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回本書目錄

1. 第二十九卷

2. 外科

3. 赤水玄珠小引

生生子曰:予輯《赤水玄珠全集》矣,又次外科為二卷者,曷以故?外科雖有形之疾,不得肯綮,治亦不易。予故集前款已試之方,載二卷中,俾專門外科者,舉二卷而披閱之,症與方森然在目,所守者不約,而所施者不博乎。不然遍觀全集,不苦於目力之難竟,而亦艱於簡囊之攜持矣。同志者,幸鑑予衷焉。

白話文:

生生子說:我已經編輯完成了《赤水玄珠全集》,後來又將外科部分整理成兩卷,這是為什麼呢?外科疾病雖然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但如果不能找到關鍵點,治療起來也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我將之前經過實驗有效的方劑收集起來,編入這兩卷書中,讓專攻外科的醫生,只要翻閱這兩卷,病症和相應的藥方就會一目瞭然。這樣,他們所遵循的不會過於簡單,所施行的也不會過於廣泛。否則,如果要遍覽全集,不僅眼睛會感到疲勞,攜帶也是一大難題。希望有志於此道的人,能理解我的用心。

4. 外科門小引

生生子曰:外科最重者,莫如癰疽。最急者,莫如喉風、疔腫,患之者生死立見。其餘瘡癤皆可緩圖,非若上三證急若風火也。究其受病之源,經曰: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又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又曰:六腑不從,留結為癰。又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

大抵皆氣血虛弱,蘊鬱熱毒,調養失宜之所致也。予固非專門外科,蓋常咨訪、推究,頗知治法大體。茲採前人所論癰疽證治,載列卷首。疔瘡腫瘍次之。陶節庵《癰疽經》、薛立齋《外科精要》二書,實外科權輿,業是者,不可不使之隨囊檢視。能熟此二書,鮮有敗事。予固特舉歷試有功者,揭出以告同志云。

白話文:

生生子說:在外科疾病中最嚴重的,無疑是癰疽。最緊急的,莫過於喉風和疔腫,得了這些病的人,生死往往就在瞬息之間。其他的皮膚病變,則可以慢慢治療,不像前面提到的三種病,病情發展起來像風火一樣迅速。探究生病的根源,古籍記載:如果營氣運行不順,反向在肌肉組織中積聚,就會產生癰腫。又說:高脂食物的影響,可能導致大疔的生成。還說:六腑功能異常,毒素殘留在身體中,會形成癰。更說:所有的疼痛、瘙癢和瘡瘍,都與心火旺盛有關。

總的來說,這些病症都是因為氣血虛弱,熱毒積聚,或是調養身體的方法不當所導致的。我雖然不是專門的外科醫生,但經常諮詢和研究,對治療方法有相當的瞭解。現在我整理前人對於癰疽的診斷和治療經驗,放在卷首。接著是疔瘡和腫瘍的討論。陶節庵的《癰疽經》和薛立齋的《外科精要》兩本書,實際上是外科領域的開創之作,從事這個領域的人,應該隨時查看這兩本書。熟悉這兩本書的人,很少會有失敗的情況。我特別把經過實踐證明有效的內容提出來,告訴同行者。

5. 瘡科總論

夫癰疽瘡癤者,皆由氣血不和,喜怒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調,使五臟六腑之氣怫鬱於內,以致陰陽乖錯,氣血凝滯而發也。亦有久服丹石燥熱之藥,熱毒結深而為癰疽也。夫癰疽之疾,多生於膏粱富貴之人,以其平昔所食肥膩炙煿,安坐不勞,嗜欲無節,以致虛邪熱毒內攻,煎熬氣血而成也。癰者壅也,大而高起,屬乎陽,其脈浮數。

疽者沮也,平而內發,屬乎陰,其脈沉數。瘡者總名也。癤者有頭小瘡也。經云:諸痛癢瘡,皆屬心火。蓋心主血而行氣,若氣血凝滯,挾心火之熱而生癰疽之類也。然所感有淺深,故所發有輕重大小之不同也。六腑積熱,騰出於外,肌肉之間,其發暴甚。皮腫光軟,侵袤廣大者,癰也。

五臟風毒積熱,攻注於肌骨,其發猛惡。初生一頭如㾦㿔,白色焦枯,觸之而痛應心者,疽也。熱發於皮膚之間,浮腫,根小不過二三寸者,癤也。夫癰發於六腑,若燎原之火,外潰肌肉。疽生於五臟,沉澀難療,若陶室之燧,內消骨髓。癰則易療,惟難將息而遲瘥。疽則難療而易痊。

