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棗根湯中加入丹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丹參性涼,味苦,歸心、肝經,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止痛安神之功效。棗根湯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丹參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改善瘀血阻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清熱涼血:丹參亦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可以治療熱病、血熱妄行等症。棗根湯若配伍其他熱性藥物,加入丹參能起到清熱解毒,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的作用,提高藥效。
總而言之,丹參加入棗根湯,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清熱涼血,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棗根湯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可與棗根的清熱涼血作用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 疏散風熱:菊花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與棗根的清熱解毒作用相結合,可更有效地治療因風熱上擾引起的頭痛、目赤等症狀。
因此,棗根湯中加入菊花,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棗根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永樂大典》引《醫方妙選》,主治「小兒五色丹遍身,赤流,變改無常」。此症屬中醫「丹毒」範疇,古代文獻中「五色丹」多指皮膚突發紅腫、色澤變幻(或赤或紫),伴隨熱痛、流散無定的急性熱毒病症,好發於小兒,與現代醫學之「蜂窩組織炎」或「過敏性皮炎」等有相似之處。其病機多因風熱濕毒鬱於肌膚,血熱壅滯所致。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棗樹根(君藥)
- 性味苦澀平,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本草綱目》載其能「療疥癬及丹毒」,外用可解皮膚熱毒,抑制局部紅腫。其主成分可能含三萜類、黃酮類,具抗炎、抑菌之效,直接作用於皮膚表層,緩解熱毒引起的赤流。
丹參(臣藥)
- 性味苦微寒,功擅涼血活血、化瘀通絡。《神農本草經》言其「主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此處借其活血之力,疏通肌膚血滯,改善「赤流」之血熱瘀阻現象;現代研究證實,丹參中的丹酚酸能抑制過度免疫反應,降低血管通透性,符合「變改無常」之病態特徵。
菊花(佐藥)
- 性味甘苦微寒,為清熱解毒、疏散風熱要藥。《本草備要》指出其「祛風濕,療皮膚死肌」。本方取其輕清上行之性,透解肌表風熱,協同棗根增強解毒之效;菊花的揮發油及黃酮成分可局部鎮靜、抗過敏,對小兒嬌嫩肌膚尤為適宜。
配伍邏輯與外用機理
全方以「清熱涼血為主,活血祛風為輔」。棗根直折熱毒,丹參活血防瘀,菊花透散風熱,三者合奏「清、活、透」之效。外洗法使藥力直達病所,通過藥液溫浴促進肌腠開泄,加速毒素代謝。「避風洗浴」之囑,意在避免風邪乘毛孔開張再度襲表,符合中醫「開鬱勿忘固護」的治療原則。
現代應用推論
此方雖為古代小兒丹毒設計,然其組方思路可延伸至現代「急性皮炎」「過敏性蕁麻疹」等屬血熱風盛者。外洗形式避開小兒內服藥之抗拒性,且局部用藥副作用較低,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辨證智慧。
傳統服藥法
棗樹根4兩,丹參3兩,菊花1兩半。上銼細和勻。
每用2兩,以水5升,煎至3升,去滓,看冷熱,避風洗浴。極效。
(《永樂大典》卷一○三七引《醫方妙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棗根湯, 出處:《聖惠》卷九十一。 組成:棗樹根4兩,丹參3兩,菊花1兩半。 主治:小兒五色丹遍身。赤流,變改無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