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二 (9)
《傷寒直指》卷二 (9)
1. 傷寒序例篇第三
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歇也。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也。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乾己,而嚏也。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六日傳遍,三陰三陽之氣皆和,大邪之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
士材:夫六經以次受病,其愈皆以七日為期。此論原本《素問》,而從來註解,不能無誤,故請疏之。不兩感者,非表裡雙傳也。更不傳經者,邪但在此經,而不傳他經也。如是,則可期六經病愈之日矣。太陽篇云:發於陽者七日愈。乃知六經之病,自一日受者,第七日當衰。
二日受者,八日當衰。故一日邪在太陽,不傳陽明,更無他證,則七日頭痛少愈。二日傳陽明,更不傳變,至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歇。以此類推,至十二日六經病盡,邪氣皆去,而可起矣。觀子:此節首句,結前兩感節之義,第二句結前病熱傳經節之義。不加異氣句,則承上而喝起下文遞衰邪去之謂也。
)若過十三日以上不間,尺寸陷者,大危。(間,瘳也。十二日傳經盡,則當愈。若過十三日以上不瘳,更尺寸沉陷,則正氣內衰,邪氣獨勝,故云大危。元禮:傷寒先犯太陽,以次而傳,此特言其概爾。其中變證不一,兼證亦多。有發於陽,即少陰受之者,有夾食傷寒,食動太陰之經,一得病,腹滿痛者;亦有不循經而入,如初得病,徑犯陽明,身熱譫語發斑之類,皆不始於太陽也。亦有首尾止在一經,不傳他經。
亦有止傳一經而止者,不必盡傳諸經也。至如病之逾越,不可泥於次序,當隨證施治。所以傷寒得外證為多。《活人》:凡寒邪自背而入者,或中太陽,或中少陰。自面而入者,則中陽明之類,亦不專始於太陽也。宇泰:有寒客三陰,極而生熱,則逆入陽明之腑,凡邪初中三陰,則寒,故宜溫藥發汗。
及寒極變熱,則復寒藥下之。蓋三陰三陽,皆能自受邪,不止自太陽傳經也。)
若更感異氣,變為他病者,當依舊壞證病而治之。若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者,變為溫瘧。(異氣者,為先病未已,又感彆氣也。兩邪相合,為他病。脈陰陽俱盛者,傷寒之脈也。《難經》曰:傷寒之脈,俱盛而緊滿。經曰:脈盛身寒,得之傷寒,則為前病熱未已。再感於寒,寒熱相搏,變為溫瘧。
嗣真:更感異氣為他病者,即索矩所謂二氣三氣,雜合為病是也,是為變病。雖曰當依壞證,與醫壞病各別。三陽曰:陰陽俱盛者,傷寒脈也。十三日以上病已傳裡,變為熱矣。脈當沉數,今復見傷寒之脈,豈非重感於外寒乎?寒熱相搏,故變為溫瘧。健曰:脈陰陽俱盛,乃指人迎氣口而言。
此節引更感異氣,而變他病之由,以接下文諸證。)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更遇於風,變為風溫。(此前熱未歇,又感於風者也。《難經》曰: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風來乘熱,故變風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更遇溫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此前熱未已,又感溫熱者也。
白話文:
第八天,陽明病的病情開始減弱,身體發熱的狀況稍微減緩。第九天,少陽病的病情開始減弱,耳朵聽不太清楚的狀況稍微好轉。第十天,太陰病的病情開始減弱,腹脹的感覺像以前一樣消退,這時就會想要吃東西。第十一天,少陰病的病情開始減弱,口渴的狀況停止,舌頭乾燥的情形也改善,並且會開始打噴嚏。第十二天,厥陰病的病情開始減弱,陰囊鬆弛下垂,小腹稍微下墜,體內穢氣都已排空,病人精神也會變得清爽而有活力。(如果六經之病都傳遍,三陰三陽之氣都調和,體內邪氣都去除,病人精神也會變得清爽而有活力。)
