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赤膏

丹參赤膏

DAN CAN CH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極寒 (0.06)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肝經 20%
心包經 10%
小腸經 10%
大腸經 10%
肺經 10%
脾經 10%
胃經 10%
心經
肝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丹參赤膏中含有丹參,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 丹參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功效。丹參赤膏多用於治療瘀血阻絡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而丹參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清熱涼血: 丹參還具有一定的清熱涼血作用,能有效緩解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丹參赤膏中加入丹參,能進一步增強其清熱涼血的功效,使其更能有效治療熱毒瘀血所致的各種疾病。

丹參赤膏中加入雷丸,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止痛:雷丸性寒,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輔助丹參活血化瘀,減輕局部炎症,緩解疼痛,尤其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2. 祛風除溼:雷丸亦能祛風除溼,而丹參則善於活血化瘀,兩者相輔相成,可治療風溼痹痛、關節腫脹等病症,對於因風溼引起的疼痛腫脹效果更佳。

因此,雷丸的加入,不僅增強了丹參赤膏的消腫止痛功效,更提升了其祛風除溼的療效,使其更適用於治療多種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丹參赤膏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少小心腹熱」及「小兒驚癇」。古醫以「心腹熱」為內熱蘊結於中焦,症見煩躁、腹滿、手足心熱;而「驚癇」多因熱極生風,或痰熱擾神,致小兒驚掣抽搐。此膏外用「摩心下」(即塗擦心窩及腹部),藉藥力透皮以清熱鎮驚,其性平和,故四季可用。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丹參(2兩)

    • 性味苦微寒,入心、肝經,古來重用其涼血活血、清心除煩之效。《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心腹邪氣…寒熱積聚」,既能散瘀熱,又可安神志,針對「心腹熱」之本;另《本草匯言》指丹參能「定驚癇」,契合小兒熱極動風之病機。
  2. 雷丸(2兩)

    • 性苦寒,有小毒,傳統用於殺蟲消積,《本草備要》載其「除皮中熱結,除邪氣」。此處取其清熱散結之功,協同丹參透達腹中鬱熱,尤善解「熱結」所致之煩滿驚搐。
  3. 輔料配伍

    • 苦酒(醋)浸泡:醋性酸收,能引藥入肝經,助丹參、雷丸清熱之力內透,兼緩和雷丸毒性。
    • 豬脂煎膏:豬脂甘涼潤膚,為傳統外用膏劑基質,使藥效緩釋,且「摩心下」時兼護肌膚。

邏輯推衍與方義
此方以「清熱透絡」為核心:

  • 丹參+雷丸:一活血、一散結,共解熱鬱。雷丸攻瀉皮裏膜外之熱,丹參涼血安神,針對小兒「陽常有餘」之體,熱邪易竄擾心神、肝風之特點。
  • 外用法避口服之弊:小兒服藥不易,改膏摩之法,經皮吸收直達病所,尤宜驚癇發作時急緩其症。

全方簡練,體現古人「外治內效」思維,以清熱為本,佐以透散,契合小兒熱證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丹參2兩,雷丸2兩。除熱。
上(口父)咀,以苦酒半升,浸二藥一宿,以成煉豬肪1斤,煎三上三下,去滓,膏成。
以摩心下,冬、夏可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癲癇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丹參赤膏,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丹參2兩,雷丸2兩。 主治:除熱。主治:少小心腹熱;小兒驚癇。

丹參赤膏,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丹參2兩,雷丸2兩,芒消2兩,戎鹽2兩,大黃2兩。 主治:除熱。主治:少小心腹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