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十三 (7)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十三 (7)

1. 類傷寒六證

健曰:類,似也。有似傷寒,實非傷寒也。

一曰痰證,停痰留飲,則自汗胸滿,憎寒發熱,氣上衝咽,不得息,但頭不痛,項不強,或有時頭痛,而作止無常。其脈,痰在上焦者,寸口滑,在中焦者,關滑大,或沉者,有伏痰。有氣鬱者,脈亦沉而滑,夾食者短而滑,有飲者弦而滑,或左右關上伏而大,滑而大者,膈上有伏痰。皆狀似傷寒,而證脈實與傷寒異也。

二曰食積,飲食停滯不化,則胸腹滿悶,發熱頭痛,但身不痛。左脈平和,惟氣口脈盛,或右關短滑為異。傷食者,必惡聞食臭,中脘痞膈,噫氣作酸,或欲吐不吐,或嘔之不盡,或胃口作疼,亦皆狀似傷寒,而脈證與傷寒異。亦有停食又感寒者,脈左右手俱大,所謂夾食傷寒也。

不可先攻其食,俟寒邪發散後,次消導以除之。食在胃之上口,未入於胃者,可吐而去之。

三曰虛,煩熱,氣血俱虛,煩躁發熱,但身不疼,頭不痛,不惡寒,脈不浮緊,或煩時頭痛,煩止而頭痛亦止。雖狀似傷寒,其脈證亦與傷寒異,此內傷不足所致,勿誤作外感治之。

四曰腳氣,頭痛,憎寒身熱,肢節作痛,便閉嘔逆,有似傷寒。然腳腫痛,或兩脛枯細,證脈與傷寒異。

五曰瘀血,跌觸傷損,極怒叫呼,瘀血內停者,胸脅下及小腹,必有痛處,按之手不可近。其證寒熱齊作,有似傷寒。然頭不疼,脈不浮緊,小便自利,口不渴,與傷寒異。(仁齋:凡瘀血停言之處,則腫痛手不可近,脈多芤澀可辨。蓋肝為血海,故瘀血多畜於脅下,或小腹之部作痛,乃肝分也。

又瘀血上衝,多昏迷不醒如死狀者,有之。損庵:飢飽勞後,七情房室所傷,皆能畜血,不止一途也。如一人服滋補藥,日多至數兩,忽發熱不止,他藥治之,殆不受矣。急作畜血治之,方煎,病人聞其氣香,飲已,熱退,明日下黑糞鬥許而安。)

六曰內癰,發熱惡寒,咳而胸中隱痛,心胸甲錯,振寒,咽乾不渴,時去濁唾腥臭,久則吐膿如米粥,右寸數大者,肺癰也。小腹重,強按之痛,便數如淋,時汗出惡寒,皮膚甲錯,腹皮腫急,脈滑數者,腸癰也,胃脘痛,手不可近,胃脈沉細,人迎脈逆而盛,胃癰也。雖皆發熱惡寒,有似傷寒,然頭不痛,項不強,證脈自與傷寒異。

(仁齋:經曰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畜積有膿也。又曰脈數不時,則生惡瘡。故惡瘡初生,必寒熱交作,不可便以傷寒治之,須視病人頭面背脊,有無形跡。若有小紅白膿頭瘡,多為發背初起,二三日後,即發大瘡。又療瘡初作全與傷寒相似,不可妄投他藥。

白話文:

[類似傷寒的六種情況]

健康人士說:類,就是像的意思。有像傷寒病的症狀,但實際上並不是傷寒。

第一是痰證,體內有痰積聚,會出現自汗、胸悶、怕冷發燒、氣往上衝到咽喉,呼吸困難,但是不會頭痛、頸部僵硬,或者偶爾頭痛,但是時好時壞。脈象上,如果痰在上焦,脈象會滑;在中焦,關脈會滑且大;或者脈象沉,表示有潛藏的痰。有氣鬱的人,脈象也會沉而滑;有食物積滯的人,脈象短而滑;有水飲的人,脈象弦而滑;或者左右關脈潛藏且大,滑且大的,表示膈上有潛藏的痰。這些都像是傷寒,但是症狀和脈象其實和傷寒不同。

第二是食物積滯,飲食滯留在體內不能消化,會導致胸腹脹滿、發燒頭痛,但是身體不會痛。左手脈象平穩,只有氣口脈象旺盛,或者右手關脈短且滑,這就是不同之處。如果食物中毒,一定會對食物的味道感到噁心,中脘部位會感到脹悶,打嗝會有酸味,或者想吐卻吐不出來,或者嘔吐不盡,或者胃口疼痛,這些都像是傷寒,但是脈象和症狀和傷寒不同。也有食物積滯又受寒的情況,脈象雙手都會大,這就是所謂的食物夾雜傷寒。

