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二 (8)

1. 傷寒序例篇第三

著尺寸俱沉緩者,囊必縮,毒氣入臟,宜承氣湯。三陽云:厥陰風脈,固當緩,但緩為胃氣和,似欲愈之候。病傳厥陰,亦危篤矣,豈有胃氣乎?必緩中帶弦直而無神,方是邪傳厥陰之惡候。若只是緩脈,傳經己盡,火氣已去,吉兆矣。健曰:傷寒傳至厥陰,是經盡應解之候。

脈得微緩,乃和軟有胃之象,似無凶兆。諒與大柴胡下之,則腹減囊縱可愈矣。王三陽深於辨脈,理論極是,厥陰惡證,見於後篇。)此三經皆受病,已入於腑者,可下而已。(三陰受邪,為病在裡,於法當下。然三陰亦有在經者。在經,則宜汗。故云已入於腑者,可下而已。

經曰:臨病之工,須宜兩審。三陽云:成云三陰亦有在經,正陰證,亦有在經在腑之謂也。經不云三經皆受病,可下而已,而必增已入於腑四字,亦以別直中陰經者,則當發汗。非謂陽證傳到陰經,有可汗者在也。若陽證傳到陰經,縱有未盡入腑者,當用大柴胡湯之時也,豈可再言發汗哉!)

(觀子:此以上,是申言傷於寒則病熱,熱雖甚,不死之義。病熱者,傳邪也。傳邪在表,當汗;在裡,當下。故以未入腑、已入腑別之。)

若兩感於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太陽)。口乾、煩滿而渴(少陰)。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滿(大陰)、身熱、(陽明)不欲食(太陰)、譫語(陽明)。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少陽),囊縮而厥,(厥陰)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則營衛不行,腑臟不通,則死矣。

(陰陽俱病,表裡俱傷,為兩感。以其陰陽兩感,病則兩證俱現。至於傳經,則亦陰陽兩經俱傳也。一日太陽少陰同病者,膀胱與腎為表裡也。二日陽明太陰同病者,胃與脾為表裡也。三日少陽厥陰同病者,膽與肝為表裡也。然一日至二日,太陽傳陽明,而少陰則傳太陰。二日三日陽明傳少陽,而太陰則傳厥陰矣。

水漿不入,不知人,胃氣不通也。《內經》:五臟已傷,六腑不通,營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云不知人,三日血氣乃盡,故死矣。謂三日六經俱病,營衛之氣不得行於內外,臟腑之氣不得通於上下,至六日臟腑營衛之氣俱絕,則死矣。三陽曰:二三日內,譫語囊縮,水漿不入,不知人者,真兩感也,其死必矣。

太陽少陰俱病,頭痛口千煩滿,而有似暑病熱病,宜細辨之。且太陽入本,亦渴,不可便斷為兩感也。兩感證,先少陰,而傳經證。先太陰者,兩感,表裡同病。傳經,陽邪內陷。脾胃為倉廩之官,且木來剋土,勢易侵也。此申言兩感於寒,而病必死之義。)其不兩感於寒,更不傳經,不加異氣者,至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也。

白話文:

如果把脈發現脈象沉緩,而且是寸關尺三處都這樣,那表示陰囊一定會收縮,這是因為毒氣已經侵入臟腑了,應該使用承氣湯來治療。三陽經的理論說,厥陰經的脈象本來就應該是緩的,但緩脈代表胃氣平和,看起來好像是快要痊癒的跡象。如果病邪傳到厥陰經,也是很危險的狀況,怎麼可能會有胃氣呢?一定是脈象緩慢但其中帶著弦直而無力的感覺,這才是邪氣傳入厥陰經的惡劣徵兆。如果只是單純的緩脈,代表病邪已經傳遍各經,火氣也已經消退,這是吉利的徵兆。有人說,傷寒傳到厥陰經,就代表經絡的傳輸已經結束,應該會痊癒。

