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小便黃」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小便黃是中醫的一個常見證候,多由濕熱內蘊、膀胱濕熱、肝膽火旺等原因引起。臨床表現為小便黃赤、短少、灼熱、尿頻、尿急、尿痛、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療上可根據病因辨證施治,常用方藥有龍膽瀉肝湯、茵陳五苓散、黃柏清心湯等。

小便黃的預防方法包括:

  •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蔬果,少吃辛辣油膩食物。
  •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內衣。
  • 避免久坐不運動,保持良好的排尿習慣。
  • 若有小便黃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五苓散

  • 1.《幼科折衷》:「熱瀉大便黃色,如筒吊水,瀉過即止,半日復然,心煩口渴小便黃少,食乳必粗,此為熱瀉,用五苓散及香茹飲。

小柴胡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睪丸腫痛,小便黃澀,寒熱作渴,此肝火所致,用小柴胡湯加柴胡、車前子,並九味蘆薈丸間服而消。
  • 2.《續名醫類案》:「一小兒睪丸腫硬,小便黃澀,用小柴胡湯加山梔、車前,並蘆薈丸而消。
  • 3.《保嬰撮要》:「一小兒睪丸腫硬,小便黃澀,用小柴胡湯加車前子、山梔並蘆薈丸而消。
  • 4.《明醫雜著》:「一小兒,睪丸腫硬,小便黃澀,用小柴胡湯加山梔、車前子並蘆薈丸而消。

白頭翁湯

  • 1.《張卿子傷寒論》:「羅天益云。少陰自利而渴。乃下焦虛寒。而用四逆者。恐不可以渴不渴分熱寒也。正當以小便黃白別之耳。
  • 2.《傷寒括要》:「熱利。下重者。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均以此湯主之。自利不渴。為藏寒。與四逆以溫中。下利飲水。為有熱。與此湯以消里。按少陰自利而渴。乃下焦虛寒。而用四逆者。恐不可以渴不渴分寒熱也。正當以小便黃白別之耳。內經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利則下焦虛。是以純苦之劑堅之。

茵陳五苓散

  • 1.《萬氏家抄濟世良方》:「水二鍾半煎至一鍾,絞汁溫服,以利為度,甚者再服。當下如爛魚腸、膿血、膠鰾等物。小便黃用五苓散調和服,名茵陳五苓散,能利大小便。

茵陳蒿湯

  • 1.《辨舌指南》:「《舌鑑》:此太陽經濕熱並於陽明也。舌根黃潤,面黃、目黃、小便黃,宜茵陳蒿湯加淡豆豉、紫背浮萍。
  • 2.《傷寒直指》:「此太陽濕熱,並於陽明也。如根黃色潤,目黃小便黃者,茵陳蒿湯。(健曰:尖灰,根黃,心脾熱盛,上蒸於肺,而中白多燥,應與四苓散加黃連、茵陳以瀉之。)

調胃承氣湯

  • 1.《口齒類要》:「一男子不慎酒色,冬喜飲冷,舌常作痛,小便頻數,舌裂痰盛。此腎水枯涸,陰火無制,名下消,用加減八味丸而愈。若寸脈洪數有力,多飲少食,大便如常,口舌生瘡,大渴引飲者,名上消,是心移熱於肺,用白虎湯加人參治之。若關脈洪數有力,喜飲冷,小便黃,大便硬而自汁者,名中消,調胃承氣湯下之。
  • 2.《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必小便黃赤而短數調胃承氣湯。太陽脈沉,身熱頭痛,為夾陰,黃耆建中湯,

附子理中湯

  • 1.《醫學輯要》:「小便白而多者寒也小便黃而少者熱也小便赤者熱極也小便點滴不通者閉也(渴者熱上焦氣分也不渴者在下焦血分)小便不禁者脬氣不固也(肝氣熱則陰挺失職宜逍遙散中氣虛則不能統攝宜十補湯)小便自遺者腎敗也(急用附子理中湯頻灌之或可救得十中之一二,)

逍遙散

  • 1.《醫學輯要》:「小便白而多者寒也小便黃而少者熱也小便赤者熱極也小便點滴不通者閉也(渴者熱上焦氣分也不渴者在下焦血分)小便不禁者脬氣不固也(肝氣熱則陰挺失職宜逍遙散中氣虛則不能統攝宜十補湯)小便自遺者腎敗也(急用附子理中湯頻灌之或可救得十中之一二,)

麥門冬湯

  • 1.《醫學研悅》:「先將四味為末,後入葶藶和勻,酒煮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一日商陸煎湯下;二日燈心湯下;小便黃水,三日麥門冬湯下;取白水,四日田螺四個煎湯下;取腹水,五日大鯽魚二個煎湯下;取臟腑水,六日木通煎湯下;七日梔子湯下。脹消蠱散,忌鹽醬房事。服後藥:澤瀉、赤芍、白朮、茯苓等分,為末。

