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二 (6)
《傷寒直指》卷二 (6)
1. 傷寒序例篇第三
其有病者,多中溫中暑之疾。觀子:四方之問,四治之能,俱詳《內經》。觀此,則風氣厚薄,時令寒暖,方土甫北,種種不同,當分別施治。仲景垂訓,臨病酌劑,隨地置宜,是為兩審。健曰:西方治宜毒藥。毒藥者,非藥品之毒,乃劑之重耳。焫,音納,松節問蔓也。)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
(《內經》曰: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是傷寒為病也。《針經》曰:多熱者,易己;多寒者,難已。是熱雖甚,不死。觀子:邪留營衛間,則張弛之機窒。正氣欲周膚腠,而邪固閉之,不通於外,而內郁,所以熱大作也。熱雖甚不死者,正氣猶能與邪相持,一汗一下,遂可除也。
不比陰陽偏勝離絕之謂。)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表裡俱病者,謂之兩感。觀子:兩感,則臟腑交病,內外並傷矣。故不治下數節,皆由此三語發其綱,而各分別言之。健曰:表裡俱病為兩感,當辨孰輕孰重,間有治之可生者。必死二字,慎重之謂。但犯之,死者多耳。
)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太陽為三陽之長,其氣浮於外,故尺寸俱浮。是邪氣初入皮膚,外在表也,故當一二日發。風府,穴名,在項中央。太陽之脈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是以上連風府,其經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
故頭項痛,腰脊強耳。景岳:邪之中人,必自外而內。如《皮部論》等篇曰: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此所以邪必先於皮毛,經必始於太陽,而後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病。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
以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陽明氣血俱多,尺寸俱長者,邪並陽明,而氣血淖溢也。太陽受邪不已,薄於陽明,是當二三日發。其脈挾鼻者,陽明脈起於鼻,交額中,絡於目。陽明之脈,正上䪼頞,還出系目系。身熱者,陽明主身肌肉。《針經》曰:陽明氣盛,則身前熱;目疼鼻乾者,經中客邪也;不得臥者,胃氣逆不得其道也。《內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
景岳:傷寒多發熱,而此獨云身熱者,陽明主肌肉。身熱猶甚也。不得臥者,邪熱在胃也。健曰:發熱,身熱,同一熱也。而有別發熱者,熱始發軔,達於皮膚之上,輕手按之,即覺壯熱。此為在表,屬太陽而脈浮,法當辛甘發散。身熱者,邪漸入里,熱在肌肉之間,輕按未覺,略重按之而得。
此為表傳裡熱,屬陽明,而脈長,法當甘寒解肌。熱在表,則舌無胎,而口和知味;熱在裡,則舌有胎,而口乾失味矣。䪼,音拙。頞,音遏。)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內經》曰: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春脈弦,尺寸俱弦者,知少陽受邪也。
白話文:
