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卷 (5)
第十卷 (5)
1. 總論
如以為難治之病,而即棄之,非仁術也,其可乎哉。
近世童男室女,多患勞怯。或失血咳嗽,或惡寒潮熱,脈弦而數,此等之證,皆勞心失血之所致。乃治者虛則參、耆、桂、附,反補其陽,而愈耗其陰。嗽則枳殼、杏仁、桑白皮,不顧其腎虛而反瀉其肺,是損其至高之氣也。陰血既虧,氣盛似火,乃內虛無邪之熱,俗用芩、連、梔子,豈不損其胃哉。
陰虛潮熱,與有邪之熱不同,俗用柴胡、薄荷,於衛寧無傷乎?脾陰既虧,痰盛似火,半夏、陳皮、南星勝濕之劑能治耶?陰火旺則其人不食,又豈香砂、麥芽消導之劑可治耶?至於思慮內傷經絡,失血停胸,亦非側柏、棕灰之可止也。世俗皆治其標,而未治其本,安望其能效耶!今詳抑火有三法:有瀉、有降、有滋陰。
芩、連、梔子,瀉火之藥,瀉其有餘。黃柏、知母,降火之藥,補其不足。天麥門冬、生熟地黃、當歸,助陰生血滋陰之藥,川芎、芍藥,推陳致新,行血之藥。非甘草、白朮、難以約脾;非陳皮、青皮,無以導氣,以遠志、酸棗仁可收其心。以柴胡、白芍藥可伐其木。用栝蔞、貝母而消化痰。
用阿膠、五味而痊此嗽。石蓮、芡實治夢遺,秦艽養血退其熱,茜根、藉汁止其血,此數味滋陰降火之聖藥。其間果是氣虛血少,當人參、耆;氣分不虛,決不可入。惟寒濕痰氣,禁用此方。余者但能知加減,決得其宜,又能靜心節養,無不大效。
生生子曰:《石山醫案》行世六十餘年矣,內辨王汝言忌用參耆論極其確切,而時師尚膠滋陰降火之偏,甘棄參耆,寧守滋陰降火之說,縱至脾胃泄瀉,痞脹浮腫,痰喘氣逆,噁心聲啞,雖死無恨。予目擊如斯而死者,何下數十百人,故不得不揭石山之書,痛言而極論之。石山此辨,亦丹溪《發揮》救時之意,豈得已哉。
石山之書既行,而人尚循習如故,何也?予意時師或未見石山書也。或者曰子言實匡時之語也,第未免有多言之病。予曰:吾亦深知多言之足病也。且子之不疾固而獨病,予之多言亦過矣。見孺子之入井,孰不欲以手引之。況接踵而入井乎。接踵而入井,安得盡以手而引之?予將圖以塞其井也。
多言惡足病。
白話文:
如果認為病情難以治療就放棄,這就不是仁慈的醫術,怎麼可以這樣呢?
近來年輕男女,很多都患有疲勞虛弱的病症。有的會失血咳嗽,有的會怕冷發熱,脈象呈現弦而快的現象,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過度勞心、失血所導致的。但是醫生卻用人參、黃耆、桂枝、附子等藥物來補陽,反而更加消耗了他們的陰氣。咳嗽時就用枳殼、杏仁、桑白皮等藥物,不顧腎虛的狀況反而瀉肺,這是在損傷他們最重要的精氣。陰血已經虧虛,導致氣盛像是火一樣,這是體內虛弱而產生的無邪之熱,一般卻用黃芩、黃連、梔子等藥物,難道不會損傷他們的脾胃嗎?
陰虛引起的發熱,和有外邪入侵引起的發熱不同,一般卻用柴胡、薄荷等藥物,難道對身體沒有損害嗎?脾陰已經虧虛,痰多像是火一樣旺盛,使用半夏、陳皮、南星等燥濕的藥物就能夠治療嗎?陰火旺盛導致食慾不佳,難道用香砂、麥芽等消食導滯的藥物就能夠治療嗎?至於因為思慮過多而內傷經絡,導致失血瘀積在胸口,也不是用側柏葉、棕櫚灰等藥物可以止血的。世俗的醫生都只治療表面症狀,沒有治療根本原因,又怎麼能期望看到療效呢?現在詳細說明抑制虛火的三種方法:有瀉火、降火、滋陰。
黃芩、黃連、梔子,是瀉火的藥物,用來瀉掉過多的火氣。黃柏、知母,是降火的藥物,用來補足不足的陰氣。天門冬、麥門冬、生地黃、熟地黃、當歸,是幫助產生陰血、滋養陰液的藥物,川芎、芍藥,是推動代謝、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沒有甘草、白朮就難以調和脾胃;沒有陳皮、青皮就無法疏導氣機;用遠志、酸棗仁可以收斂心神;用柴胡、白芍藥可以平抑肝木;用栝樓、貝母可以化痰。
用阿膠、五味子可以治癒咳嗽。石蓮子、芡實可以治療遺精,秦艽可以養血退熱,茜草根、茅根汁可以止血,這幾味藥都是滋陰降火的良藥。如果真的有氣虛血少的狀況,應該使用人參、黃耆;如果氣分不虛,就絕對不能使用。只有寒濕痰氣的情況,才禁用這些藥方。其他情況只要懂得加減變化,一定能對症下藥,並且能靜心休養,就一定能有很好的效果。
生生子說:《石山醫案》流傳至今已經六十多年了,其中辨明王汝言不應使用人參、黃耆的觀點非常正確,但現在的醫生還是固執於滋陰降火的偏見,寧願捨棄人參、黃耆,堅持滋陰降火的說法,即使導致脾胃泄瀉、腹脹浮腫、痰喘氣逆、噁心失聲,也死而無憾。我親眼看見像這樣死去的人,何止數十百人,所以不得不揭露石山醫案,痛切地說明這個道理。石山的這些辨證,也是張景岳《發揮》的救世之意,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
石山的書已經出版,但是人們還是遵循舊習,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現在的醫生或許沒有看過石山的書。或者有人說,你說的確實是匡正時弊的言語,只是未免有太多話的毛病。我說:我也深知話多的缺點。而且你們的固執不變是一種病,我說話太多也是一種過錯。看到小孩要掉進井裡,誰不想伸手拉他一把呢?何況是接連不斷有人掉進井裡呢?接連不斷有人掉進井裡,又怎麼能用手一個個都拉出來呢?我打算堵住那口井啊。
話多是一種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