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十三 (6)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十三 (6)

1. 寒疫

健曰:非時暴寒,感之而病也。

(仁齋:)寒疫,乃天之暴寒為病也。凡四時之中,天令或有暴風寒之作,感冒而即病者,曰寒疫也。其證與正傷寒即病者同,但暴寒為輕耳。初作頭疼,憎寒拘急,或嘔逆,噁心,痞悶,飲食停滯,或腹中作痛,未發熱者,(藿香正氣散增損之。)已發熱者,(十味芍蘇飲。

)身痛骨節疼,發熱者,(人參羌活散加蔥白、葛根、生薑,或神木散。)自汗者,不宜再汗。(九味羌活湯。)若熱不解,變別證者,宜從正傷寒條內治。蘭谷:寒役者,非時感冒之暴寒,亦為時行者。《傷寒例》曰:從春分以後,夏至以前,天有暴寒,皆為時行寒疫也。

白話文:

身體健康的人說,是因為不按時節突然受寒,感染而生病。寒疫是指天突然變冷而引起的疾病。一年四季中,天氣有時會突然變冷,感冒之後就生病,這就是寒疫。它的症狀和正傷寒初期一樣,只是寒氣較輕。初期會頭痛、怕冷、身體緊繃,也可能嘔吐、噁心、胸悶、消化不良,或者肚子痛,還沒有發燒,(可以用藿香正氣散來治療,根據情況增減藥量。)已經發燒的,(可以用十味芍蘇飲治療。)全身疼痛、骨節疼痛、發燒的,(可以用人參羌活散,加蔥白、葛根、生薑,或神木散來治療。)自汗的,不應該再讓身體出汗。(可以用九味羌活湯治療。)如果發燒不退,出現其他症狀,就應該按照正傷寒的治療方法。蘭谷說,寒疫不僅是突然受寒引起的,也可能是季節性的。《傷寒例》中說,從春分以後到夏至以前,如果天氣突然變冷,就屬於季節性的寒疫。

三月、四月,其時陽氣尚弱,(云云。)夫溫暑之熱,自內而出。寒疫則寒折陽氣,自外感受,只須解表,故其治法不同,與溫暑兼表裡者異矣。況感於寒,與傷於寒,有輕重之不同,其病多不傳經。又其寒亦非冬時殺厲之氣,故不可以傷寒法治也。其證亦惡風、惡寒,頭痛、身痛,脈浮緊,(宜參蘇飲、敗毒散、通解散、百解散類。

)看微甚加減之。(仁齋:寒疫,乃四時暴寒之邪,與冬月之嚴寒,自有輕重不同。然與溫暑諸病,通稱傷寒者,謂其發熱傳變,一皆狀似傷寒耳。至用藥,則迥不同。)

白話文:

三月、四月,此時陽氣仍然虛弱,(以下省略)。溫暑的熱氣,是由體內發散出來。寒疫則是寒邪侵襲陽氣,從體外感受,只需要解表即可,因此治療方法與溫暑兼表裡者不同。況且,感受寒邪與傷寒,輕重程度不一,其病大多不傳經絡。而且這時的寒氣並非冬日嚴寒的殺氣,所以不能用傷寒的療法治療。其症狀包括惡風、惡寒、頭痛、身痛,脈象浮緊,(宜用參蘇飲、敗毒散、通解散、百解散等類藥物。)視病情輕重加減用藥。(仁齋注:寒疫是四季中突發的寒邪,與冬月的嚴寒相比,輕重程度不同。然而,與溫暑等病症統稱為傷寒,是因為它們發熱傳變,症狀都類似傷寒。但用藥方面卻截然不同。)

2. 腎傷寒

健曰:此即是伏氣病也。

(《活人》:)伏氣之病,謂非時有異寒中人,伏氣於少陰經,始不覺病,旬月乃發。脈微弱,先發咽痛,似傷寒。(仲景但云似傷,無寒字。)非喉痹之病,次必下利。此病只一二日便瘥,古方謂之腎傷寒是也。(始用半夏桂枝甘草湯,次以四逆散主之。)

(趙氏:)《活人書》近見四樣印本,皆作四逆散。夫四逆散,不主咽痛,恐刊者之誤,不能無疑。仲景論云:四逆散,治少陰病傳邪作熱,四肢逆而不溫者。今此證是伏寒於少陰,而脈微弱,法當溫散。既先用半夏、桂甘溫劑,何復用柴胡寒劑繼之乎?此必是四逆湯也。何也?按通脈四逆湯後,有咽痛加桔梗之例。

