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背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背痛在中醫屬於「腰痛」的範疇,是指腰部以下、骶部以上,包括腰椎、骶椎、髂骨及兩側髂嵴之間的部位發生疼痛。背痛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背痛發病急,疼痛劇烈,可伴有腰部肌肉痙攣、活動受限,多由外傷、勞累、扭傷等因素引起。慢性背痛發病緩慢,疼痛較輕,但反覆發作,可伴有腰部活動受限、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多由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腰椎退行性變等疾病引起。

中醫認為,背痛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侵襲人體,導致經絡不通,氣血失調,引起背痛。
  • 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度刺激人體,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和,引起背痛。
  • 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損傷脾胃,導致氣血不足,引起背痛。
  • 勞逸失度:過度勞累或久坐不動,損傷筋骨,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引起背痛。
  • 房事不節:房事過度或房事不洁,损伤肾精,導致腰膝酸軟,背痛。

中醫治療背痛,以辨證論治為原則,根據患者的不同體質和病情,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常用的治療方法有:

  • 針灸:針灸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緩解疼痛。
  •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舒筋活絡,行氣活血,緩解疼痛。
  • 拔罐刮痧:拔罐刮痧可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疼痛。
  • 中藥內服:中藥內服可以補益氣血,滋陰潤燥,活血化瘀,緩解疼痛。
  • 外用藥膏:外用藥膏可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緩解疼痛。

背痛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但只要積極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治癒。患者在治療期間,要注意休息,避免久坐久站,保持良好的姿勢,避免受涼,適當鍛鍊,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瓜蔞薤白白酒湯

  • 1.《皇漢醫學》:「**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金匱要略》)**
  • 2.《蘭臺軌範》:「_瓜蔞薤白白酒湯_(《金匱》),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此湯主之。

瓜蔞薤白半夏湯

  • 1.《皇漢醫學》:「本條胸痹之下,當看做「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之九字解。不得臥者,喘息咳唾短氣所使然。心痛,即心臟神經痛,徹於背部,不外胸背痛之增劇者,故本方主治前方證之劇者。二者之異處,乃在半夏之有無,以是可見其治效矣。東洞翁本方定義云:「治瓜蔞薤白白酒湯證而嘔者。

四逆湯

  • 1.《皇漢醫學》:「又《素問‧玉機真藏論》曰:『使人逆氣,背痛,慍慍然。』王注曰:『不舒暢也。』張注曰:『悲鬱貌也。』《至真要大論》曰:『慍慍,而復已萌也。』張注曰:『蘊積貌。』合觀之,亦可發溫溫之義矣。」

麥門冬湯

  • 1.《千金翼方》:「治癰腫始覺即令消,其腫五色,併為發背痛欲死,腫上加炙不瘥,腹內虛悶,麥門冬湯方:

十全大補湯

  • 1.《醫宗必讀》:「_十全大補湯_,治諸虛癆傷,飲食不進,久病羸尪,潮熱背痛,夢遺腳軟,喘嗽煩悶。

小建中湯

  • 1.《三家醫案合刻》:「背痛得按摩愈痛,吐涎沫,短氣腹滿,小腹堅,小便不通,大便自利,下身麻木,不得移動,不食不寐,煩則汗出,病機多端。無縷治成法。思冷濁竊踞。陽微不行,為痞塞之象。二氣既乖,豈可忽略。引仲景少陰例,急進通陽為要。議用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小青龍湯

  • 1.《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以上二端,病根皆中於太陽,太陽陽氣微,則汗溺俱少,始則水停心下,心下當胃之上口,久留不去,寒氣遏其心陽,甚則為「心痛徹背,背痛徹心」之烏頭赤石脂丸證,輕則「背冷如掌大」,而為小青龍湯證。

四物湯

  • 1.《証治準繩‧類方》:「何縣長年四十餘,形瘦性急,因作勞背痛、臂疼、骨節疼,足心發熱,可與四物湯帶熱下大補丸、保和丸,共六十粒,食前服。
  • 2.《赤水玄珠》:「何縣長年四十餘,形瘦,性急,因作勞背痛,臂疼,骨節疼,足心發熱,可與四物湯帶熱下大補丸、保和丸共六十粒,食前服。

吳茱萸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胸中積冷,心嘈煩滿汪汪。不下飲食,心胸應背痛方。

小半夏湯


獨活寄生湯

  • 1.《中風斠詮》:「_獨活寄生湯_,《千金》,腰背痛者,皆由腎氣虛弱、臥冰濕地當風得之,不時速治,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痛,或腰痛攣、腳重痹,宜急服此方。
  • 2.《腳氣治法總要》:「_獨活寄生湯_,治腰背痛。夫腰背痛者,皆由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所得。不為速治,氣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重,或腰脅痛、腳氣攣重,宜急服此湯。
  • 3.《雞峰普濟方》:「治腰背痛
  • 4.《仁齋直指方論》:「獨活寄生湯,治風邪冷濕傷腎,腰腳背痛及新產腹痛,腰腳攣疼。最除風活血。腳氣通用。