清暑益氣湯

  • 1.《羅氏會約醫鏡》:「_清暑益氣湯_,治暑熱傷氣,倦怠、胸滿、汗出、身痛、煩熱、小便黃、大便溏、昏沉不食、口渴、脈息虛弱等證。
  • 2.《刪補頤生微論》:「_清暑益氣湯_,治濕熱困倦,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小便黃數,大便溏滑或瘧痢等症。
  • 3.《校註婦人良方》:「_清暑益氣湯_,治長夏濕熱所蒸,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支節作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悶,小便黃數,大便溏頻,或瀉利作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
  • 4.《保命歌括》:「_清暑益氣湯_,治長夏濕熱大盛,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煩痛,或氣高而短,身熱而煩,心下痞滿,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瀉黃、或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
  • 5.《玉機微義》:「東垣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支節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閟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
▼ 展開更多

加味逍遙散

  • 1.《雜病源流犀燭》:「如冷而小腹痞痛,小便赤澀(宜龍膽瀉肝湯)。如冷而內熱寒熱,經候不調(宜加味逍遙散)。如冷而寒熱體倦,飲食少思(宜加味四君子湯)。如冷而鬱怒發熱,少寐懶食(宜加味歸脾湯)。如冷而口苦脅脹寒熱,小便黃澀,必先祛利濕熱(宜龍膽湯),再調補氣血(宜加味逍遙散)。

導赤散

  • 1.《活幼心書》:「治心經壅熱,煩躁睡語,或時復上竄咬(五巧切牙),小便黃澀,久則成驚,觸物易動。

六味地黃丸

  • 1.《証治準繩‧幼科》:「熱毒瘰癧乃手足少陽、足厥陰、二經風熱之證,或肝疳食積所致,其證發於項腋或耳前後,或如貫珠,當分表裡虛實,若焮赤腫者,肝經熱毒也,用人參敗毒散。作痛塞熱者,肝火內作也,用加味小柴胡湯。不痛而小便黃,肝血虛也,用六味地黃丸。隱於肉裡,而色不變者,肝疳內作也,用九味蘆薈丸。
  • 2.《保嬰撮要》:「熱毒瘰癧,乃手足少陽、足厥陰二經風熱之症,或肝疳食積所致。其症發於項腋,或耳前後,或如貫珠,當分表裡虛實。若焮赤腫者,肝經熱毒也,用人參敗毒散。作痛寒熱者,肝火內作也,用加味小柴胡湯。不痛而小便黃,肝血虛也,用六味地黃丸。隱於肉裡而色不變者,肝疳內作也,用九味蘆薈丸。

涼血地黃湯

  • 1.《蘭室秘藏》:「足少陰腎之經中陰谷二穴,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取之,治膝如錐不得屈伸,舌縱涎下,煩逆溺難,少腹急引陰痛,股內臁痛,婦人漏血不止,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如蠱,女子如妊身,可灸二壯。

補中益氣湯

  • 1.《癘瘍機要》:「一膏粱之人,鼻壞眉落,指脫體潰,熱渴晡甚,用四物湯加酒炒黑黃柏、知母、五味、麥門、白芷、天麻、皂角刺,三十餘劑,熱渴少止。時仲夏精神倦怠,氣喘身熱,小便黃數,大便稀溏,此元氣虛而時熱勝也,用補中益氣湯頓安。乃與換肌散及益氣湯,兼服兩月,更以生脈散代茶飲,瘡少退。

瓜蒂散

  • 1.《雞峰普濟方》:「治心下懊痛,足脛腫滿,小便黃色,面發赤斑。由大醉當風入水,冷熱相搏,蒸於脾氣所致,謂之酒疸。治如飲法。脈浮腹滿,欲嘔吐者,先吐之。脈沉腹滿,大便秘者,先下之。吐之宜此藥。

升陽除濕湯

  • 1.《仁術便覽》:「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色,四肢困弱。
  • 2.《仁齋直指方論》:「升陽除濕湯(《拔粹》方),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色,四肢困弱。
  • 3.《奇效良方》:「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色,四肢沉困。
  • 4.《奇效良方》:「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四肢困倦,並宜服此。
  • 5.《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升陽除濕湯_,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色,四肢困弱。
▼ 展開更多

甘露飲

  • 1.《成方切用》:「治胸中客熱,牙宣口氣,齒齦腫爛,時出膿血,吐血衄血。目瞼垂重,常欲合閉。或即飢煩,不欲食飲,及目赤腫痛,不任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疹已發,皆可服之。又治脾胃受濕,瘀熱在裡,或醉飽房勞。濕熱相搏,致生疸病。身目皆黃,肢體微腫,胸滿氣短,大便不調,小便黃澀或時身熱。
  • 2.《保嬰撮要》:「_甘露飲_,治小兒胃中客熱,齒齦潰爛,時出膿血,及目赤腫痛,口瘡喉腫,或身面皆黃,大便不調,小便黃澀。

當歸龍薈丸

  • 1.《証治準繩‧幼科》:「_當歸龍薈丸_,治肝膽風熱,耳中鳴,出青膿,名曰震耳,大便秘,小便黃,常服,宣通血氣,調順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