白話文:

健:「這是伏氣病。」

(《活人書》:)伏氣之病,是指在非時節異常寒冷的情況下,寒邪入侵人體,伏匿於少陰經,初期不明顯,半個月後才發病。脈象微弱,首先表現為咽喉疼痛,類似傷寒。(仲景只說類似傷寒,沒有提到「寒」字。)但與喉痹不同,接下來必定會出現腹瀉。此病一兩天就能痊癒,古方稱之為「腎傷寒」。(初期服用「半夏、桂枝、甘草湯」,接著使用「四逆散」治療。)

(趙氏:)《活人書》最近所看到的四本印刷本,都註明是「四逆散」。四逆散不適用於咽痛,恐怕是刻書的人錯誤,不禁令人存疑。仲景論述說:四逆散用於治療少陰病傳邪化熱,導致四肢逆冷不溫的症狀。如今此證是寒邪伏匿於少陰,且脈象微弱,治療方法應該是溫散。既然一開始使用溫熱藥物的「半夏、桂甘湯」,為何又使用寒藥「柴胡」來繼續治療?這必定是「四逆湯」才對。原因何在?按照「通脈四逆湯」後面所述,有咽痛可加用「桔梗」的治療原則。

(節庵:咽痛用半夏桂甘湯,即半夏湯,下利用四逆湯。健按:此證據《活人》所云,暴寒中人,伏於少陰,旬月乃發,先發咽痛似傷寒。而仲景但云似傷,無寒字,則知寒已變熱,上越於少陰之經。少陰脈循喉嚨,故咽痛似傷,其脈應見沉數。若脈微弱,勢必下利,而無咽痛矣。

如咽痛者,豈可用半夏、桂枝、四逆等耶?趙氏稱仲景論四逆散,治少陰傳邪作熱。夫四逆蓋四肢不溫,乃厥深熱深之象,當從涼瀉,或用下法,則四逆散可也。又日此必是四逆湯,其說更不可用矣。既以腎傷寒為伏氣之病,蓋伏者,郁久不發之謂。寒鬱變熱,凡病皆然,治宜辛涼以散。

如上等方,是蹈以熱濟熱之禍。桂枝辛溫,半夏辛燥,非咽痛家藥,用之,必致自治伊戚。)

白話文:

節庵說

咽喉疼痛可以用半夏桂甘湯(即半夏湯),病情嚴重時可以用四逆湯治療。

健按

這個說法出自《活人》一書,書中記載,暴寒中人,寒邪侵入少陰經,潛伏於體內,經過一段時間才發病,最初表現為咽喉疼痛,類似傷寒。但仲景所說只是“似傷”,沒有提到“寒”字,說明寒邪已經轉化為熱邪,向上蔓延至少陰經。少陰經循行於喉嚨,因此咽喉疼痛類似傷寒,脈象應該沉而數。如果脈象微弱,必然會腹瀉,而不會出現咽喉疼痛。

那麼,對於咽喉疼痛的患者,怎麼可以用半夏、桂枝、四逆等藥物呢?

趙氏認為仲景所論的四逆散,是治療少陰經寒邪傳變為熱邪的藥物。四逆證是指四肢不溫,是厥證深入,熱邪深入的表現,應當採用清涼瀉火,或使用下法治療,這樣才能使用四逆散。

又說,這個藥方一定是四逆湯,這種說法就更加不可取了。

既然認為腎臟受寒是潛伏的病邪,那麼“伏”就是指病邪郁積在體內,久久不發的意思。寒邪郁積轉化為熱邪,所有疾病都是如此,治療應該用辛涼散寒的藥物。

3. 夾陰傷寒

此食陰也。若房室後飲冷,致孤陽飛越者多,為陰盛隔陽證。

(谷如:)傷寒一證,純陰純陽,無別證混淆者,人所易辨也。至於外感頭痛發熱,口乾身痛,惡風等證,其中有夾陰一二分者,有二三分者。從古至今,無人議論及此,亦不見於方書也。余遇此等夾陰證候,察其六脈,毫釐之間,明知夾陰之淺深,投暖劑之輕重,一藥而愈矣。

