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二冊 (15)

回本書目錄

第二冊 (15)

1. 水腫

若胃氣虛弱,不能運動,滋養五臟,則五臟脈不和平。本臟之氣盛者,其脈獨見,輕則病甚,過則必死。故經曰:真臟之脈弦,無胃氣則死。先生之疾,幸而未至於甚,尚可調補。人知服牽牛、大黃為一時之快,不知其為終身之害也。遂用平胃散加白朮、茯苓、草豆蔻仁,數服而腹脹溏瀉腸鳴時痛皆愈,飲食進,止有肢體浮腫,以導滯通經湯主之,良愈。

木瓜丸(見中風。)

分氣香蘇飲

桑白皮(炒),陳皮,茯苓,大腹皮,香附(炒。各一錢),紫蘇(一錢半),桔梗,枳殼(各八分),草果仁(七分),五味子(十五粒)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入鹽少許,食前服。

消導寬中湯

白朮(一錢五分),枳實(麩炒),厚朴(薑製),陳皮,半夏,茯苓,山楂肉,神麯(炒),麥芽(炒),蘿蔔子(炒,各一錢)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服。(小便不利,加澤瀉、豬苓。)

胃苓湯

蒼朮,厚朴(薑汁炒),陳皮,白朮,茯苓(各一錢半),澤瀉,豬苓(各一錢),甘草(六分),官桂(五分)

上水加生薑煎服。

加味五皮湯,即五皮散內,腳腫加五加皮、木瓜、防己。不服水土,入胃苓湯。

消風敗毒散

人參,獨活,柴胡,桔梗,枳殼(麩炒),羌活,茯苓,川芎,前胡,甘草,荊芥防風(各一錢)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升麻和氣散(《和劑》)

乾薑(半錢),乾葛(一兩),大黃(蒸,半兩),熟枳殼(半錢),桔梗,熟蒼朮,升麻(各一兩),芍藥(七錢半),陳皮,甘草(各一兩半),當歸,熟半夏,白芷,茯苓(各二錢)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燈芯十莖,煎七分,食前溫服。

補中益氣湯(見勞倦。),六味丸(見虛勞。),人參平肺散(見喘。),滋陰丸(即益陰腎氣丸,見目。),

加減《金匱》腎氣丸,治肺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證,其效如神。此證多因脾胃虛弱,治失其宜,元氣復傷而變證者,非此藥不能救。

白茯苓(三兩),附子(五錢),川牛膝,官桂,澤瀉,車前子,山茱萸,山藥,牡丹皮(各一兩),熟地黃(四兩,搗碎,酒拌杵膏)

上為末,和地黃,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湯下。(《濟生》以附子為君,此薛新甫重定者。)

調胃白朮澤瀉散(《元戎》),治痰病化為水氣,傳為水鼓,不能食。

白朮,澤瀉,芍藥,陳皮,茯苓,生薑,木香,檳榔(各等分)

上為末。

一法,加白朮,本藥各半,治臍腹上腫如神。心下痞者加枳實,下盛者加牽牛。

八正散(見淋。),梔子豉湯(見虛煩。)

附方

漢防己煮散,主水腫上氣方。(褚澄秘之。)

白話文:

如果因為胃氣虛弱,無法正常運作,進而滋養五臟,就會導致五臟的氣脈不協調。如果某個臟腑的氣特別旺盛,其脈象會特別明顯,這種情況如果輕微就已經很嚴重,如果過於嚴重就一定會死亡。所以經典上說:真正臟腑的脈象如果呈現弦狀,而且沒有胃氣的配合,就會死亡。您目前的疾病,幸好還沒有到最嚴重的情況,還可以通過調理補養來恢復。一般人都知道服用牽牛子、大黃這些藥可以快速消腫,卻不知道這樣做會對身體造成長期的損害。因此,我採用平胃散,並加入白朮、茯苓、草豆蔻仁這些藥材,服用幾次後,腹脹、腹瀉、腸鳴、時而疼痛的症狀都好了,食慾也恢復了,只是還有肢體浮腫的現象,所以用導滯通經湯來治療,效果很好。

(以下為各藥方內容,已翻譯為白話文,並將原方劑名保留,方便對照)

木瓜丸(請參考中風的相關內容。)

分氣香蘇飲

桑白皮(炒過)、陳皮、茯苓、大腹皮、香附(炒過,各一錢)、紫蘇(一錢半)、桔梗、枳殼(各八分)、草果仁(七分)、五味子(十五粒)。

加兩碗水、三片生薑,煎到剩八分,加入少許鹽,飯前服用。

消導寬中湯

白朮(一錢五分)、枳實(麩炒過)、厚朴(薑汁製過)、陳皮、半夏、茯苓、山楂肉、神麯(炒過)、麥芽(炒過)、蘿蔔子(炒過,各一錢)。

加兩碗水、三片生薑,煎到剩八分服用。(如果小便不順暢,加入澤瀉、豬苓。)

胃苓湯

蒼朮、厚朴(薑汁炒過)、陳皮、白朮、茯苓(各一錢半)、澤瀉、豬苓(各一錢)、甘草(六分)、官桂(五分)。

加水與生薑煎煮後服用。

加味五皮湯,就是在五皮散的基礎上,如果腳腫就加入五加皮、木瓜、防己。如果水土不服,就服用胃苓湯。

消風敗毒散

人參、獨活、柴胡、桔梗、枳殼(麩炒過)、羌活、茯苓、川芎、前胡、甘草、荊芥、防風(各一錢)。

加兩碗水、三片生薑,煎到剩八分,在飯後一段時間服用。

升麻和氣散(出自《和劑局方》)

乾薑(半錢)、乾葛(一兩)、大黃(蒸過,半兩)、熟枳殼(半錢)、桔梗、熟蒼朮、升麻(各一兩)、芍藥(七錢半)、陳皮、甘草(各一兩半)、當歸、熟半夏、白芷、茯苓(各二錢)。

每次服用四錢,加一碗水、三片生薑、十根燈芯草,煎到剩七分,飯前溫服。

補中益氣湯(請參考勞倦的相關內容。) 六味丸(請參考虛勞的相關內容。) 人參平肺散(請參考喘的相關內容。) 滋陰丸(即益陰腎氣丸,請參考眼睛的相關內容。)

加減《金匱》腎氣丸,治療肺腎虛弱,導致腰部沉重、腳部腫脹、小便不順暢;或者肚子腹部腫脹、四肢浮腫;或者喘氣急促、痰多,已經形成蠱證,效果非常好。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脾胃虛弱,治療不當,導致元氣受損而產生的病症,這種藥是非用不可的。

白茯苓(三兩)、附子(五錢)、川牛膝、官桂、澤瀉、車前子、山茱萸、山藥、牡丹皮(各一兩)、熟地黃(四兩,搗碎後用酒拌勻,再搗成膏狀)。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與熟地黃膏混合,再用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用白開水在空腹時送服。(《濟生方》以附子為主藥,這是薛新甫重新調整過的配方。)

調胃白朮澤瀉散(出自《元戎》),治療痰病轉化為水氣,進一步變成水鼓病,無法進食。

白朮、澤瀉、芍藥、陳皮、茯苓、生薑、木香、檳榔(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

另一種方法是,在此方基礎上,加入白朮,使其藥量為原方藥材的一半,治療臍腹以上腫脹如神效。如果心下痞滿,就加入枳實;如果下腹部腫脹嚴重,就加入牽牛子。

八正散(請參考淋病的相關內容。) 梔子豉湯(請參考虛煩的相關內容。)

附方

漢防己煮散,主要治療水腫導致氣喘的藥方。(這是褚澄的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