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甲散

脫甲散

TUO JIA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中性 (1.0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0%
心經 20%
肺經 20%
胃經 20%
肝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脫甲散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有二:

  1. 殺蟲止癢: 雄黃性溫燥,有殺蟲止癢之效。脫甲散主治癬疾,而癬疾多由蟲菌感染引起,雄黃可直接殺滅病蟲,達到止癢消腫的效果。
  2. 燥濕解毒: 雄黃性燥,可燥濕止癢,並能解毒消腫。脫甲散中常與其他具有燥濕解毒功效的藥材配伍,例如苦參、蛇牀子等,共同發揮祛除濕邪、殺蟲止癢的功效。

因此,雄黃在脫甲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能有效控制癬疾的發展,達到治療目的。

脫甲散中包含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止癢:蟬蛻性涼,味甘,具有疏風散熱、止癢消腫的功效。脫甲散用於治療風熱襲膚,引起皮膚瘙癢、紅腫、丘疹等症狀,蟬蛻可有效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緩解皮膚不適。
  2. 促進皮膚新陳代謝:蟬蛻含有豐富的幾丁質,具有促進細胞生長和組織修復的作用。脫甲散治療皮膚疾病,蟬蛻可以幫助促進受損皮膚的修復,加速新陳代謝,使皮膚恢復正常。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脫甲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痘瘡甲不落,不能靥者」,即痘瘡(如天花、水痘)後期,痂皮乾枯緊附皮膚難以脫落,或瘡口久不結痂收口之症。中醫認為,痘瘡之痂遲滯不脫,多因餘毒未清、氣血瘀滯,或熱毒鬱結於肌表所致。此方以攻毒、透散、化瘀為法,旨在助痂脫落、促瘡收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雄黃(1錢)

    • 性辛溫,有毒,歸肝、胃經,具殺蟲解毒、燥濕祛痰之效。
    • 針對痘瘡餘毒,能攻毒散結,破除痂皮黏滯之性。其溫散之力可助氣血通行,加速腐痂脫落。
  2. 蟬退皮(去土,1錢)

    • 即蟬蛻,性甘寒,歸肺、肝經,長於疏風透疹、退翳解痙。
    • 取其輕揚升散之性,宣透肌表鬱熱,助痂皮外托;且能緩解痘後皮膚緊繃瘙癢,協調表裡氣機。
  3. 人頂骨(燒灰)(1錢)

    • 人骨灰在古代方書中多用作「血肉有情之品」,認為可引藥入血分,兼具收斂生肌之效。
    • 燒灰後其質燥澀,能吸附濕毒,輔助斂瘡;亦可能藉「同氣相求」之理,促使人體痂皮與新生皮肉分離。

配伍邏輯

  • 攻毒透表:雄黃解毒破結為主,蟬蛻透邪為輔,一溫一寒,共逐肌表鬱滯之毒。
  • 化瘀生新:人頂骨灰借其炭性吸附力,清理瘡面殘餘膿血,同時輕度收澀以防過度潰爛。
  • 協同作用:三藥合用,以「毒攻毒」與「透散收斂」並行,既鬆動黏附之痂,又調節局部氣血,促使瘡口自然癒合。

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體現中醫「給邪出路」思想,通過攻毒、透散、化瘀三法,破除痘瘡後期「毒結血瘀」的病機。蟬蛻與雄黃一透一攻,鬆解表皮鬱熱;人骨灰則從內斂瘡,形成「外脫內收」之勢,符合「痂脫則毒盡」的傳統理論。全方藥簡力專,針對痘瘡滯痂的關鍵矛盾,體現古人對外用內服結合的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雄黃1錢,蟬退皮(去土)1錢,人頂骨(燒灰)1錢。
上為細末。
每服3分,米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痤瘡大便秘結癲癇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大腸激擾綜合症眼睛模糊心情煩燥突然暈倒不省人事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脫甲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四。 組成:雄黃1錢,蟬退皮(去土)1錢,人頂骨(燒灰)1錢。 主治:痘瘡甲不落,不能靨者。

脫甲散, 出處:《活幼口議》卷十六。 組成:柴胡3錢(去蘆),川當歸(淨洗)2錢,龍膽草3錢(去蘆),白茯苓2錢半,人參2錢,知母3錢,甘草(炙)4錢,川芎2錢,麻黃2錢(去根節)。 主治:散熱扶表救裏。主治:嬰孩小兒,傷寒體熱,頭目昏沉,不思飲食,夾驚夾食,寒熱,大小便秘澀,或赤或白,煩躁作渴,冷汗妄流,夾積傷滯,膈滿脹急,青黃體瘦,日夜大熱;及療傷風傷暑,驚癇客忤,筋骨、腎臟、疳氣等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