夫陰有三陰,足太陰脾,足厥陰肝,足少陰腎,然此陰非少陰厥陰之陰也,乃陰寒之陰。正當感冒風寒,而誤食冷物,或先食冷物,而又感冒風寒。此冷物入於胃,邪傳於脾,而為太陰之夾陰,是名夾陰傷寒。疏解中,少加溫暖品味,陰寒既退,元陽復而愈矣。又或飲食之時,恣意一飽,傷陽明胃,及太陰脾,此為夾食傷寒。

白話文:

吃冰冷的食物會損傷人體的陽氣。如果在房事後喝冷飲,很容易導致陽氣外泄,造成陰寒過盛,阻礙陽氣的疾病。

傷寒病症,純粹的陰虛或陽虛,很容易辨別。但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發熱、口乾舌燥、身體疼痛、怕風等症狀,其中往往夾雜著不同程度的陰寒。古人很少談論這種夾雜陰寒的病症,醫書中也很少記載。我遇到這種夾雜陰寒的病症,會仔細觀察患者的脈象,就能準確判斷陰寒的程度,進而用溫暖的藥物治療,一劑藥就能治愈。

人體有三陰,分別是足太陰脾、足厥陰肝、足少陰腎。但這裡所說的陰寒,不是指少陰或厥陰的陰氣,而是指寒冷的陰氣。當人體正處於風寒感冒的狀態下,如果誤食冷物,或者先吃冷物再受風寒,冷物進入胃部,寒邪就會傳到脾臟,這就是太陰脾的夾陰,也就是所謂的夾陰傷寒。治療時,只需在藥方中加入少量的溫暖藥物,就能驅散寒氣,恢復陽氣,從而痊癒。另外,如果飲食過飽,也會損傷陽明胃和太陰脾,這就是所謂的食傷寒。

須兼消導之藥,腸胃流通,其病即去。

又有咳嗽痰喘,傷食夾陰者,有咳嗽痰喘,傷寒夾陰者,有感寒夾陰者,有傷風夾陰者,有傷食腹痛夾陰者,有腹痛嘔惡傷寒夾陰者。

有人問何以知外感夾陰?曰:脈得浮大而軟,浮大主外感,濡軟主陰寒。若純陰證,脈當沉遲而微,若純外感,脈當浮大而緊。俗工安知之。

(《活人》:)問胸膈䐜滿閉塞,唇青手足冷,脈沉細,或腹痛,此太陰也。近人多不識此,見胸膈不快,便投食藥,非也。大抵此陰證者,飲食不節,冷物傷脾,陰經受之。故胸膈䐜滿,腹脹閉塞,面目及唇皆無色澤,手足冷,脈沉細,少情緒。亦不因嗜欲,但因冷物,損動胃氣而成。

白話文:

在治療時,必須結合使用消化類藥物,確保腸胃的順暢流通,這樣病症就能得到緩解。

另外,有咳嗽、痰喘的情況,可能是因為消化不良伴隨著陰虛的問題;也有咳嗽、痰喘,是因為感冒伴隨著陰虛的問題;有感寒的症狀,也可能伴隨著陰虛;有傷風的情況,同樣可能伴隨著陰虛;有消化不良導致的腹痛,也可能伴隨著陰虛;有腹痛和噁心,並伴有感冒的症狀,也可能伴隨著陰虛。

有人會問,怎麼知道是由於外部感染伴隨著陰虛呢?答案是:脈搏出現浮大而軟的現象,浮大表示外部感染,軟表示陰寒。如果只是單純的陰虛症狀,脈搏應為沈遲且微弱;如果只是外部感染,脈搏則應該浮大且緊繃。一般的醫生往往不知道這些。

(《活人》:)詢問胸部和膈肌的擁塞和阻塞,嘴脣發青,手腳冰冷,脈搏細小,或者腹痛,這表明是太陰經的問題。近代很多人未能認識到這一點,看到胸部和膈肌不舒服,就投給他們食藥,這是錯誤的做法。大體上,這種陰虛的症狀,通常是因為飲食不規律,冷食損害了脾胃,陰經受到影響。所以胸部和膈肌擁塞,腹部膨脹和阻塞,臉部和嘴脣都沒有色彩,手腳冰冷,脈搏細小,情緒低落。這不是因為喜好慾望造成的,而是因為冷食損害了胃氣所導致的。

