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二 (7)
《傷寒直指》卷二 (7)
1. 傷寒序例篇第三
陽明之邪不已,傳於少陽,是當三四日發,胸脅痛而耳聾,經壅而不利也。宇泰:查少陽有胸脅滿,而無痛證。觀子:太陽篇中,則有邪高痛下之文。)
健曰:痛者,甚於滿也。滿則邪氣已盛凝結胸脅,痛則必兼停滯。或肝氣橫,其人必血虛性躁也。此三經皆受病,未入於腑者,可汗而已。(三陽受邪,為病在表,法當汗解。然三陽亦有便入腑者,入腑則宜下。故云未入於腑者,可汗而已。觀子:按未入於腑,《內經》作未入於臟,謂未入三陰之臟,故可從汗散。
健曰:此以上,仲景俱宗《內經》而言致病之由。邪傳各經,應乎脈象明矣。然未及治法,令讀者如飢思食而不得。直待後篇始言各經之方法,頭緒繁多,應接不暇矣。如太陽傷寒,主麻黃;中風,主桂枝;陽明應主柴葛解肌。而後文陽明家證,大半列於太陽篇中,乃主麻、桂者多。
蓋因經文遺佚誤次之故,萬難信用。如或信之,恐有取禍之患。學者先須知此,而展玩後篇,則是非易悟。若少陽法,惟小柴胡,和解為主,此三陽正病之概,未言併合傳變之旨。既變,則推後章而詳繹之。)尺寸俱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陽極,則陰受之,邪傳三陽已遍,次乃傳陰經。在陽為表,在陰為里。邪在表,則見陽脈;在裡,則見陰脈。陽邪傳陰,邪氣內陷,故太陰受病,而尺寸俱沉細也。自三陽傳於太陰,是當四五日發。邪入於陰,則里漸成熱,腹滿咽乾者,脾經壅而成熱也。亮宸:熱邪傳裡,脈當見洪大而長,今反沉細者,以太陰主內,邪熱傷之。
邪雖陽,而臟則陰,故見陰脈也。邪壅於腹,故腹滿。太陰脈挾咽,裡熱甚,而水乾不得上行,故咽乾也,宜小承氣以下之。)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少陰,腎水也,性趨下。故少陰受病,尺寸俱沉。太陰之邪不已,至五六日則傳少陰。
少陰為病,口燥舌乾而渴者,邪傳入里,熱氣漸深也。景岳:腎經屬水,而邪熱涸之,故口舌為之於渴。健曰:傷寒至少陰,最為難治。此言脈沉,腎在下之義,不可以沉為寒,而與熱劑,則更助其燥,將致舌縮昏迷,而告窮矣。茲系傳入之邪,熱極在腎,法惟以下為事,其一二日不從三陽所傳,即病少陰,但惡寒而不發熱者,乃為直中少陰之證,始可溫熱治之。)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
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緩者,風脈也。厥陰微緩者,邪傳厥陰,熱氣已劇,近於風也,當六七日發。少陰邪傳於厥陰,煩滿囊縮者,熱氣聚內也。全善:煩滿,少腹煩滿也,觀下云少腹微下,可見。《活人》:厥陰脈浮緩者,囊不縮外證必發熱惡寒似瘧,為欲愈,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白話文:
陽明經的邪氣沒有解除,就會傳到少陽經,通常會在三到四天發作,症狀是胸部和脅肋疼痛,耳朵聽力下降,經絡阻塞不通暢。宇泰認為:查閱少陽的病症,會出現胸脅脹滿,但沒有疼痛的症狀。觀子認為:在太陽篇中,有提到邪氣在上,而疼痛在下的情況。