不能先清理食物,要等到寒邪散去後,再用消食的藥物去除。如果食物在胃的上部,還沒有進入胃,可以嘔吐的方式去除。

第三是虛證,煩熱,氣血都虛弱,煩躁發熱,但是身體不會疼,頭不會痛,不會怕冷,脈象不會浮緊,或者煩躁時頭痛,煩躁停止頭痛也會停止。雖然看起來像是傷寒,但是脈象和症狀和傷寒不同,這是內傷不足導致的,不要誤以為是外感病。

第四是腳氣,頭痛,怕冷發燒,四肢關節疼痛,便祕嘔吐,看起來像傷寒。但是腳會腫痛,或者小腿枯細,症狀和脈象和傷寒不同。

第五是瘀血,跌倒撞擊受損,極度憤怒大叫,瘀血在體內積聚,胸部、肋骨下和小腹一定會有痛處,用手按壓會非常疼痛。這種情況下,會同時有寒熱,看起來像傷寒。但是不會頭痛,脈象不會浮緊,小便正常,口不會渴,和傷寒不同。

第六是內癰,發燒怕冷,咳嗽胸痛,心胸部位皮膚凹凸不平,寒顫,咽喉乾燥但不渴,經常咳出帶有腥臭味的痰,久而久之會吐出像米粥一樣的膿液,右側寸脈快速且大的,是肺癰。小腹沉重,強烈按壓會痛,頻繁排尿像淋病,經常出汗怕冷,皮膚凹凸不平,腹部皮膚腫脹緊繃,脈象滑且快的,是腸癰。胃脘痛,手不能接近,胃脈沉細,人迎脈逆而旺盛,是胃癰。雖然這些症狀都會發燒怕冷,看起來像傷寒,但是不會頭痛,頸部不會僵硬,症狀和脈象和傷寒不同。

2. 傷濕

濕有數種,有濕痹;痹者,痛也。濕中關節則疼,當利小便是也。有寒濕相搏,但頭汗出,皆強欲得被覆向火是也。有風濕相搏,一身盡痛,當汗出而解是也。有頭中寒濕,此中之淺者鼻塞,納藥鼻中是也。有先濕而後感風者,身痛發熱,日晡熱是也。濕家病與太陽相似,其不同者,脈沉而細,痓家脈亦沉而細。濕家身疼,痓家則身不疼也。

(宇泰:)濕證有類傷寒者,故痓濕暍篇,為與傷寒相似。如濕痹之候,關節疼痛而煩,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脈沉細。

外證雖與太陽傷寒相類,若太陽身疼骨痛,脈浮緊,不沉細。此濕流關節疼痛煩者,濕氣內勝也。(五苓散,或加羌活。)濕家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黃如橘子色者,陽明瘀熱。此如熏黃,與陽明自不同也。蓋濕邪在經,而身盡疼,脾傷而色外見,濕鬱成熱,熱鬱發黃,與瘀熱異也。

(小便不利者,茵陳五苓散。)濕家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渴欲飲水而不能飲,躁煩。此寒濕相摶於表,不可妄下者也。濕勝則多汗,傷寒則無汗,寒濕相拎,雖有汗不能周身,故但頭汗出。太陽經中寒濕,故背強惡寒。傷寒脊強惡寒,則無頭汗,見汗則不脊強惡寒矣。

(麻黃加朮湯。)濕家身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瓜蒂散入鼻,去黃水。)觀子關節不疼,身不黃,脈不沉細而大,則濕不內流,而外在表也。又自能飲食,別無痞悶,腹中和,知為寒濕之淺者也。

惟身疼發熱,頭痛而喘,有似太陽傷寒,然不惡寒,脈不緊可辨。

風濕亦有類傷寒者,如風濕相摶,一身盡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且大發汗,但風氣去,濕氣不去。當微微似欲汗者,風濕俱去也。風濕相摶,則風在外,而濕在內。汗大出者,其氣暴,暴者外邪出,而里邪不能出。微汗出者,其氣緩,緩則內外之邪去矣。《要略》曰:黃家所起,從濕得之。

汗出濕去,則不發黃。今汗已黃者,風氣去濕氣在也。脾惡濕,濕氣內著,脾色外奪為黃。若瘀熱在裡發黃者,當下。此以寒濕在裡,不可下也。又病者一身盡疼,日晡所劇者,風濕也。傷寒日晡潮熱,為陽明實熱,則身不疼。太陽身疼發熱,則無分日晡也。(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