若誤投巴豆類,必愈不快,或吐而利,一二日後,遂致不救。蓋不知寒中太陰也。(宜急作理中湯,加青皮、陳皮,或枳實理中丸,及五積散尤良。健按:夾陰傷寒者,非正傷寒陰證之名。上論只言食填太陰也,亦有頭痛身熱,法當溫暖消散。是身雖熱而胸胃䐜滿,脈必濡、遲、沉、細,舌必淡滑,唇青。

若脈浮洪緊數,舌現焦黃而渴者,又屬陽明實熱,當行清涼消導,內外兼解者矣。故同一停食,而有寒熱之殊,非一例以陰為治。須寒無犯寒,熱無犯熱,始為良工。予曾視夾陰時氣一證,斑現緊黑,身熱,脈緩,胎白,胃間如石,手不可近,具食填太陰之危證。若以化斑為治,則所停膠韌之物,如何得化。

白話文:

如果你誤用了巴豆這類藥物,必定會使病情惡化,可能出現嘔吐和腹瀉,一兩天後就會危及生命。這是因為你沒有辨別出寒性太陰病症。(應該趕緊使用理中湯,加上青皮、陳皮,或者使用枳實理中丸和五積散,效果會更好。)重點:夾陰傷寒並不是真正的傷寒陰證。上面所說只是指食物停滯於太陰,這種情況也可能出現頭痛、身熱的症狀,應使用溫暖消散的療法。也就是說,雖然身體發熱,但胸胃卻脹滿,脈搏肯定會濡軟、緩慢、深沉、細弱,舌頭肯定會淡滑,嘴脣發青。

如果你脈搏浮大、緊繃、快速,舌頭焦黃而口渴,這就屬於陽明實熱,應採取清涼消導、內外兼治的療法。所以,即使是同一起因的食物停滯,也會有寒熱之分,不能一概以陰性療法來治療。必須針對寒性用寒藥,針對熱性用熱藥,才能稱得上是良醫。我曾看過一例夾陰時氣的病症,斑點顏色深黑,身熱,脈搏緩慢,胎便發白,胃裡好像塞了一塊石頭,手都不能靠近,具備食物停滯於太陰的病症。如果以化解斑點為治療目標,那麼停滯在體內的粘稠物質怎麼能化解呢?

況已堅滿,藥不能運。乃用陷胸法,除去苦寒,兼柴、葛、楂、曲,二陳、二梗,加芒硝以軟其堅,生薑辛溫以散其食冷之氣,一劑而濈濈汗泄身涼,食消其半。二劑而胃軟食化,進谷。三劑加大黃以下之,然後用紫草、石膏、連翹、花粉等化其班毒,遂愈。要知黑斑,書稱不治。

此不從化斑以活者,乃時氣之毒盛於陽明之經,而未入於腑。故先消其食,胃之正氣得復,而經邪自化。若先進寒涼化斑,則所食冷飯、魚膠,堅韌之物,何由得消。必致合邪入腑,成不治矣。故夾陰不特傷寒有之,時氣發斑,亦有夾陰者,此證為甚也。古書所未載,故識之。

白話文:

況且已經堅硬結滿,藥物無法運化。於是使用「陷胸法」,去除寒涼之藥,並加入柴胡、葛根、山楂、神曲、二陳湯、二梗湯,再加芒硝以軟化堅硬的糞便;生薑辛溫以散發因食物生冷而產生的寒氣,一劑藥服用後,便感到腹中攪動、汗出體涼,食物消化了一半。二劑藥後,胃部軟化,食物消化,可以進食。三劑藥時加入大黃瀉下,然後使用紫草、石膏、連翹、花粉等藥物化解面上的斑毒,便痊癒了。要知道患有黑斑,醫書上記載是無法治癒的。

這種不從而斑毒消退以保住性命的,是當時的時氣毒盛於陽明經絡,而尚未進入腑臟。因此先將食物消化,胃部的正氣得以恢復,經絡的邪氣自然會消散。若一開始就使用寒涼之藥化解斑毒,那麼所吃的冷飯、魚膠等堅韌的食物怎麼能夠消化得了呢?必定會導致邪氣進入腑臟,成為無法治癒的病症。因此,夾陰症不僅在傷寒中有所記載,時氣發斑也有夾陰的病人,這種證候最為嚴重。古代醫書中未曾載有,所以特此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