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二冊 (14)
第二冊 (14)
1. 水腫
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一方,加白朮,磨沉香、木香入。)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熱服無時。
五皮散(《澹寮》),治他病愈後,或瘧痢後,身體目四肢浮腫,小便不利,脈虛而大。此由脾肺虛弱,不能運行諸氣,諸氣不理,散漫於皮膚肌腠之間,故令腫滿也,此藥最宜。
大腹皮,赤茯苓皮,生薑皮,陳皮,桑白皮(炒。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同煎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日三服。並忌生冷油膩堅硬之物。
香蘇散(《寶鑑》),治水氣虛腫,小便赤澀。
陳皮(去白,一兩),防己,木通,紫蘇葉(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除濕湯(見中濕。),四磨湯(見氣。),桂黃丸(缺。),保和丸(見傷食。)
疏鑿飲子(《濟生》),治水氣通身浮腫,喘呼氣急,煩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熱藥不得者。
澤瀉,商陸,赤小豆(炒),羌活(去蘆),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去蘆),茯苓皮,檳榔(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五片,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實脾飲(《濟生》),治陰水發腫,用此先實脾土。
厚朴(去皮,薑製),白朮,木瓜(去穰),大腹子,附子(炮),木香(不見火),草果仁,白茯苓(去皮),乾薑(炮。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五苓散(見消癉。),木香流氣飲(見氣。)
復元丹(《三因》),治脾腎俱虛,發為水腫,四肢虛浮,心腹堅脹,小便不通,兩目下腫。
附子(炮,二兩),南木香(煨),茴香(炒),川椒(炒,出汗),厚朴(去粗皮,薑製),獨活,白朮(炒),陳皮(去白),吳茱萸(炒),桂心(各一兩),澤瀉(一兩半),肉豆蔻(煨),檳榔(各半兩)
上為細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時,紫蘇湯送下。
黑錫丹(見諸逆衝上。),蘇子降氣湯(見氣。)
導滯通經湯(《寶鑑》),治脾濕有餘,及氣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腫。
木香,白朮,桑白皮,陳皮(各五錢),茯苓(去皮,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空心食前。
《內經》曰: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以苦燥之,以淡泄之。陳皮苦溫,理肺氣,去氣滯,故以為主。桑白皮甘寒,去肺中水氣,水腫膚脹,利水道,故以為佐。木香苦辛溫,除肺中滯氣;白朮苦甘溫,能除濕和中,以苦燥之;白茯苓甘平,能止渴除濕,利小便,以淡滲之,故以為使也。
至元戊寅五月間,霖淫積雨不止,魯齊許平仲先生,時年五十有八,面目肢體浮腫,大便溏多,腹脹腸鳴時痛,飲食減少。命予治之,脈得弦細而緩。先生曰:年壯時多曾服牽牛、大黃藥,面目四肢,時有浮腫,今因陰雨,故大發。予曰:營運之氣,出自中焦,中焦者胃也,胃氣弱,不能布散水穀之氣,榮養臟腑經絡皮毛,氣行而澀為浮腫,大便溏多而腹腫腸鳴,皆濕氣勝也。四時五臟皆以胃氣為本,五臟有胃氣,則和平而身安。
白話文:
水腫
