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散

東籬散

DONG L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肝經 25%
脾經 25%
腎經 25%
肺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東籬散中包含菊花,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能有效治療風熱感冒、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2. 平肝明目: 菊花具有平肝明目的功效,能改善肝火上炎引起的頭暈目眩、視力模糊等症狀。在東籬散中,菊花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起到平肝息風、清肝明目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眼部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東籬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癰疽疔腫、一切無名腫毒」,屬中醫外科常見的熱毒壅聚病症。癰疽為局部紅腫熱痛、化膿潰爛之證;疔腫則為毒邪深竄、腫硬劇痛之疾;無名腫毒泛指病因未明、驟發之局部腫痛。古代以野菊花為主藥,取其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外敷內服並用,使毒邪透發,瘡腫消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野菊花

    • 性味歸經:辛、苦、微寒,歸肺、肝經。
    • 功效解析
      • 清熱解毒:寒能泄火,苦可燥濕,善解熱毒,尤擅療瘡癰疔毒。
      • 散結消腫:辛散之性助藥力透達肌表,促進癰腫消散。
      • 抗菌消炎(現代推論):古人雖無微生物概念,但實踐中已知其可抑制瘡毒(類似現代抗感染作用)。
  2. 輔以酒煎

    • 酒性溫通:助藥力上行外達,加速氣血運行,引領野菊花藥效直趨病所。
    • 取汗透邪:酒熱服後發汗,使毒邪隨汗外透,符合中醫「汗法」治外瘍之理。
  3. 外敷藥渣

    • 雙向夾擊:內服清解臟腑熱毒,外敷直接作用患處,加強局部散結消腫之效。
    • 截斷病勢:外敷可防毒邪蔓延,促進瘡口收斂(類似現代外用抗菌消炎)。

三、整體治療邏輯

此方以「清解內毒、透邪外出」為核心,內外合治:

  • 內服:酒煎後熱服,利用酒的辛散與野菊花的寒涼,形成「辛寒透表」之力,既清熱又促汗,使深伏之毒從表而解。
  • 外敷:藥渣敷患處,直接作用于局部,清熱解毒以控制腫痛,避免毒邪深竄。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未涉現代用藥指導。

傳統服藥法


野菊花1把(連莖搗爛)。
酒煎,熱服。取汗。取滓以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東籬散,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五引《孫天仁集效方》。 組成:野菊花1把(連莖搗爛)。 主治:癰疽疔腫、一切無名腫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