夫諸瘡之中,惟背疽疔瘡最為急症。其次莫如腦疽、腸癰、喉癰之類,亦其急者也。至若瘰癧、懸癰、痔漏、諸瘡之類,其證可緩而治也。又有疥癬、臁瘡、風疳之類,雖云俱屬瘡類,而其輕重緩急,自有不同也。夫癰疽之疾,要須察其是虛是實,是冷是熱,或重或輕,對證用藥,無失先後次序。

凡人年四十以上,頭項、鬢頤、背膂、腰脅或筋骨之上,所視不見之處,稍有瘡癤,便不可輕易待之。若視之怠慢,以為常疾,每見至微至著,喪命者多矣。便宜速急治之,庶幾得救。譬之救火,初起則易救,至於燎原之勢,不可撲滅矣。其理亦由是也。凡瘡未破,毒攻臟腑,一毫熱藥斷不可用,此是先後次第之妙訣也。

夫瘡有五善七惡,不可不辨。若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調勻,二善也;膿潰腫消,色鮮不臭,三善也;神采精明,語聲清亮,四善也;體氣和平,五善也。如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泄利無度,小便如淋,一惡也;膿血大泄,焮痛尤甚,臭惡難近,二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三惡也;未潰先黑,久陷面青唇黯便汙者,四惡也;肩項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脫,唇鼻青黑,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更有氣噫痞塞,咳逆身冷,自汗無時,目瞪耳聾,恍惚驚悸,語言頻錯,皆惡證也。

五善見三則差,七惡見四必危。若五善並至則吉而安,七惡全見必危而死矣。已上所論大綱,其諸證治法,列論於後。

白話文:

[瘡科總論]

談到癰疽瘡癤等病,主要是因為身體的氣血運作不順暢,情緒波動劇烈,飲食沒有節制,生活作息受寒暑影響而不正常,導致五臟六腑的氣血在體內鬱結,陰陽失衡,氣血凝滯,因而引發疾病。也有長期服用一些燥熱的丹石藥物,熱毒在體內累積過深,形成癰疽。這種疾病多發生在生活富裕的人身上,他們平時吃太多肥膩食物,缺乏運動,生活奢靡無度,導致虛邪熱毒在體內攻伐,消耗氣血,形成癰疽。癰代表壅塞,病竈會顯得高大,屬於陽性,脈象浮數。

疽則代表沮喪,病竈平而向內生長,屬於陰性,脈象沉數。瘡是這些疾病的統稱,癤則是有頭的小瘡。根據古籍記載,所有疼痛瘙癢的瘡病,都和心火旺盛有關。心臟主血運氣,如果氣血凝滯,加上心火的熱力,就可能產生癰疽。病情的嚴重程度取決於感染的程度,因此病竈的大小和嚴重性也會有所不同。六腑的熱毒如果積聚過多,會向外爆發,在肌肉間形成快速的發病。皮膚腫脹且柔軟,範圍廣大的,就是癰。

五臟的風毒積熱如果攻向肌骨,發病會非常猛烈。初期只有一個小點,像疹子一樣,顏色發白,一碰就痛,這就是疽。皮膚之間的熱毒導致的浮腫,病竈小,直徑不到二三寸,這是癤。癰來自六腑,像野火燎原,從外部破壞肌肉。疽則源自五臟,治療困難,像陶室的火焰,從內部銷蝕骨髓。癰相對容易治療,但需要時間恢復。疽雖然難治療,但一旦痊癒就比較穩定。

在所有瘡病中,背疽和疔瘡是最緊急的病症。其次是腦疽、腸癰、喉癰等,也是需要緊急處理的。至於瘰癧、懸癰、痔漏等其他瘡病,可以稍微緩慢地治療。另外,疥癬、臁瘡、風疳等,雖然同屬瘡病,但其嚴重性和緊急性各有不同。對於癰疽之類的疾病,需要判斷其虛實、冷熱、輕重,對症下藥,確保治療的順序正確。

對於四十歲以上的人,如果頭部、頸部、背部、腰部或筋骨等部位,尤其是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出現瘡癤,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如果輕視它們,認為只是常見的疾病,可能會導致生命危險。最好盡快治療,這樣纔有可能挽回生命。這就像救火,剛開始火勢還小的時候容易控制,一旦變成燎原之勢,就無法撲滅了。同樣的道理,瘡病早期治療效果最好。如果瘡還未破裂,熱毒已經攻入臟腑,絕對不能使用任何熱性的藥物,這是治療的關鍵。

