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丹參散中含有丹參,是因其藥性與功效與方劑所治病症相符。
丹參味苦、微辛,性寒,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止痛等功效。其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涼血消腫作用,可緩解熱毒所致的腫痛;清心除煩作用,可安神定志,緩解心煩不寐;止痛作用,可緩解疼痛。
因此,丹參散中加入丹參,正是利用其活血化瘀、涼血消腫等功效,用以治療血瘀、熱毒、心煩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丹參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圍廣泛,主要針對婦科經脈失調、產前產後病症,以及風濕痹痛、寒疝疼痛等證候,其核心病機為氣血瘀滯兼風濕阻絡,具體表現如下:
- 婦科病症:
- 「經脈不調,或前或後,或多或少」:丹參、牛膝活血調經,人參益氣以助血行,針對氣虛血瘀型月經紊亂。
- 「產前胎不安」:防風、白附子祛風定痛,人參補氣安胎,配伍活血藥以疏通胞宮氣血,緩解胎動不安。
- 「產後惡血不下」:丹參、牛膝、白花蛇散瘀通絡,促進惡露排出。
- 風濕痹痛:
- 「冷熱勞,腰脊痛,骨節煩疼」:白花蛇、雷丸、防風祛風濕、通經絡,苦參清熱燥濕,配伍活血藥以解除經絡瘀阻之痛。
- 寒疝疼痛:
- 「小腹及陰中相引痛」:寒疝多因寒凝氣滯,方中白附子溫散寒濕,牛膝引藥下行,丹參散瘀止痛,共奏溫通散結之效。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此方以活血化瘀為主軸,結合祛風濕、益氣通絡之法,其配伍邏輯可分為以下方向:
活血調經:
- 丹參(君藥):活血祛瘀,為婦科調經要藥,主導方劑走向。
- 牛膝:活血通經,引血下行,助丹參化瘀,兼強筋骨。
祛風通絡:
- 白花蛇:搜剔風濕,通絡止痛,尤擅治頑固痹痛。
- 防風:祛風勝濕,解痙止痛,緩解風邪引起的游走性疼痛。
- 白附子:溫燥祛風,善逐寒濕,針對寒疝及陰中冷痛。
清熱燥濕:
- 苦參:清熱燥濕,平衡全方溫性,適用於「冷熱勞」之濕熱夾雜證。
- 雷丸:傳統用於殺蟲除濕,此處或取其祛濕消積之效。
益氣扶正:
- 人參:補益元氣,助氣血運行,防止祛瘀藥耗傷正氣,亦能安胎。
用酒調服:
- 甘草酒溫通血脈,增強散瘀止痛之效,酒行藥勢以達病所。
綜上,此方以活血化瘀為基礎,結合風藥之走竄、補氣藥之托底,形成「通補兼施」的結構,適用於氣血不暢夾雜風濕之證。其特點在於:
- 婦科應用:化瘀不傷正(人參佐制),兼顧安胎與通瘀的動態平衡。
- 痹痛治療:活血與祛風濕並行,標本兼顧,尤其白花蛇的加入,增強對久痹的穿透力。
傳統服藥法
丹參1兩半,人參1兩(去蘆頭),苦參1兩(銼),雷丸1兩,牛膝1兩(去苗),防風1兩(去蘆頭),白附子1兩(炮裂),白花蛇2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上為細散。
每服2錢,食前煎甘草酒放溫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丹參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丹參半兩,鼠糞3-7枚(微炒)。 主治:小兒汗出中風,身體拘急,壯熱苦啼。
丹參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二。 組成:丹參不拘多少(去土,切)。 主治:婦人經脈不調,或前或後,或多或少,産前胎不安,産後惡血不下;兼治冷熱勞,腰脊痛,骨節煩疼;寒疝,小腹及陰中相引痛。
丹參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一。 組成:丹參1分,黃芩1分,麻黃半兩(去根節),枳殼1分(麸炒微黃,去瓤),葛根1分(銼),犀角屑1分。 主治:小兒心熱血凝,身上有赤,引於頰上或口,傍眼下,赤如胭脂,面上皮即皺剝,漸漸引多。
丹參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丹參3分,蝟皮1兩(炙令香黃焦),蛇蛻皮1兩(燒灰),當歸3分(銼,微炒),露蜂房3分(微炒),木香3分,豬後懸蹄甲1兩(炙令焦),鱉甲3分(塗醋,炙令黃,去裙襕)。 主治:痔,肛邊生結核,發寒熱,及疼痛不止。
丹參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丹參1兩半,人參1兩(去蘆頭),苦參1兩(銼),雷丸1兩,牛膝1兩(去苗),防風1兩(去蘆頭),白附子1兩(炮裂),白花蛇2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 主治:風瘙,皮膚癮疹,赤腆瘙癢,隨搔生瘡;婦人血風,四肢走註疼痛者。
丹參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丹參半兩,露蜂房1分(微炙),川升麻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連翹半兩,黃耆半兩(銼),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牛蒡子半兩(微炒),枳殼3分(麸炒)。 主治:小兒風熱,項腋下有惡核不消,大便多秘,心神煩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