五皮散:用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份,也可以加入白朮,並磨一些沉香和木香一起用。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取三錢,加水一杯煎煮至七分,溫熱時服用,不限時間。這個方子適用於其他疾病痊癒後,或是瘧疾、痢疾過後,出現身體、眼睛、四肢浮腫,小便不順暢,脈象虛弱而大的情況。這是由於脾肺虛弱,不能運行體內氣機,導致氣散於皮膚之間,造成腫脹。這個藥方非常適合這種情況。
另一種五皮散:使用大腹皮、赤茯苓皮、生薑皮、陳皮、炒過的桑白皮各等份,磨成粗末,每次取五錢,加水一大杯煎煮至八分,去除藥渣後溫服,不限時間,一天三次。同時要避免生冷、油膩、堅硬的食物。
香蘇散:用於治療因水氣導致的虛腫,小便發紅澀痛。方劑包含:陳皮(去除白色部分,一兩)、防己、木通、紫蘇葉(各半兩)。將這些藥材磨成末,每次取二錢,加水兩杯,生薑三片,煎煮至一杯,去除藥渣後在飯前溫服。
(這裡提到其他幾個方劑,但未給出具體內容,分別是:除濕湯、四磨湯、桂黃丸、保和丸)
疏鑿飲子:用於治療水氣引起的全身浮腫,呼吸急促,煩躁口渴,大小便不順暢,且不適合服用熱性藥物的情況。方劑包含:澤瀉、商陸、炒過的赤小豆、羌活(去除蘆葦部分)、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去除蘆葦部分)、茯苓皮、檳榔(各等份)。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取四錢,加水一杯,生薑五片,煎煮至七分,溫服,不限時間。
實脾飲:用於治療陰水引起的腫脹,先用此方來加強脾的功能。方劑包含:厚朴(去皮,用薑汁處理過)、白朮、木瓜(去除內瓤)、大腹子、附子(炮製過)、木香(不經火烤)、草果仁、白茯苓(去皮)、乾薑(炮製過,各一兩)、甘草(炙烤過,半兩)。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取四錢,加水一杯,生薑五片,紅棗一枚,煎煮至七分,溫服,不限時間。
(這裡提到其他兩個方劑,但未給出具體內容,分別是:五苓散、木香流氣飲)
復元丹:用於治療脾腎都虛弱引起的水腫,表現為四肢虛浮,心腹脹滿,小便不通暢,兩眼下方腫脹。方劑包含:附子(炮製過,二兩)、南木香(煨過)、茴香(炒過)、川椒(炒過,使之出汗)、厚朴(去除粗皮,用薑汁處理過)、獨活、白朮(炒過)、陳皮(去除白色部分)、吳茱萸(炒過)、桂心(各一兩)、澤瀉(一兩半)、肉豆蔻(煨過)、檳榔(各半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用米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不限時間,用紫蘇湯送服。
(這裡提到其他兩個方劑,但未給出具體內容,分別是:黑錫丹、蘇子降氣湯)
導滯通經湯:用於治療因脾濕過盛,氣機運行不暢,導致面部、眼睛、手腳浮腫。方劑包含:木香、白朮、桑白皮、陳皮(各五錢)、茯苓(去皮,一兩)。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水兩杯,煎煮至一杯,去除藥渣後在空腹飯前溫服。
**《內經》**中說:“濕邪過盛,應用苦熱的藥物來平衡,用苦味的藥來乾燥它,用淡味的藥來疏導它。”陳皮味苦性溫,可以調理肺氣,去除氣滯,所以作為主藥。桑白皮味甘性寒,可以去除肺中的水氣,治療水腫和皮膚脹滿,利尿,所以作為輔助藥。木香味苦性辛溫,可以去除肺中的滯氣;白朮味苦甘性溫,能去除濕氣,調和脾胃,用苦味藥來燥濕;白茯苓味甘性平,能止渴除濕,利小便,用淡味藥來滲濕利尿,所以作為引導藥。
**一個案例:**在元朝至元戊寅年五月,連日陰雨不停,許平仲先生當時五十八歲,出現面部、四肢浮腫,大便稀溏,腹脹腸鳴,時有疼痛,食慾下降。醫生診斷後,認為是脾胃虛弱,不能將水穀之氣輸布到全身,導致氣機運行不暢,形成浮腫,大便稀溏,腹脹腸鳴,都是濕氣過盛造成的。四時和五臟都以脾胃之氣為根本,脾胃功能正常,身體才能平安健康。先生說以前吃過牽牛、大黃這些藥,所以身體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