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退散

蟬退散

CHAN TU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極寒 (0.0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肺經 50%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蟬退散」方劑中包含「蟬蛻」的主要原因如下:

  1. 疏風止癢: 蟬蛻性涼,具有疏散風熱、止癢消腫之效。蟬蛻可清熱解毒,對於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蕁麻疹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活血通絡: 蟬蛻能通經活絡,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麻木等症狀有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達到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效果,有助於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蟬退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多坐地爲風或蟲蟻咬着,陰囊忽腫」,指出病因可能與久坐潮濕之地、風邪侵襲,或蟲蟻咬傷有關。陰囊屬肝經循行部位,其腫脹多與風濕、濕熱、蟲毒或氣血鬱滯相關。古方以「漱牙」外治法間接治療,推測可能透過藥物漱口,使藥性由口腔黏膜吸收或循經絡作用於下焦,或藉辛散之氣祛風解毒、消腫止痛。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祛風透邪

    • 蟬退、僵蠶:輕清宣散,善祛風邪,僵蠶兼能化痰散結,蟲類藥特性可通絡祛風解毒,對蟲蟻咬傷所致腫痛或有緩解作用。
    • 荊芥、細辛:辛溫解表,荊芥散風透疹,細辛散寒止痛,開竅通滯,助祛除肌表風濕之邪。
  2. 解毒消腫

    • 蜂房:有毒,但古代用於攻毒殺蟲,治癰腫瘡毒,可能針對蟲蟻咬傷之毒。
    • 草烏:大辛大熱,逐風濕、開頑痰,外用能麻醉止痛,但本方用量等分且煎漱,或取其辛散之性,非強力毒攻。
  3. 下行引經

    • 牛膝:活血通經,引藥下行,助藥力抵達下焦陰囊部位。
    • 地松(或指「地慄」或「地榆」):若為地榆,則涼血解毒;若為地鬆(如地骨皮),則清熱透邪,可能佐制辛溫藥之燥性。
  4. 外用之理
    全方「漱牙」而治下陰,中醫理論中,足陽明胃經循行齒齦,與肝經氣血相通(如「陽明主宗筋」)。辛香漱口可能激發陽明經氣,間接疏泄肝經濕熱鬱滯;另藥液停留口腔,黏膜吸收後隨經絡運行。


可能的功效與治療原理

  • 辛香走竄:多味辛溫藥組合,能開毛竅、散風濕,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 蟲蟻咬傷:蟬退、蜂房、僵蠶具蟲類搜剔之性,或能中和蟲毒,減輕腫脹。
  • 經絡調節:藉「上病下治,下病上取」思維,透過口腔用藥調節下焦病證,體現古代「遠端取效」的治療智慧。

此方側重外治法,間接作用於病所,推測其機理結合了祛風解毒、辛散通絡與經絡傳導,適合風濕蟲毒所致之急性腫痛。

傳統服藥法


蟬退、蜂房、僵蠶、牛膝、草烏、荊芥、細辛、地松各等分。
上(口父)咀。每服2錢,水1鐘煎,漱牙,冷則吐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痤瘡癲癇牙齒痛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蟬退散, 出處:《得效》卷十二。 組成:蟬退半兩。 主治:多坐地爲風或蟲蟻咬著,陰囊忽腫。

蟬退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引《傅氏活嬰方》。 組成:蟬蛻、朱砂、麝香、腦子各等分。 主治:撮口。

蟬退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六引《衛生家寶》。 組成:蟬蛻、蛇床子、穿山甲、皂角刺、木鱉子各等分。 主治:痔漏。

蟬退散, 出處:《醫統》卷六十四引《聖惠》。 組成:蟬退、蜂房、僵蠶、牛膝、草烏、荊芥、細辛、地松各等分。 主治:風蟲牙痛。

蟬退散, 出處:《得效》卷十一。 組成:蟬退60個(去土足翅),荊芥穗1兩,甘草半兩(蜜炙),大黃半兩(紙裹煨),黃芩半兩(生用),蠍梢50個(去毒)。 主治:驚風天釣,心熱夜啼,驚癇。

蟬退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八引丁安中方。 組成:蟬退(去土)半兩,蛇蛻(炙)半兩,升麻(洗)半兩,蒺藜(炒去角)半兩,黃連(炒)半兩,谷精草半兩,大青葉半兩,仙靈脾半兩,威靈仙半兩,井泉石半兩,朱砂1分,螺粉1分。 主治:斑瘡翳障,眼不見光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