關於傷寒的起始案例,大多是中暑或體溫過高引起的疾病。觀察一下:四面八方的狀況、四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在《內經》中都詳細記載了。由此可知,風的強弱、季節的寒暖、各地區的風土民情,種種差異都不同,應當分別進行治療。張仲景留下的教誨是,診斷病情時要斟酌用藥,因地制宜,這稱為「兩審」。 醫者認為:西方地區的治療適宜使用毒藥。所謂的毒藥,並非指藥物本身有毒,而是指藥的劑量較重。
凡是因寒邪侵襲而發病的,都會轉為發熱,即使發熱很嚴重,也不會致命。《內經》說:風寒侵入人體,會使人的汗毛豎立,皮膚閉合而發熱,這就是傷寒的病因。《針經》說:發熱多的人容易痊癒,受寒多的人難以痊癒。這說明發熱雖然嚴重,但不會致命。觀察一下:邪氣停留在營衛之間,會使身體氣機的舒張和收縮受到阻礙。正氣想要運行到皮膚表面,但邪氣卻固守其中,無法向外散發,反而向內鬱積,因此導致發熱加劇。發熱雖然嚴重不會致命的原因是,正氣仍然能與邪氣抗衡,通過發汗或排泄的方式,就可以將邪氣去除。
這不同於陰陽偏盛或陰陽離絕的情況。如果同時感受寒邪而發病,一定會死亡。(表裡同時生病,稱為兩感。觀察一下:兩感時,臟腑同時生病,內外都受到損傷。所以接下來的幾個章節,都是由這三個字延伸出來,並分別進行論述。醫者認為:表裡同時生病稱為兩感,應當分辨病情孰輕孰重,偶爾有治療後可以存活的。說「必死」二字,是為了提醒人們要謹慎。但凡是犯了這種情況,死亡的例子很多。)
如果寸關尺三部脈都呈現浮脈,是太陽經受病的表現,應當在一兩天內發病。因為太陽經脈上連風府穴,所以會出現頭項疼痛、腰脊僵硬的症狀。(太陽經是三陽經之首,其氣浮於體表,所以寸關尺三部脈都呈現浮脈。這是邪氣剛進入皮膚,在外表,所以應當在一兩天內發病。風府,是穴位的名稱,位於後頸部中央。太陽經脈從頭頂進入腦部,然後分支下行到後頸,所以上連風府,它的經脈沿著肩膊內側,挾脊抵達腰部。因此出現頭項疼痛、腰脊僵硬的症狀。醫者認為:邪氣侵入人體,一定是由外而內的。就像《皮部論》等篇所說:邪氣侵入皮膚,就會使毛孔打開,毛孔打開,邪氣就會進入。侵入絡脈,絡脈充滿,就會進入經脈。經脈充滿,就會進入腑臟。這就是為什麼邪氣一定先侵入皮毛,經脈一定先從太陽經開始,然後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會生病。如果寸關尺三部脈都呈現長脈,是陽明經受病的表現,應當在二三天內發病。
因為它的脈絡連接著鼻子和眼睛,所以會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孔乾燥、難以入睡的症狀。(陽明經氣血旺盛,寸關尺三部脈呈現長脈,是邪氣侵入陽明經,導致氣血運行旺盛的表現。太陽經受邪氣沒有得到解除,就會傳到陽明經,所以應當在二三天內發病。陽明經脈連接著鼻子的原因是,陽明經脈起於鼻子,交於額頭,再連到眼睛。陽明經脈向上行至鼻樑,然後連到眼眶。身體發熱的原因是,陽明經主肌肉。《針經》說:陽明經氣盛,則身體前側會發熱;眼睛疼痛、鼻孔乾燥的原因是,經絡中有邪氣侵入;難以入睡的原因是,胃氣上逆而不得順暢運行。《內經》說:胃氣不和,則睡眠不安。
醫者認為:傷寒多會發熱,而這裡只說身體發熱的原因是,陽明經主肌肉。身體發熱的情況較為嚴重。難以入睡是因為邪熱停留在胃部。醫者認為:發熱和身體發熱都是發熱,但又有區別,發熱是熱剛開始發作,到達皮膚表面,輕輕按壓就會感覺發熱明顯。這種情況屬於表證,是太陽經受邪,脈象呈現浮脈,應該用辛甘發散的方法治療。身體發熱是邪氣逐漸深入體內,熱在肌肉之間,輕輕按壓沒有感覺,略微重按才有感覺。這種情況屬於表證傳入裡證的發熱,屬於陽明經受邪,脈象呈現長脈,應該用甘寒解肌的方法治療。熱在表時,舌苔會很少,而且口中正常有味覺;熱在裡時,則舌苔會比較厚,而且口乾沒有味覺。)如果寸關尺三部脈都呈現弦脈,是少陽經受病的表現,應當在三四天內發病。因為它的脈絡循著脅肋並連到耳朵,所以會出現胸脅疼痛和耳聾的症狀。《內經》說:陽中的少陽,與春季的氣息相通。春季的脈象是弦脈,寸關尺三部脈呈現弦脈,是少陽經受邪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