瘡病有五善七惡的徵兆,需要區分清楚。如果患者活動自如,飲食有味,是第一種好的徵兆;排泄正常,是第二種好的徵兆;膿包潰爛後腫脹消退,顏色新鮮不發臭,是第三種好的徵兆;精神狀態好,說話聲音清晰,是第四種好的徵兆;身體氣血平和,是第五種好的徵兆。如果患者煩躁不安,咳嗽不止,腹痛口渴,腹瀉不止,小便困難,這是第一種惡劣的徵兆;膿血大量排出,疼痛難忍,臭味難聞,這是第二種惡劣的徵兆;呼吸困難,恍惚嗜睡,這是第三種惡劣的徵兆;未潰瘍前就變黑,長期陷落,面色青紫,嘴脣發暗,排便異常,這是第四種惡劣的徵兆;肩膀和頸部不靈活,四肢沉重,這是第五種惡劣的徵兆;無法進食,服藥後嘔吐,失去味覺,這是第六種惡劣的徵兆;聲音嘶啞,面色蒼白,脣鼻青黑,面部和四肢浮腫,這是第七種惡劣的徵兆。此外,還有氣短、胸悶、咳嗽、體冷、無緣無故出汗、眼睛瞪大、耳朵聽不清、精神恍惚、驚恐不安、言語錯亂等,都是惡劣的徵兆。

如果出現五善中的三種,病情就會好轉。如果出現七惡中的四種,病情就會危急。如果五善全部出現,病情就會好轉,患者也能安全康復。如果七惡全部出現,病情就會極度危急,患者可能會死亡。以上是關於瘡病的大致論述,具體的治療方法將在後面詳細闡述。

6. 五發癰疽論

夫五發癰疽者,謂發背、發腦、髮鬢、發眉、發頤是也。人之一身,血氣周流而無間,稍有壅聚,莫不隨所至而發焉。又豈特五者哉!夫發背者,乃五臟風熱,六腑邪毒,灌於筋骨之間,發於經絡之內,榮衛虛損,氣血衰殘所致也。其發初如粟米大,最不可輕忽,後必大發也。

若初發紅腫高起者,後必不為害。故曰:外形如粟,中可容谷,外貌如錢,里可著拳。如惡毒深滿,膿血交黏,用藥可痊;若膿臭穢無絲,此血敗氣衰,陽絕陰盛,必難療理。治初起,或陽塌不起,便可用艾多灸,或隔蒜灸之。如痛灸至癢,如癢灸至痛,此最妙法也。若疽瘡已成,亦可用火針烙開瘡口,則易治也。

若瘡高起為癰則易治,平陷為疽則難治。癰疽形症,已具前總論中,茲不復論。至如發腦、發眉、髮鬢、發須、發頤,地位不同,然皆由內臟伏陽結滯,邪毒上壅,隨其經絡地分而發也。其諸發癰,初起皆宜宣散熱毒,要須看人元氣虛實而治之。庶不誤矣。若元氣實者,亦可用大黃之劑,泄去毒氣,或用漏蘆、五香連翹之類,皆可用內托十宣之類補之。

亦有陰瘡寒塌不起,雖云內炙,然亦不可服寒涼之劑,亦宜以暖藥溫之,全在活法,不可執一也。其敷貼洗藥,具方於下,隨症用焉。

《外科精要》曰:癰疽既灸,即服藥以護腑臟,如護心散。凡有疽疾,早進數服,使毒氣外出而無嘔吐之患,否則,咽喉口舌生瘡,或黑爛如菌,若瘡發四五日之後,宜間用別藥治之。

又曰:護心散,乃解金石發疽之藥,若發熱焮腫作渴,飲冷而嘔者宜之。若發熱焮腫作渴,飲湯而嘔者不宜用之。蓋脾虛停痰,或寒邪內侵,或痛傷脾胃,宜用六君子湯。若喉舌生瘡,或口乾作渴,或小便頻數,宜用六味丸。大凡諸瘡作嘔,若飲冷便秘是熱毒也,黃連消毒散解之。

飲冷便和是胃火也,竹葉石膏湯清之。懶食飲湯是胃虛也,補中益氣湯補之。大便不實,喜飲熱湯,是脾胃虛寒也,六君子加炮姜以溫之。常見脾胃虛弱者,用護心散反致胃寒嘔惡,其喉舌生瘡,乃腎水枯涸,虛火炎上,其證甚惡,急用加減八味丸,多有得生者。

