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菊散

蟬菊散

CHAN J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0.3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肝經 33%
脾經 16%
腎經 16%
肺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蟬菊散中包含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退熱消腫: 蟬蛻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退熱消腫、祛風止痙之效。對於外感風熱、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可與菊花等清熱解毒藥物配伍,增強療效。
  2. 疏散風熱、止癢消疹: 蟬蛻能疏散風熱,止癢消疹,對於風疹、麻疹、濕疹等皮膚病,可與菊花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藥物配伍,起到清熱利濕、消腫止癢的作用。

蟬菊散中含有菊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其清熱解毒之功,能散風熱,清肝火,對於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菊花亦有平肝明目的功效,能改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對於因肝火上炎引起的頭昏眼花、頭疼目眩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因此,蟬菊散中加入菊花,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蟬菊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斑瘡入目」或「病後生翳障」,皆屬外障眼病範疇。古代「斑瘡」多指天花、麻疹等熱性病發疹後,熱毒上攻目睛,導致赤腫翳膜;而「病後生翳障」則泛指熱病傷陰或餘熱未清,灼傷肝肺之絡,致使黑睛生翳、視物昏矇。此二者病機均與風熱壅滯、肝肺鬱火相關,故方劑以清散風熱、退翳明目為核心。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蟬蛻(淨,去塵土):

    • 性味甘寒,歸肺、肝經,古代認為其輕清升散,善走頭目。
    • 《本草綱目》載其「治頭風眩暈,皮膚風熱,痘疹作癢,破傷風及疔腫毒瘡」,關鍵在於「祛風散熱」。
    • 眼科應用上,蟬蛻能疏散肝經風熱,退目翳(如《銀海精微》多用以治翳膜遮睛),其體輕空透,可引邪外解,避免熱毒鬱滯於目絡。
  2. 白菊花(等分):

    • 性辛甘苦微寒,歸肝、肺經,為清肝明目要藥。
    • 《醫學啓源》言其「去翳膜,明目」,白菊尤擅清泄肝熱,兼散風邪,對熱病後目赤生翳有直接清解之效。
    • 與蟬蛻相配,能增強疏散頭面風熱之力,且菊花甘潤,可緩解蟬蛻之燥性。

配伍原理:
兩藥皆輕清上浮,契合「治上焦如羽」原則。

  • 協同作用:蟬蛻偏重「散風退翳」,菊花側重「清肝明目」,合用則風熱並治,內外雙解。風熱得散,肝肺鬱火不攻於目,則翳障自消。
  • 佐使之法:方中加入蜂蜜少許煎服,一則緩和藥性,適合小兒體質;二則蜂蜜甘緩潤燥,可防風熱傷陰之弊,契合「病後」體虛調護之需。

結論:
蟬菊散雖藥簡,然緊扣「風熱翳障」病機,以輕清宣透為法,體現中醫「輕可去實」的治療思維。其組方邏輯清晰,針對外障眼病初起或熱病後餘熱未盡之證,透過疏風清熱、透邪外達以退翳明目,符合傳統眼科用藥規律。

傳統服藥法


蟬蛻(淨,先去塵土)、白菊花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2錢,水1盞,入蜜少許同煎,乳食後量兒大小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蟬菊散,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九。 組成:蟬蛻(淨,先去塵土)、白菊花各等分。 主治:斑瘡入目,或病後生翳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