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桐散

ZI TO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心經 50%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紫桐散中加入紫花地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紫花地丁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材如紫草、連翹等相配伍,可加強清熱解毒之力,有效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丹毒等病症。
  2. 活血化瘀: 紫花地丁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與方中其他活血化瘀藥材如赤芍、丹參等配合,可增強活血化瘀作用,促進瘡瘍的消退。

主治功效


紫桐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紫桐散出自《瘍醫大全》,由顧世澄收錄,主要用於治療手足發背,並具有止痛消腫的功效。

治療原理分析:

紫桐散的組成相對簡單,主要由梧桐葉和紫花地丁組成。

  • 紫花地丁: 古文提及紫花地丁具有清熱解毒、利水通淋的功效。從現代中醫的角度來看,紫花地丁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的作用,常用於疔瘡腫毒、乳癰、痄腮等症狀。
  • 梧桐葉: 古文並未明確說明梧桐葉的功效。在現代本草中,梧桐葉有清熱解毒、袪風除濕、消腫止痛的功效,還能止血散瘀,因此對於熱毒瘡瘍及跌打損傷等病症有療效。
  • 砂糖: 古文中的配伍方式是使用砂糖調敷,砂糖在這裡主要起到賦形劑的作用,方便藥物附著在患處,同時,砂糖也有一定的潤燥作用,可能可以減緩患處的乾燥不適感。

綜合來看,紫桐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清熱解毒。手足發背屬於中醫癰疽範疇,多因熱毒壅盛,氣血凝滯所致。紫花地丁和梧桐葉均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二者合用,可以加強清解熱毒的作用,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從古代的配伍方式與主治描述來看,紫桐散可能更偏向於外用的方劑。通過搗爛新鮮的梧桐葉和紫花地丁,或者將其陰乾研細後用砂糖調敷於患處,可以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病灶,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總而言之,紫桐散是一個以清熱解毒為主,專門用於治療手足發背等癰疽類疾病的外用方劑。其組方簡單,藥材易得,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紫桐散, 出處:《瘍醫大全》卷十九引李常山方。 組成:梧桐葉(鮮的,搗爛,或初秋採取陰乾)、紫花地丁各等分。 主治:止痛消腫。主治:手足發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