又曰:癰疽嘔逆是毒氣衝心,非脾胃之冷,當服內托散。楊氏云:鼻衄初愈,不曾表汗,毒在經絡,則背大疽。自肩下連腰脅腫硬如石,其色紫黑,以涼藥投之。終夜大嘔,連進托裡散,嘔止瘡潰,赤水淋漓,四十日而愈。又有患癧者,痛過輒嘔,服托裡即止。今有疽病不服此藥者。故引楊氏之言,以解世人之惑。

白話文:

[五處發病論]

五處的發病指的是背部、腦部、鬢角、眉毛、下頷的發病。人體內的血液和氣流遍全身,一旦某部位血液氣流受阻,就會在該處產生病變。這當然不僅限於五種情況。背部的發病是由五臟的風熱,六腑的邪毒,積聚在筋骨之間,影響經絡運行,導致營養和防禦機能虛弱,氣血衰竭所致。初期可能只像粟米大小,但切勿輕視,後期可能嚴重爆發。

如果發病處初期呈現紅腫隆起,後期通常不會造成太大危害。有說法指出:外表如粟米大小,中間可以容納穀物,外觀如銅錢大小,裡面可以放下拳頭。如果毒素深藏且大量存在,膿血粘稠,用藥可以治癒;但如果膿液惡臭且沒有絲狀物,表示血液質量差,氣力衰弱,陽氣盡失,陰氣過剩,治療起來必然困難。在病變初期,或者陽氣無法興起時,可以使用大量艾草灸,或者隔蒜灸。如果疼痛灸至癢感,如果癢感灸至疼痛,這是最佳的治療方法。如果膿瘍已經形成,也可以用火針燒開瘡口,這樣更易於治療。

如果瘡口高起,是癰,較容易治療;如果平陷,是疽,較難治療。癰和疽的症狀,已在前面的總論中詳細描述,在這裡不再重複。像是腦部、眉毛、鬢角、鬍鬚、下頷的發病,雖然位置不同,但都是因為體內的陽氣堵塞,邪毒向上湧,隨著經絡的不同區域而發病。所有這些發病的初期,都應該用藥物來消散熱毒,必須根據患者體質虛實來調整治療方案。這樣才能避免誤診。如果體質強壯,可以用大黃類的藥物,排出毒素,或者使用漏蘆、五香連翹等藥物,也可以用內託十宣等補藥。

有些情況,瘡口低陷,即使內部灸治,也不能服用寒涼的藥物,應該使用溫暖的藥物,全在於靈活運用治療方式,不能固守一法。至於敷藥、洗藥等,具體的配方都在下面,應根據病情使用。

《外科精要》中提到:癰疽經過灸治後,應該立即服用保護腑臟的藥物,例如護心散。只要有瘡疾,應盡早服用幾次,讓毒素從體內排出,避免嘔吐的問題,否則,可能會出現咽喉、口腔、舌頭生瘡,或者黑色潰爛如菌類的情況。如果瘡口在四、五天後仍然沒有改善,應該考慮其他治療方法。

另外,《外科精要》還提到:護心散是解救金石發疽的藥物,如果發熱、紅腫、口渴,喝冷飲會嘔吐的人適用。但如果是發熱、紅腫、口渴,喝熱湯會嘔吐的人就不適合使用。可能是脾虛、痰濕停留,或者寒邪入侵,或者疼痛影響脾胃,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如果是咽喉、舌頭生瘡,或者口乾口渴,或者小便頻繁,應該使用六味丸。大凡各種瘡疾引起嘔吐,如果喝冷飲並且便祕,是熱毒,可以使用黃連消毒散來解毒。

喝冷飲但排便正常,是胃火,可以用竹葉石膏湯來清熱。不想吃飯但想喝熱湯,是胃虛,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來補氣。大便不成形,喜歡喝熱湯,是脾胃虛寒,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炮薑來溫暖身體。經常看到脾胃虛弱的人,使用護心散反而導致胃寒、嘔吐,如果咽喉、舌頭生瘡,是腎水枯竭,虛火上升,病情非常嚴重,應該立即使用加減八味丸,很多人因此獲救。

再者,《外科精要》中提到:癰疽引起的嘔吐,是毒素衝擊心臟,不是脾胃寒冷,應該服用內託散。楊氏提到:鼻血剛好,未出汗,毒素在經絡中,就會出現背部大瘡。從肩膀到腰部、脅部腫硬如石,顏色紫黑,使用涼藥治療。整晚嘔吐,連續服用託裡散,嘔吐停止,瘡口破裂,流出紅色液體,四十天後康復。還有患癧的人,疼痛後嘔吐,服用託裡散就能停止。現在有些瘍病患者不服用這種藥物,所以引用楊氏的話,來解答世人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