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十三 (3)
《傷寒直指》卷十三 (3)
1. 熱病
亦曰暑病。冬傷於寒,不即病,至春亦不病,鬱而至夏,始發者,曰暑病。經曰: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為夏火當權而言,故曰暑病。《內經》曰:先夏至曰為溫病,後夏至日為暑病,暑病,即熱病是也。
(《啟蒙》:)暑病雖熱極重於溫,然其原既與溫病不殊,治法亦與溫病相類矣。《素問·熱論》篇曰:暑當與汗皆出勿止,謂暑病。既見於表證,則當解表,而令其熱邪與汗皆出,勿反止之。馬玄臺注此為感暑,非也。凡溫暑始見之時,邪熱自內達表。表證少而里證多者,誠有如《溯洄集》所云:法當治裡熱,兼解表。
(宜防風通聖散、涼膈散之類。)夫《溯洄集》謂傷寒論之方法,專為即病之傷寒設,不兼為過時之溫暑設,誠足破千古之惑。宇泰:冬傷於寒,至夏而變為熱病者,此則過時而發,自內達表之病,俗謂之晚發也。雖病於夏,名曰暑病,與中暑、中暍、中熱暴病者不同。凡新中暑病,脈虛,晚發熱病脈盛。
白話文:
也稱為暑病。冬天受寒,沒有立即發病,春天也不發病,鬱積到夏天,才會發作的,稱為暑病。經典上說:暑病是熱氣極盛,比溫病更嚴重。因為夏季陽氣當令,所以稱之為暑病。《內經》說:在夏至之前發作的,稱為溫病;在夏至之後發作的,稱為暑病。暑病就是熱病。
(《啟蒙》:)暑病雖然熱氣極盛,比溫病更嚴重,但其根源與溫病並沒有不同,治療方法也與溫病相似。《素問·熱論》篇說:暑熱來襲時,應該讓汗水都發散出來,不要阻止。這就是暑病的治療方法。既然表現於外證,就要解表,讓熱邪和汗水都排出體外,不要反過來阻止它們。馬玄臺注釋說這是感受暑氣,是不正確的。所有溫熱病在初起時,熱邪都是從內部到達表面的。外證少而內證多的情況,確實如同《溯洄集》所說:治療方法應該是治療內熱,兼顧解表。
(宜用防風通聖散、涼膈散之類的藥方。)《溯洄集》說傷寒論的方法,專門用於即時發病的傷寒,並不適用於過時的溫熱病。這句話確實解開了千古以來醫界的疑惑。宇泰:冬天受了寒,到了夏天轉變為熱病的,這屬於過時才發病,由內而外發作的病症,俗稱之為晚發。雖然發病在夏天,但稱之為暑病,與中暑、中暑、中熱的暴病不同。新近中暑的病人,脈象虛弱;晚發熱病的病人,脈象旺盛。
傷寒雖發熱惡寒,初病未至於煩渴。惟暑病則不然,一病即渴,且脈亦不同,所以與傷寒異也。
(陶氏:)夏月熱病,頭疼發熱,身體痛,不惡寒而惡熱,其脈洪,藥不可溫。(宜羌活湯加石膏、知母。)三月至夏,謂之晚發。(梔子升麻湯。)有少陽證,(小柴胡湯。)若有惡風、惡寒,證類傷寒者,乃當時暴中風寒之證,非冬時所受也,(通用羌活湯治之。)
白話文:
傷寒與暑病的區別
傷寒雖然會發熱、怕冷,但初期病症還不會出現口渴。而暑病則不同,一發病就會口渴,而且脈象也不一樣,因此與傷寒有明顯的區別。
夏月熱病的辨證論治
(陶弘景說:)夏季的熱病,症狀包括頭痛、發熱、身體疼痛,不畏寒而畏熱,脈象洪大,治療時不能用溫性的藥物。(可以使用羌活湯加石膏、知母。)
三月到夏季發病的熱病,稱為晚發熱。(可以使用梔子升麻湯。)
如果出現少陽證,(可以使用小柴胡湯。)
如果病人同時出現畏風、畏寒的症狀,症狀類似傷寒,這其實是當時突然感受風寒所致,並非冬天的舊病復發。(可以使用羌活湯治療。)
(《活人》:)夏月發熱惡寒,頭痛身體肢節重痛,其脈洪盛者,熱病也。冬傷於寒,因暑氣而發為熱病。治與傷寒不同。夏月藥性須帶涼,不可太溫。桂枝、麻黃、大青龍,須用加減。夏至前,(加黃芩半兩。)夏至後,(加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升麻半兩。)蓋桂枝、麻黃性熱,又暖處非西北之比,夏月服之,必有發黃斑出之失。
熱病三日外,與前湯不瘥,脈勢仍數,邪氣猶在經絡,未入臟腑。(桂枝石膏湯主之。)若三月至夏,為晚發傷寒。(梔子升麻湯選用。)
白話文:
(《活人》:)夏季發燒卻畏寒,頭痛身重又關節劇烈疼痛,如果脈搏強盛有力,這是熱病。冬天受到寒邪侵襲,因為暑氣而引發熱病。治療方法與傷寒不同。夏季用藥應偏涼,不可太溫。桂枝、麻黃、大青龍這類藥物,需要酌情加減。夏至前,(加入黃芩半兩。)夏至後,(加入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升麻半兩。)因為桂枝、麻黃性熱,且溫暖處比不上西北,夏季服用,必定會出現黃斑出疹的差錯。
熱病超過三天,服以上方劑仍不見好轉,脈象依然數,說明邪氣還停留在經絡,未進入臟腑。(以桂枝石膏湯為主。)如果三月到夏季發病,屬於晚發傷寒。(選用梔子升麻湯。)