烏頭赤石脂丸

  • 1.《濟陽綱目》:「_烏頭赤石脂丸_,治中寒,心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 2.《保命歌括》:「_烏頭赤石脂丸_,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 3.《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胸痹,胸痛徹背,背痛徹胸者,烏頭赤石脂丸主之。烏頭赤石脂丸方烏頭一兩蜀椒一兩附子五錢乾薑一兩赤石脂一兩上五味,末之,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 4.《醫門法律》:「_烏頭赤石脂丸_,《金匱》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蜀椒(一兩),烏頭(半兩炮),附子(半兩炮),乾薑(半兩炮),赤石脂(一兩煅淬),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 5.《退思集類方歌註》:「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 展開更多

桑螵蛸散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金匱》,雖有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用烏頭附子辛熱藥治法。然必細審氣分虛寒,不在營血,方可直施無忌。若病在營分,燥傷陰矣。

枳實薤白桂枝湯

  • 1.《方機》:「胸滿心痛或背痛者。(南呂或控涎丹)
  • 2.《退思集類方歌註》:「栝蔞薤白白酒湯,辛溫滑利以通陽。(薤白滑利通陽,栝蔞潤下通陰,佐以白酒熟谷之氣,上行藥性,助其通經活絡,而痹自開。)胸痹喘咳胸背痛,脈緊沉遲用此良。(胸中,陽也,而反痹,則陽不用矣。陽不用則氣上下不相順接,其津液必凝滯而為痰,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等證見矣。
  • 3.《退思集類方歌注》:「栝蔞薤白白酒湯,辛溫滑利以通陽。(薤白滑利通陽,栝蔞潤下通陰,佐以白酒熟谷之氣,上行藥性,助其通經活絡,而痹自開。)胸痹喘咳胸背痛,脈緊沉遲用此良。(胸中,陽也,而反痹,則陽不用矣。陽不用則氣上下不相順接,其津液必凝滯而為痰,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等證見矣。
  • 4.《皇漢醫學》:「《方機》本方主治曰:「心中痞,胸脅滿,自脅下逆搶心者,胸滿,心痛或背痛者(南呂或控涎丹),嗝噎胸痛者(控涎或紫圓)。」

加味逍遙散


二陳湯

  • 1.《雜病源流犀燭》:「_三合湯_,〔背痛〕,麻黃,陳皮,烏藥,川芎,姜蠶,白芷,桔梗,枳殼,甘草,乾薑,茯苓,半夏,香附,蘇葉,蒼朮,此即烏藥順氣散、二陳湯、香蘇散三方合而成劑,故名三合。三方之外,須要再加羌活。
  • 2.《醫方集宜》:「治痰飲停積嘔吐、噁心、背痛、氣急

生地黃湯

  • 1.《千金翼方》:「治癰腫始覺即令消,其腫五色,併為發背痛欲死,腫上加炙不瘥,腹內虛悶,麥門冬湯方:

半夏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肺勞虛寒,心腹冷氣逆遊氣,胸脅氣滿,從胸達背痛,憂氣往來,嘔逆飲食即吐,虛乏不足方。

保和丸

  • 1.《証治準繩‧類方》:「何縣長年四十餘,形瘦性急,因作勞背痛、臂疼、骨節疼,足心發熱,可與四物湯帶熱下大補丸、保和丸,共六十粒,食前服。
  • 2.《赤水玄珠》:「何縣長年四十餘,形瘦,性急,因作勞背痛,臂疼,骨節疼,足心發熱,可與四物湯帶熱下大補丸、保和丸共六十粒,食前服。

香蘇散

  • 1.《雜病源流犀燭》:「_三合湯_,〔背痛〕,麻黃,陳皮,烏藥,川芎,姜蠶,白芷,桔梗,枳殼,甘草,乾薑,茯苓,半夏,香附,蘇葉,蒼朮,此即烏藥順氣散、二陳湯、香蘇散三方合而成劑,故名三合。三方之外,須要再加羌活。

葦莖湯


烏藥順氣散

  • 1.《雜病源流犀燭》:「_三合湯_,〔背痛〕,麻黃,陳皮,烏藥,川芎,姜蠶,白芷,桔梗,枳殼,甘草,乾薑,茯苓,半夏,香附,蘇葉,蒼朮,此即烏藥順氣散、二陳湯、香蘇散三方合而成劑,故名三合。三方之外,須要再加羌活。

大七氣湯

  • 1.《醫辨》:「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大如覆杯,氣逆背痛,或少氣喜忘,目瞑,膚寒,皮中時痛如蝨喙針刺,久則咳喘,宜大七氣湯加桑白皮、半夏、杏仁各半錢,兼吞息賁丸。

都氣丸


控涎丹

  • 1.《皇漢醫學》:「《方機》本方主治曰:「心中痞,胸脅滿,自脅下逆搶心者,胸滿,心痛或背痛者(南呂或控涎丹),嗝噎胸痛者(控涎或紫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