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物通汗散

二物通汗散

ER WU TONG H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極寒 (0.08)

複方歸經比例

小腸經 14%
心經 14%
肝經 14%
大腸經 14%
肺經 14%
脾經 14%
胃經 14%
小腸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物通汗散中包含雷丸,主要是利用其 解毒散結、消腫止痛 的功效。

雷丸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 驅風散寒、消腫止痛、解毒 的作用。其對於 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癰腫瘡毒 等症狀皆有療效。

二物通汗散的主要功效為 散寒通絡、解毒止痛,雷丸的加入可以增強其 解毒散結、消腫止痛 的效果,進一步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物通汗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見於《外台秘要》卷三十六,主治「少小有熱不汗」,即小兒因體內有熱而未能正常發汗的症狀。小兒體質陽氣偏盛,若外感風熱或裡熱鬱閉,腠理不開,可見身熱無汗、煩躁不安。此方透過外用法,促進汗液排出,以散熱解鬱。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分析

  1. 雷丸(4兩)

    • 性味功效:苦寒,有小毒,傳統用於殺蟲消積(如《本經》載「殺三蟲」),但於此方中取其「解熱」之功。雷丸的苦寒之性可清泄鬱熱,其外用或能刺激皮膚,間接促進毛竅開泄。
    • 外用法推測:古代可能取其粉末的物理性質(如細膩滑散),輔助粉劑吸附體表濕熱,或透過輕微刺激促使汗出。
  2. 粉(0.5斤)

    • 考據:「粉」可能指滑石粉(《外台》多見)或米粉(如《千金方》用牡蠣粉配麻黃根止汗)。
    • 若為滑石粉:性甘寒,能清熱收濕,外用可吸附體表濕熱、保持乾爽,但單用無發汗作用,需配雷丸的開泄特性。
    • 若為米粉:質地細膩,可能作為賦形劑,減少雷丸對皮膚的刺激,或輔助吸附汗液。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外用「撲粉」形式,結合:

  1. 物理性刺激:雷丸粉末可能微刺激皮膚,促使局部氣血運行,助毛竅開張。
  2. 吸附清熱:滑石粉(若採用)吸附體表濕熱,間接調節陰陽,使腠理通暢;雷丸苦寒清裡熱,內外協同促成汗出熱退。
  3. 小兒體質考量:小兒皮膚嬌嫩,外用散劑避開內服藥的毒性風險(如雷丸有小毒),且粉劑輕柔,適合嬰幼兒使用。

四、可能的現代理解

此方體現「輕劑宣透」的治療思維,結合清熱與解表原理。雷丸的運用較特殊,後世少見類似配伍,或反映唐代以前對小兒外用藥的經驗。現代若應用,需進一步考證「粉」的具體藥材及雷丸外用安全性。

傳統服藥法


雷丸4兩,粉0.5斤。
上藥治下篩。以粉兒身。
本方方名,《外台》卷三十六引作「二味通汗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二物通汗散,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雷丸4兩,粉半斤。 主治:少小有熱不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