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內補芍藥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 養血柔肝: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止痛止瀉的功效。內補芍藥湯旨在補益肝血,白芍可以滋養肝陰,緩解肝氣鬱結,改善肝血不足引起的各種症狀。
- 緩解痙攣:白芍具有緩解肌肉痙攣的作用,可以舒緩肝氣鬱結所致的肝脾不和,進而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因此,白芍是內補芍藥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養血柔肝、緩解痙攣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肝血不足、肝氣鬱結所導致的各種病症。
內補芍藥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源於以下兩點:
1. 補血滋陰: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涼血滋陰、養血生津之效。芍藥性微寒,味酸甘,入肝、脾經,以養血柔肝、調經止痛見長。兩者相合,可滋陰涼血,補血養血,有效改善因血虛陰虧所致的諸症,如月經不調、面黃肌瘦、口乾舌燥等。
2. 緩解芍藥之燥: 芍藥雖具養血柔肝功效,但其性偏燥,易耗陰傷津。生地黃性寒,可緩解芍藥之燥,避免其過於耗傷陰液,使藥性更趨平和,更利於滋陰養血,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
內補芍藥湯中包含桂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桂枝性溫,入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陽化氣的功效。芍藥性微寒,可滋陰養血,但容易寒凝血瘀。加入桂枝可以溫煦脾陽,促進氣血運行,避免芍藥寒涼之性過度,避免寒凝血瘀的發生。
- 調和營衛:桂枝能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芍藥則能養血柔肝,兩者相合,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使營衛調和,進一步提升藥效。
內補芍藥湯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調經的功效。芍藥性微寒,擅長養血柔肝,但偏於滋陰,缺乏活血之力。加入當歸可與芍藥相輔相成,既能補血養血,又能活血化瘀,使血氣流通,促進氣血運行,達到補而不滯的效果。
- 調和藥性:內補芍藥湯以芍藥為主,性偏寒涼,若單用易傷陽氣。當歸性溫,可溫和芍藥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寒傷陽,並使藥性更加平和,更適合脾胃虛寒、氣血不足的患者服用。
內補芍藥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助芍藥行氣止痛:芍藥具有養血柔肝、和營止痛的功效,但單用芍藥易顯寒涼,且行氣止痛之力不足。生薑性溫,可助芍藥溫陽散寒,促進氣血流通,增強其止痛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 緩解芍藥之寒:芍藥性微寒,長期服用或體質虛寒者,易出現腹痛、腹瀉等寒性症狀。生薑溫中散寒,可中和芍藥的寒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保護脾胃,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內補芍藥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芍藥性微寒,偏於養血柔肝,而黃耆則可扶正祛邪,與芍藥相輔相成,使補血同時兼顧補氣,避免單純補血導致氣虛。
- 協調藥性: 黃耆甘溫,可中和芍藥的寒性,避免藥性偏寒,影響脾胃運化,同時也可緩解芍藥可能造成的腹瀉或腸胃不適。
內補芍藥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利濕,和中寧心: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芍藥滋陰養血,但亦可導致脾虛濕困,影響藥效發揮。茯苓加入可健脾利濕,助芍藥藥力更有效地發揮。
- 助芍藥養血安神:茯苓入心經,能寧心安神,與芍藥養血安神功效相輔相成,提升整體療效。同時,茯苓能利水滲濕,可避免芍藥滋陰過度而導致濕困。
因此,內補芍藥湯中加入茯苓,既可健脾利濕,助芍藥藥力發揮,又能寧心安神,提升整體療效。
內補芍藥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血: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功效。芍藥性微寒,味苦酸,偏於養血柔肝,而人參的補氣作用可以協同芍藥養血,使氣血雙補,達到更佳的療效。
- 扶正固本:人參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扶正固本,對於一些因氣血虧虛所致的疾病,如氣虛乏力、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可以起到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內補芍藥湯中加入人參,可以更好地發揮補氣養血、扶正固本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內補芍藥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作用。芍藥性微寒,入肝、脾經,以補血柔肝為主。兩藥相合,既能補血柔肝,又能滋陰潤肺,協調陰陽,使藥效更佳。
- 緩解燥熱: 內補芍藥湯主要針對血虛陰虧、肝腎不足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症。而麥門冬能滋陰生津,緩解因血虛陰虧而引起的燥熱症狀,使補血柔肝的功效更顯著。
內補芍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和藥效: 甘草性甘平,味甘而緩和,能調和藥性,減輕芍藥的寒涼之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
- 增強補益效果: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之效,與芍藥相配,能增強補益效果,有助於氣血雙補,改善體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
甘草的加入,使得內補芍藥湯藥效更加穏定,更適合於體虛氣弱者服用。
主治功效
中醫中藥方劑「內補芍藥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包括白芍、生地黃、桂枝、當歸、生薑、黃耆、茯苓、人參、麥門冬、甘草等。這些藥材共同作用,主要用於治療瘡癤、毒瘡等症狀。以下是對每種主要成分的簡要介紹: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等功效。桂枝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並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等多種功效,臨床上應用廣泛,包括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心氣不足等多種症狀。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等功效。生薑可單獨或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應用範圍廣泛。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適用於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肝陽偏亢等症狀,以及脾胃虛弱相關病症。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等多種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改善月經不調、痛經等女性問題,並具有止咳平喘之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安胎、健脾胃等功效,適用於水腫、腎炎、風濕痹痛等症。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消腫等功效,是中藥補氣聖藥,適用於氣血兩虛、肺虛咳嗽等症狀。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等功效,用於治療陰虛津虧、心肺氣陰兩虛等症狀。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等多種功效。人參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適用於氣虛、失眠、心悸等症狀。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等功效。生地黃適用於陰虛發熱、消渴、吐血等症狀,並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現代疾病具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總結來說,「內補芍藥湯」通過各種中藥材的相互作用,展現出獨特的療效,特別是在治療瘡癤、毒瘡等方面。每種藥材都有其特定的功效和適應症,使得這個方劑成為多功能、全面的治療選擇。然而,在使用任何中藥方劑時,都應遵循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以確保安全有效。
傳統服藥法
芍藥2兩,乾地黃2兩,桂心2兩,當歸3兩,生薑4兩(切),黃耆5兩,茯苓3兩,人參1兩,麥門冬(去心)1兩,甘草(炙)1兩。
上(口父)咀。以水1鬥,煮取3升,分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內補芍藥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腹痛等。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內補芍藥湯,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二。 組成:芍藥2兩,乾地黃2兩,桂心2兩,當歸3兩,生薑4兩(切),黃耆5兩,茯苓3兩,人參1兩,麥門冬(去心)1兩,甘草(炙)1兩。 主治:癰、發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