健認為:疼痛比脹滿更嚴重。脹滿表示邪氣已經在胸脅部位積聚,而疼痛則表示邪氣不僅積聚,還伴隨著停滯不通。有時是肝氣橫逆,這樣的人通常會有血虛且容易煩躁。這三條經脈都受到邪氣侵襲,但邪氣還沒有進入腑臟的,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三陽經受邪,病在體表,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但三陽經的邪氣也有可能進入腑臟,進入腑臟就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所以說邪氣還沒有進入腑臟的,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觀子認為:按照《內經》的說法,還沒有進入腑臟,指的是還沒有進入三陰的臟腑,所以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驅散邪氣。)
健認為:以上這些,仲景都是根據《內經》來說明疾病發生的原因。邪氣在各經之間傳遞,應該可以從脈象中看出來。但是還沒有提到具體的治療方法,讓讀者感覺像飢餓的人想吃飯卻吃不到一樣。要等到後面的篇章才會提到各經的治療方法,但內容頭緒繁多,讓人應接不暇。例如太陽傷寒,主要用麻黃;中風,主要用桂枝;陽明應該主要用柴葛解肌。但是後面的陽明證,大部分都列在太陽篇中,卻大多使用麻黃、桂枝。
這可能是因為經文遺失或次序錯亂的原因,很難相信。如果盲目相信,可能會帶來禍患。學者應該先了解這一點,再去研究後面的篇章,這樣就能更容易辨別是非。至於少陽的治療方法,主要是用小柴胡湯來和解,這是三陽經的常見病症,還沒有講到合併傳變的情況。如果發生傳變,就要在後面的章節詳細說明。)如果寸關尺的脈都細微,表示是太陰經受病,通常會在四到五天發作。因為太陰經脈分布在胃中,絡於咽喉,所以會出現腹部脹滿和咽喉乾燥的症狀。(陽氣達到極點,陰氣就會受到影響,邪氣傳遍三陽經之後,接著會傳到陰經。邪氣在陽經是屬於體表,在陰經則屬於體內。邪氣在體表,就會出現陽脈;在體內,就會出現陰脈。陽邪傳入陰經,邪氣內陷,所以太陰經會受病,寸關尺的脈也會沉細。從三陽傳到太陰,通常會在四到五天發作。邪氣進入陰經,體內會逐漸產生熱,腹部脹滿咽喉乾燥,是因為脾經壅塞而產生熱。亮宸認為:熱邪傳入體內,脈象應該是洪大而長,現在卻反而沉細,是因為太陰主內,受到邪熱的損傷。邪氣雖然屬於陽,但臟腑卻屬於陰,所以出現陰脈。邪氣壅塞在腹部,所以腹部脹滿。太陰脈絡於咽喉,體內熱盛,津液乾枯不能上行,所以咽喉乾燥,應該用小承氣湯來瀉下。)如果寸關尺的脈都沉伏,表示是少陰經受病,通常會在五到六天發作。因為少陰經脈貫穿腎臟,絡於肺臟,聯繫舌根,所以會出現口乾舌燥且口渴。(少陰經屬於腎水,性向下。所以少陰受病,寸關尺的脈都會沉伏。太陰經的邪氣沒有解除,到了五到六天就會傳到少陰經。少陰發病,出現口乾舌燥且口渴,是因為邪氣傳入體內,熱氣逐漸加深。景岳認為:腎經屬水,受到邪熱的耗損,所以會口渴。健認為:傷寒到了少陰經,最難治療。這裡說的脈沉,是說明腎在下的意思,不可以把沉脈當作是寒證,而用溫熱的藥物,這樣會更加助長燥熱,導致舌頭捲縮昏迷,病情危急。這裡講的是傳入的邪氣,熱邪極盛於腎,治療方法只有瀉下。如果一兩天內沒有從三陽經傳來,而是直接發病的少陰證,只有惡寒而不發熱的,才屬於直中少陰的證候,才可以溫熱治療。)如果寸關尺的脈都微弱而和緩,表示是厥陰經受病,通常會在六到七天發作。
因為厥陰經脈循行於陰器,絡於肝臟,所以會出現煩躁不安和陰囊收縮。(緩脈,是風邪的脈象。厥陰脈微緩,是邪氣傳到厥陰經,熱氣已經很嚴重,接近風邪的表現,通常會在六到七天發作。少陰經的邪氣傳到厥陰經,出現煩躁不安和陰囊收縮,是因為熱氣在體內聚集。全善認為:煩滿,是指少腹煩滿,可以從下面說的少腹微微下垂可以看出。《活人》認為:厥陰脈浮緩,陰囊不收縮,外證必會發熱惡寒,類似瘧疾,這是快要痊癒的跡象,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