去濕之法,或以羌活愈風湯類勝之,或以蒼朮、白朮類燥之,或以茯苓、澤瀉類滲之,或以附子類溫之。察所挾風、寒、熱,有無微甚,上、中、下參用,諸無不瘳也。(仁齋:傷濕者,濕傷太陽經也。中濕者,濕中太陰脾經,或少陰腎經也。)

白話文:

[濕害]

濕害有多種形式,一種是濕痹,濕痹的意思是疼痛。當濕氣進入關節,會導致疼痛,解決方法是促進小便排泄。另一種是寒濕交纏,會導致頭部大量出汗,患者會感到寒冷,想要蓋被子取暖。再一種是風濕交纏,全身都會感到疼痛,這種情況需要發汗來治療。還有頭部受到寒濕影響,最輕微的症狀是鼻塞,可以通過鼻子吸入藥物來治療。有的患者先是受濕,之後又感受風邪,會出現身體疼痛及發燒,尤其在下午病情加重。濕病與太陽病的症狀很像,但兩者的脈象不同,濕病的脈象較細弱。

濕病有類似感冒的症狀,因此在治療濕病時,需要考慮到它和感冒的相似性。例如濕痹的症狀,關節疼痛且煩躁,小便不順暢,大便反而較為順暢,脈象細弱。

濕病和太陽病雖然表面症狀相似,但太陽病的症狀是全身疼痛,骨頭疼痛,脈象浮緊,不是細弱。濕病關節疼痛的原因是體內濕氣過盛。

濕病的特徵是全身疼痛,發燒,皮膚呈淡黃色,類似橘子色,這是陽明病瘀熱的表現。濕病的黃色和陽明病的黃色不同,濕病的黃色是由於濕氣在經絡中鬱積,脾臟受損,導致皮膚呈現黃色。

濕病患者可能只會頭部大量出汗,背部感覺僵硬,想蓋被子取暖。如果太早使用下法治療,可能會導致打嗝,胸悶,小便不順暢,舌苔厚重,口渴卻無法喝水,焦躁不安。這是由於寒濕在體表交纏,不能胡亂使用下法。

濕氣過重會導致多汗,而感冒則不會出汗,當寒濕交纏,即使出汗,也不能遍及全身,所以只有頭部出汗。由於太陽經絡中有寒濕,所以背部會感覺僵硬且怕冷。感冒會導致脊椎僵硬且怕冷,但不會只有頭部出汗,如果頭部出汗,就不會有脊椎僵硬且怕冷的情況。

濕病患者全身疼痛,發燒,面色黃且喘息,頭痛,鼻塞。脈象粗大,能夠正常飲食,腹部沒有任何不適。病因是頭部受到寒濕影響,導致鼻塞。將藥物吸入鼻腔,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如果患者的關節不疼,皮膚不黃,脈象不是細弱而是粗大,表示濕氣並未深入體內,只是在體表。患者還能正常飲食,沒有其他不適,腹部也沒有任何問題,這表示他只是受到較輕微的寒濕影響。

全身疼痛且發燒,頭痛且喘息,類似感冒的症狀,但不會怕冷,脈象也不是緊繃,可以由此辨別。

風濕病也有類似感冒的症狀,例如風濕交纏,全身都會感到疼痛,應該發汗來治療。但若是在陰雨連綿的天氣,即使大量發汗,風氣雖然可以去除,但濕氣卻無法去除。應該讓患者微微出汗,這樣風濕都能夠去除。風濕交纏,風在體外,濕在體內。大量出汗會使氣息急促,急促的氣息只能去除外邪,而無法去除內邪。微微出汗,氣息緩慢,緩慢的氣息才能去除內外的邪氣。根據《要略》,黃疸的病因來自濕氣。

出汗後濕氣去除,就不會發黃。現在已經出汗,但仍然發黃,表示風氣已經去除,但濕氣還在。脾臟不喜歡濕氣,濕氣在體內鬱積,就會導致脾臟顏色外顯為黃色。如果瘀熱在體內導致發黃,應該使用下法治療。但因為寒濕在體內,所以不能使用下法。另外,如果患者全身疼痛,在下午病情加重,這是風濕病。感冒在下午會出現潮熱,這是陽明病的實熱,但身體不會疼痛。太陽病的全身疼痛和發燒,不會分上下午。

去除濕氣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使用羌活愈風湯等藥物,也可以使用蒼朮、白朮等藥物來乾燥濕氣,或者使用茯苓、澤瀉等藥物來幫助排尿,或者使用附子等藥物來溫暖身體。需要根據患者是否伴有風、寒、熱等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嚴重程度,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對於上、中、下三焦都有治療效果,所有濕病都可以得到治療。

濕病是太陽經絡受到濕氣影響。濕病是太陰脾經或少陰腎經受到濕氣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