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痰內消方

SHI TAN NEI XIAO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0.3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4%
心經 19%
肺經 15%
腎經 15%
脾經 15%
肝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濕痰內消方中加入木瓜,主要是利用其消痰化濕的功效。木瓜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消食、舒筋活絡的作用。在濕痰內消方中,木瓜主要針對痰濕內阻的病症,其消食化滯的作用可以促進脾胃運化,減少痰濕的產生;而舒筋活絡的作用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痰濕的消散。此外,木瓜還富含蛋白酶,能分解蛋白質,對於痰液粘稠的情況也有一定的幫助。因此,木瓜在濕痰內消方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清熱化濕、理氣消痰,達到治療濕痰內阻的目的。

「濕痰內消方」中加入「紫花地丁」的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紫花地丁性寒,味苦,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濕痰內阻常伴隨熱毒蘊結,紫花地丁能清熱解毒,化解熱毒,有助於消除濕痰內阻的病竈。
  2. 利濕化痰,通絡止痛: 紫花地丁能利濕化痰,疏通經絡,對於濕痰內阻所致的胸悶、咳嗽、痰多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濕痰內消方中加入紫花地丁,能有效清熱解毒、利濕化痰,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消除濕痰內阻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濕痰內消方」主治功效分析

「濕痰內消方」,出自《瘍醫大全》,由宣木瓜與紫花地丁兩味藥組成,其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可由古文及藥性分析如下:

1. 病機分析:濕痰流注

《瘍醫大全》中,本方被歸類於「濕痰流注」的治療範疇。所謂「濕痰流注」,是指體內濕邪與痰濁相互膠結,流竄於經絡、肌肉之間,導致局部腫脹、疼痛,甚至形成癰瘡等病症。此類病症的病因多與脾胃運化失常、濕邪內生有關。

2. 方藥組成及藥理分析

  • 宣木瓜: 在此方中,宣木瓜的應用不僅著眼於其舒筋活絡、止痛散瘀的功效,更重要的是其「化濕和胃」的作用。濕痰之源,多因脾胃運化失常,故化濕必先健脾。木瓜味酸,入肝脾經,能促進脾胃運化,化解體內濕邪。其舒筋活絡、利水消腫的特性,也有助於改善濕痰流注所致的局部腫脹和疼痛。

  • 紫花地丁: 作為清熱解毒之要藥,紫花地丁在本方中主要負責清除濕痰化熱所產生的熱毒。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涼血止痢、抗炎殺菌」的特性,能夠針對濕痰流注引起的局部炎症反應和腫脹,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目的。古代醫家明確指出紫花地丁主治「濕痰流注」,可見其針對性之強。

3. 治療原理

「濕痰內消方」的治療原理,可總結為「化濕、清熱、散結」:

  • 化濕為本: 宣木瓜健脾和胃,從根本上解決濕痰產生的根源,使濕濁得化。
  • 清熱解毒: 紫花地丁清除濕痰化熱所產生的熱毒,並能消腫散結,緩解局部炎症反應。
  • 祛邪扶正: 通過健脾化濕,祛除病邪,同時也提升了機體自身的抗病能力,從而達到內消濕痰的目的。

4. 輔助分析:古文對比

古文提及的「濕痰流注奇方(趙若予)」與「內消濕痰流注神方」亦可佐證本方的治療思路。前者運用了當歸、甘草、乳香、沒藥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藥,配合酒煎,意在祛除痰瘀,類似於加強版的消腫止痛方。而「內消濕痰流注神方」則以吉祥草根搗汁,和酒沖服,以發汗散邪為法。由此可見,針對濕痰流注,古人亦重視化濕、清熱、活血等多種方法。相較而言,「濕痰內消方」以宣木瓜與紫花地丁為組方核心,更注重化濕、清熱,適用於濕痰流注初期,或以濕熱為主的症狀。

5. 總結

綜上所述,「濕痰內消方」針對「濕痰流注」之證,以宣木瓜健脾化濕為本,配伍紫花地丁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從而達到內消濕痰的目的。此方雖僅兩味藥,但配伍精當,在濕痰流注的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服藥法


宣木瓜5錢,紫花地丁1兩5錢。
上用臘酒2斤煎好,露1宿。看證上下,分食前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化膿性關節炎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濕痰內消方,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九。 組成:宣木瓜5錢,紫花地丁1兩5錢。 主治:濕痰流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