張士材說:一般來說,六經會依照順序生病,而痊癒的時間都是以七天為一個週期。這種說法源自《素問》,但過去的註解常常有錯誤,所以我想加以釐清。所謂的「不兩感」,並不是指表裡同時生病傳變。而「更不傳經」,是指邪氣只停留在這個經絡,不會傳到其他經絡。如果能夠這樣理解,就能預測六經病痊癒的時間了。太陽篇提到:「發於陽者,七日愈。」這表示六經的病,如果是從第一天開始發作,第七天病情就會開始衰退。
如果是第二天開始發作,那麼第八天病情就會開始衰退。所以,如果第一天邪氣在太陽經,沒有傳到陽明經,也沒有出現其他症狀,那麼到了第七天,頭痛就會稍微減輕。第二天傳到陽明經,沒有再傳變,到了第八天陽明病的病情就會開始衰退,身體發熱的狀況會稍微減緩。依此類推,到了第十二天,六經的病都結束了,邪氣也都去除,病人就可以康復了。觀子認為:這段話的第一句,是總結前面兩感症的含義;第二句,是總結前面疾病發熱傳經的含義。加上「不加異氣」這句話,是為了承接前面的意思,並引導出後面病情逐漸衰退、邪氣去除的論述。
如果超過十三天以上病情沒有好轉,而且發現脈象沉細無力,那就非常危險。(這裡的「間」是指痊癒。十二天時傳經應該結束,病情也應該痊癒。如果超過十三天以上都沒有痊癒,而且脈象又沉細無力,就表示身體的正氣衰弱,邪氣過於強盛,所以說非常危險。)元禮說:傷寒通常是先侵犯太陽經,然後依序傳變,這裡只是大概地說明一下。但實際情況變化很多,兼雜的症狀也很多。有些病是從陽經開始發作,結果卻侵犯到少陰經;有些是夾雜飲食引起的傷寒,導致飲食影響太陰經,一得病就腹脹疼痛;也有不按照經絡傳變的,例如剛得病就直接侵犯到陽明經,出現身體發熱、胡言亂語、發斑疹等症狀,這些都不是從太陽經開始的。也有病從頭到尾只停留在一個經絡,不會傳到其他經絡。
也有只傳了一個經絡就停止的,不一定會傳遍所有的經絡。至於病情的變化,不能固守次序,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所以,傷寒的變化通常會出現很多外在的症狀。《活人》說:寒邪從背部侵入人體,可能會侵犯太陽經或少陰經。從臉部侵入人體,則會侵犯陽明經,這也不是一定都從太陽經開始的。宇泰認為:有寒邪侵入三陰經,到極點時會產生熱,這時寒邪就會逆向侵入陽明腑。一般來說,邪氣最初侵入三陰經時會呈現寒證,所以要用溫熱的藥物發汗。
等到寒證到了極點轉變成熱證時,就要改用寒涼的藥物來清熱。因為三陰經和三陽經都可能直接受到邪氣侵犯,不只是從太陽經傳變而來。
如果又感染了其他的邪氣,病症就會變化成其他疾病,應該根據已經出現的病症來治療。如果脈象呈現陰陽俱盛的情況,又再次感染寒邪,就會轉變成溫瘧。(這裡的「異氣」是指在原來的疾病還沒痊癒時,又感染了其他的邪氣。兩種邪氣結合在一起,就會形成其他的疾病。脈象陰陽俱盛,是傷寒的脈象。《難經》說:傷寒的脈象,是呈現「俱盛而緊滿」。經文說:脈象盛大,身體發冷,這是感染傷寒的表現,也就是說,原本的熱病還沒好,又感染了寒邪,寒熱交戰,就會轉變成溫瘧。
嗣真認為:所謂的感染異氣變成其他疾病,就像是索矩所說的「二氣」、「三氣」,混合在一起形成的疾病,這就叫做「變病」。雖然說要根據已經出現的症狀來治療,但與醫生誤診所造成的「壞病」是不同的。「三陽」篇說:陰陽俱盛,是傷寒的脈象。如果超過十三天,病情已經傳到體內,會轉變成熱證,脈象應該呈現沉數,現在又出現了傷寒的脈象,這難道不是又感染了外來的寒邪嗎?寒熱交戰,所以就會轉變成溫瘧。健認為:脈象陰陽俱盛,指的是人迎脈和氣口脈的情況。
這段話引用了「再感異氣」而導致病情變化的原因,用來銜接下文的各種病症。)如果陽脈呈現浮滑,陰脈呈現濡弱,又感染了風邪,就會轉變成風溫。(這是指原本的熱病還沒有消退,又感染了風邪。《難經》說:中風的脈象是陽脈浮而滑,陰脈濡而弱,風邪乘虛而入,所以就會轉變成風溫。)如果陽脈呈現洪數,陰脈呈現實大,又感染了溫熱的邪氣,就會轉變成溫毒。溫毒是一種很嚴重的疾病。(這是指原本的熱病還沒有消退,又感染了溫熱的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