」中加入青皮,看似矛盾,實則巧妙。青皮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健脾消食的功效。
雖然青皮不是補益藥材,但它能促進脾胃運化,增進食慾,有助於補藥的吸收和利用。同時,青皮能疏肝理氣,緩解補藥可能引起的胃氣上逆、腹脹等不適。
因此,加入青皮可以避免補藥過於滋膩,更利於人體吸收,提高補益效果,達到「補而不滯」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補湯」
中藥方劑「大補湯」由人參、黃耆、生地黃、甘草、當歸、川芎、白芍、桂枝、木香、青皮組成,主要用於治療女子在痘疹發作到起泡並化膿後的一段時間,突然來月經,擔心寒涼之氣進入體內,引起痘疹病情加重並導致痘疹陷入皮膚深層而難以治癒。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為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
總結
中藥方劑「大補湯」由十種中藥材組成,具有補氣、益血、溫經、散寒、止血、活血化瘀等功效。用於治療產後氣血不足、虛寒、腹痛、腰痛、月經不調、崩漏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當歸頭、大川芎、大白朮、白芍藥、白茯苓(多)、人參(多)、黃耆(多)、五味子、熟地黃、乾薑(上下)、甘草(少)。
服此2帖不退,即加川烏、木香(另磨入服);有瀉,加訶子、肉豆蔻、粟殼。
上銼散。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補湯具有益氣養血、調經止血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感冒、發熱、腹瀉等症狀,應先去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大補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補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人參、當歸、黃耆、熟地、川芎、桂心、炙甘草。 主治:孕婦正産時出痘。
大補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人參、黃耆、熟地、當歸、川芎、白朮、白芍(酒炒)、木香、官桂、甘草、白茯苓、青皮。 主治:婦人産後,遇天行出疹痘者。
大補湯, 出處:《片玉心書》卷五。 組成:當歸、人參、黃耆、白芍、生地、甘草(炙)、白朮、白茯苓、川芎。 主治:慢驚危症,自汗,遍身俱有,其冷如冰;痘疹氣血兩虛者。
大補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人參、黃耆、生地、甘草、當歸、川芎、白芍、桂心、木香、青皮。 主治:女子痘疹起發至泡漿數日,忽然行經,恐血出裏寒而生陷伏之變。
大補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人參、黃耆、當歸、川芎、白芍、白芷、牛蒡(炒)、官桂、連翹、甘草。 主治:痘瘡收靨之後,內有不著痂者,內蝕肌肉,膿血日久不乾,或時作痛。
大補湯, 出處:《千金翼》卷六。 組成:當歸3兩,乾地黃3兩,半夏(洗去滑)3兩,桂心3兩,吳茱萸1升(一本無),人參2兩,麥門冬(去心)2兩,川芎2兩,乾薑2兩,甘草(炙)2兩,白芷2兩,芍藥4兩,大棗40枚(擘)。 主治:産後虛不足,少氣乏力,腹中拘急痛;及諸疾痛,內崩傷絕,虛竭裏急,腰及小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