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拔疔散中加入紫花地丁,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
紫花地丁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疔瘡腫痛、乳腺炎、丹毒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拔疔散旨在拔除疔毒,而紫花地丁的清熱解毒功效能有效消散疔毒,同時其涼血消腫的作用也能緩解腫痛,達到拔除疔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拔疔散方劑中加入菊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疔瘡多屬熱毒,菊花可以清熱解毒,消散疔瘡的熱毒,促進傷口癒合。
2. 平肝明目: 菊花能平肝明目,對於因肝火上炎引起的疔瘡,菊花可以清熱平肝,緩解肝火上炎,促進疔瘡的消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拔疔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疔瘡」。疔瘡為中醫外科急症,因火毒積聚、經絡阻塞而生,特徵為瘡形小如釘、根深堅硬,易潰爛化膿,甚則毒邪走散(「走黃」),危及性命。古人稱「拔疔散」,意指其能拔出疔毒,斷根療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人耳中膜(耳垢)
- 傳統取其「穢濁性烈」,能「以毒攻毒」。耳垢生於耳道,中醫認為其性燥烈,可腐蝕瘡毒,破壞疔根。
- 推測原理:或含抗菌成分(如溶菌酶),具局部消炎作用,助腐蝕壞死組織。
麝香
- 辛香走竄,穿透力極強,能「開經絡之壅滯」,引藥直達病所。
- 活血散結,促進瘡毒外透,避免內陷;其揮發成分或抑制細菌,減輕腫痛。
麵粉
- 甘平無毒,作為基質緩和藥性,調和劑型成膏狀,便於貼敷。
- 吸附膿毒,助瘡口分泌物排出;澱粉質可能形成保護層,減少刺激。
蔥涎(蔥汁)
- 辛溫發散,通陽解毒,增強藥效透皮吸收。
- 所含硫化物具抗菌性,輔助消散局部炎症。
三、方劑配伍邏輯
此方以「拔毒外出」為核心:
- 攻毒:人耳中膜直蝕疔根;麝香助藥力深入,散結消腫。
- 載藥:麵粉與蔥涎形成黏附膏體,固定藥力於患處,持續發揮作用。
- 拔根:諸藥協力「連根拔出」,避免餘毒潛伏復發,符合「腐去新生」外科原則。
四、現代推測可能機制
- 抗菌消炎:麝香、蔥汁抑菌,減輕感染。
- 促進排膿:局部刺激加速疔瘡潰破,排出壞死組織。
- 經皮吸收:麝香與蔥涎共促藥物滲透,增強療效。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透過外用猛藥截斷毒勢,簡潔峻猛,符合古代急症外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麵粉、麝香、人耳中膜各等分。
上為末。
蔥涎搜膏,連紙貼患處。其瘡根盡拔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拔疔散, 出處:《外科證治全書》卷四。 組成:硫黃、蟾酥各等分。 主治:疔瘡,煩躁悶亂,或憎寒頭痛,或嘔吐惡心,或肢體拘急。
拔疔散, 出處:《同夀錄》卷四。 組成:川山甲1錢(炒),銀朱5分,麝香3厘。 主治:諸疔瘡,其硬如石,或發寒熱,及腐肉不化。
拔疔散, 出處:《外科全生集》(二酉山房版)。 組成:番砂1錢,白丁香1錢,輕粉1錢,乳香1錢,蜈蚣1錢,血竭2錢,麝香2錢,金頂砒6分。 主治:一切疔毒。
拔疔散, 出處:《外科傳薪集》。 組成:月石1錢,雄精2錢,千金霜1錢,巴散2錢,鐵鏽2錢,活磁石(炒)5錢,麝香3分,梅片2分,朱砂5分,蟾酥3分。 主治:一切疔瘡。
拔疔散, 出處:《金鑑》卷六十五。 組成:硇砂、白礬、朱砂、食鹽各等分。 主治:化硬搜根。主治:牙疔,生於兩旁牙縫,腫起一粒,形如粟米,痛連腮項;黑疔,兼麻癢,破流血水,疼痛異常;痘疔,色紫黯黑硬如石,諸證蜂起,難灌膿。
拔疔散, 出處:《良方集腋》卷下。 組成:白蠟2兩(切爲粗末),乳香3兩(去油,研極細),黃蠟10兩(刮爲粗片),沒藥3兩(去油,研極細),銅綠5兩(研細,過絹篩,再研至無聲爲度),百草霜5兩(須先刮淨鍋底,專燒茅柴、百草,取煙煤用之,如雜以别種柴煙煤則不驗;研細,過絹篩,再研至無聲爲度),松香20兩(用桑柴灰煎汁,澄清,入松香煮爛,取出納冷水中,少時,再納灰水中,煮以色白如玉爲度),麻油6兩。 主治:消腫止痛。主治:疔毒,或已走黃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