如果把到脈象微弱而緩慢,是柔和且有胃氣的表現,看起來沒有凶險的徵兆。或許可以嘗試用大柴胡湯來瀉下,腹脹和陰囊收縮的狀況應該就能好轉了。王三陽在診脈方面見解很深,他的理論非常正確,厥陰經的危險證候,會在後面的章節提到。這三條經脈都受到病邪侵擾,已經進入臟腑的,就可以用瀉下的方式治療。(三陰經受到邪氣侵襲,代表疾病在身體內部,按照法則應該瀉下。但是三陰經也有在經絡的狀況,如果是在經絡,就應該發汗。所以說已經進入臟腑的,才能瀉下。)

醫書說,看病的大夫,必須要仔細審視病情。三陽經的理論說,三陰經也有可能在經絡的狀況,正陰證也有在經絡或在臟腑的區別。醫書沒有說三條經脈都受到病邪侵擾就可以瀉下,而是特別加上「已經進入臟腑」這幾個字,也是為了區別那些直接受到陰經邪氣侵襲的,就應該發汗。並不是說陽證傳到陰經,還有可以發汗的狀況。如果陽證傳到陰經,就算病邪還沒有完全進入臟腑,也應該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怎麼還能說要發汗呢!

(以上這段,是在闡述因為受寒而生病發熱,即使熱勢很盛,也不會死的道理。發熱,是因為病邪傳入。病邪在表,應該發汗;在裡,應該瀉下。所以用還沒進入臟腑和已經進入臟腑來區分治療方法。)

如果同時受到兩次寒邪的侵襲,第一天太陽經受到侵襲,就同時和少陰經一起發病,會出現頭痛(太陽經的症狀)、口乾、煩躁、口渴(少陰經的症狀)。第二天陽明經受到侵襲,就同時和太陰經一起發病,會出現腹脹(太陰經的症狀)、身體發熱(陽明經的症狀)、不想吃東西(太陰經的症狀)、胡言亂語(陽明經的症狀)。第三天少陽經受到侵襲,就同時和厥陰經一起發病,會出現耳聾(少陽經的症狀)、陰囊收縮、四肢冰冷(厥陰經的症狀)、水都喝不下、意識不清,六天後就會死亡。如果三陰經和三陽經、五臟和六腑都受到病邪侵襲,就會導致營氣和衛氣無法運行,臟腑之間氣機不通,就會死亡。

(陰陽經同時發病,表裡都受到損傷,就稱為兩感。因為是陰陽經同時受邪,所以會出現兩種經脈的症狀。至於經絡傳變,也會是陰陽兩經同時傳變。第一天太陽和少陰經同時發病,是因為膀胱和腎互為表裡。第二天陽明和太陰經同時發病,是因為胃和脾互為表裡。第三天少陽和厥陰經同時發病,是因為膽和肝互為表裡。但從第一天到第二天,太陽經會傳到陽明經,而少陰經則會傳到太陰經。從第二天到第三天,陽明經會傳到少陽經,而太陰經則會傳到厥陰經。

水喝不下、意識不清,是胃氣不通的表現。《內經》說:五臟已經受損,六腑氣機不通,營氣和衛氣無法運行,像這樣的狀況,三天後就會死亡。為什麼呢?岐伯說:陽明經是十二經脈的主導,它的氣血最為旺盛,所以才會說意識不清,三天後氣血耗盡,就會死亡。意思是說三天內,六經同時發病,營氣和衛氣無法在體內外運行,臟腑的氣機無法上下流通,等到第六天,臟腑和營衛的氣機完全斷絕,就會死亡。三陽經的理論說:兩三天內,出現胡言亂語、陰囊收縮、水喝不下、意識不清的狀況,就是真正的兩感,一定會死亡。

太陽和少陰經同時發病,會有頭痛、口乾、煩躁的症狀,看起來好像中暑或熱病的樣子,要仔細分辨。而且太陽經的病邪深入體內,也會出現口渴,不能就因此判斷為兩感。兩感的症狀,是先從少陰經開始,然後才開始經絡傳變。先從太陰經開始的,也是兩感,是表裡同時發病。經絡傳變,是陽邪內陷。脾胃是儲藏糧食的器官,而且木氣容易來克制土氣,所以容易受到侵犯。以上是在闡述因為同時感受寒邪而生病,一定會死亡的道理。)如果不是同時感受寒邪,也沒有經絡傳變,也沒有其他外邪侵擾,到了第七天,太陽經的病邪衰退,頭痛的狀況就會稍微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