(仁齋:)夏至以後,時令炎暑,人有壯熱煩渴,而不惡寒者,乃熱病也。脈浮洪者,發於太陽也;洪而長者,陽明也。弦而數者,少陽也。此發在三陽為可治。若脈沉細微小,足冷者,發在三陰,為難治也。大法熱病身大熱,須脈洪大有力,或滑數有力,乃脈證相應可治。
若弱小無力,難治。人虛脈弱者,且以人參湯與之,扶其元氣,不可便攻其熱。如脈洪身疼,壯熱無汗,煩亂者,(六神通解散。)發汗則愈,(人參羌活散,加葛根、淡豆豉、生薑亦可。)輕者,(只十味芎蘇散汗之亦佳。)如夾暑,(加香薷雙解之。)兼內傷生冷,飲食停滯,或嘔吐噁心,中脘痞悶,或惡風憎寒拘急,(宜藿香正氣散,加香薷、葛根以發汗,名二香湯。)若發散熱不解者,在太陽經,(人參羌活散加黃芩。
白話文:
(仁齋說:)夏至以後,天氣炎熱,人體出現發熱、口渴,但不畏懼寒冷的症狀,這是熱病。脈象浮動而有力,是太陽經發病;脈象洪大而綿長,是陽明經發病;脈象細數有力,是少陽經發病。發病於三陽經的熱病是可以治療的。
如果脈象沉細微弱,足部發冷,則發病於三陰經,難以治療。熱病患者身體發熱,脈象應當洪大有力,或滑數有力,脈證相符才能治癒。
如果脈象虛弱無力,則難治。對於體質虛弱、脈象衰弱的患者,先服用[人參湯],扶助元氣,不能急於攻熱。如果脈象洪大、身體疼痛、壯熱無汗、煩躁不安,可以使用[六神通解散]發汗,或[人參羌活散]加[葛根]、[淡豆豉]、[生薑]也可。較輕的熱病,僅服用[十味芎蘇散]發汗即可。
如果兼有暑邪夾雜,可加[香薷]雙解之。如果同時有內傷、生冷飲食停滯,或嘔吐噁心、中脘痞悶,或惡風寒拘急,可以服用[藿香正氣散]加香薷、葛根發汗,稱作[二香湯]。如果發汗後熱症未解,是太陽經熱病,可服用[人參羌活散]加黃芩。
)陽明經,(升麻葛根湯加黃芩。)熱甚燥渴脈大者,(白虎湯加人參。)少陽經,(小柴胡湯隨證增損。)夾暑,(加黃連香薷。)熱而大便自利,小便不利,煩渴,(五苓散去桂,加葛根、黃連、香薷、滑石類。)若表裡俱熱,自利,脈浮數,小便不利,(小柴胡合四苓散。
)不解,或傳經變證,或裡實可下,或陰寒可溫,或斑黃等證,皆從正傷寒條例治之。
白話文:
陽明經:若出現熱甚、口渴、脈搏大之症狀,應使用升麻葛根湯加上黃芩。
少陽經:根據症狀的不同,可以使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並根據需要調整藥方。
夾暑:若病情伴隨著暑熱,則在小柴胡湯中加入黃連和香薷。
熱而大便自利,小便不利,煩渴: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五苓散去除桂枝,再加入葛根、黃連、香薷和滑石等藥材進行治療。
若出現表裡俱熱、大便自利、脈搏浮數、小便不利的情況,可以使用小柴胡湯結合四苓散進行治療。
對於不解之症,或者症狀轉變、或者需要進行瀉下治療、或者需要溫補陰寒、或者出現如斑疹、黃疸等症狀時,都應該遵循正傷寒的治療原則進行治療。
凡熱病,一二日,泄利腹滿,熱甚者死。三四日,目昏譫語,熱甚脈小者死。四五日,脈小足冷者死。五六日,汗不出,譫語昏沉,脈急促者死。六七日,舌本焦黑燥者死。七八日,衄、吐血、躁熱,脈大者死。九日,發痙,搐搦昏亂者死。熱病脈促結代沉小者,皆難治。
(宇泰:)傷寒,即發於天令寒冷之時,寒邪在表,閉其腠理,故非辛、甘、溫之劑,不足以散之。此仲景桂枝、麻黃等湯之必用也。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時,怫然自內而達於外,郁其腠理,無寒在表,故非辛涼,或苦寒、酸苦不足以解之。
白話文:
對於熱性疾病,若在一二日內出現腹瀉和腹脹,且熱症嚴重,則有可能致死。若在三四日內出現視力模糊、神志錯亂,且熱症嚴重,脈搏細弱,也可能致死。四五日內,如出現無汗、神志錯亂、脈搏緊急跳動,脈象微弱,亦可能致死。五六日內,如果熱症持續,神志錯亂,脈搏緊急,脈象細小,可能致死。六七日內,舌頭乾燥,甚至焦黑,也可能致死。七八日內,若出現鼻血、吐血、焦躁和高熱,脈搏大,可能致死。九日內,若出現肌肉抽搐、昏迷,可能致死。熱性疾病的脈搏緊急、結節、沈弱,都是難以治療的徵兆。
(宇泰:)傷寒,發生於天氣寒冷的時候,寒邪阻塞皮膚,所以必須使用辛、甘、溫的藥物來疏散它。這是張仲景的桂枝湯和麻黃湯等藥方必須使用的原理。溫病和熱病,則是在天氣溫暖熱烈的時候發作,從內部積聚然後外達,阻塞皮膚,並沒有寒邪在外,所以必須使用辛涼、苦寒或酸苦的藥物來解開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