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二 (10)

1. 傷寒序例篇第三

陽主表,陰主裡,洪數實大,皆熱也。兩熱相合,變為溫毒。以其表裡俱熱,故為病最重。)陽脈濡弱,陰脈弦緊者,更遇溫氣,變為溫疫。以此冬傷於寒,發為溫病,脈之變證方治如說。(此前熱未已,又感溫氣者也。溫熱相合,變為溫疫。宇泰:按《活人》云,溫病有二,其用升麻解肌者,乃正傷寒太陽證;惡寒而不渴者,特以其發於溫暖之時,故謂之溫病爾。其用竹葉石膏湯者,乃仲景所謂渴不惡寒之溫病也。

要須細別,勿令誤也。然不惡寒而渴之溫病,四時皆有之,不獨春時而已。觀子:竊謂此皆不即病,而加感異氣為病者也。嚴寒之毒,伏藏至春,變為溫氣。以溫氣之在內,而或重感於寒,則為溫瘧;重感於風,則為風溫;重感於熱,則為溫毒;重感疫氣,則為溫疫。雖感遇不同,而在內之溫氣無異也,故皆謂之溫。

且曰:是皆冬傷於寒,至春發為溫病所致者也。然既屬變病,脈證方治,可不各隨其異氣而求之。健曰:此三節,言更感異氣於春溫之時,而變諸證也。曰當依壞證而治者,是不得同傷寒例治也。因其有重感之時氣,故脈見陰陽俱盛耳,下節義亦同。古溫字,即瘟同。)

凡人有疾,不時即病,隱忍莫差,以成痼疾。(凡覺少苦,急須早說求治。隱忍苟延,則邪氣入深,而為痼疾,難以處制。)小兒女子,益以滋甚。(小兒氣血未旺,女子血室多病,凡所受邪,易於滋甚。觀子:小兒幼而無知,女子柔而多諱,故其求治尤遲。)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

(腠理者,津液腠泄之所,文理縫合之中也。《要略》曰:三焦會通元真之處,為氣血所注。理者,皮膚臟腑之文理也。邪客皮膚,則邪氣浮淺,易為發散。若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矣。《玉函》曰:主候常存,形色未病,未入腠理,針藥及時,服將調節。委以良醫,病無不愈。

健曰:病無大小,失治,悉關性命。)病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臟,則難可制。此為家有患,備慮之要。(邪在皮膚,則外屬陽而易治。邪傳裡,則內屬陰而難治。《內經》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昔桓侯怠於皮膚之疾,以致骨髓之病。家有患者,可不備慮乎?《千金》、扁鵲曰: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病在血脈,針石之所及。病在骨髓,無可奈何。而凡醫治病,或言且待,使病成乃去之,此為妄矣。當預約束家中,及所部曲,語解此意。使有病者,得悉其害為要。

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千金》曰:凡始覺不佳,即須治療,迄至於病,湯食競進,折其毒勢,庶可自然而差矣。)若或差遲,病即傳變,雖欲除治,必難為力。(傳,有常也;變,無常也。傳謂循經而傳,如太陽傳陽明是也。

白話文:

陽氣主導體表,陰氣主導體內,脈象洪大、急數、實大的,都代表有熱。兩種熱象結合,就會變成溫毒。因為體表體內都有熱,所以病情最為嚴重。陽脈呈現濡弱,陰脈呈現弦緊,如果又遇到溫熱的氣候,就會變成溫疫。這是因為冬天受寒,到了春天就會爆發溫病,脈象的變化和治療方法就像之前說的那樣。(這是指之前熱還沒好,又感染到溫熱之氣。溫熱結合,就會變成溫疫。)

(宇泰認為《活人書》說,溫病有兩種,用升麻來解肌的,是真正的傷寒太陽證;怕冷但不口渴的,是因為在溫暖的時候發病,才稱為溫病。用竹葉石膏湯的,是張仲景說的口渴但不怕冷的溫病。)

一定要仔細辨別,不要搞錯。不過,不怕冷卻口渴的溫病,一年四季都有,不只是春天而已。觀子認為,這些都是原本沒病,而是因為又感染了不同的氣而發病。嚴寒的毒氣潛藏到春天,轉變成溫熱之氣。因為體內有溫熱之氣,如果又再次感受到寒氣,就會變成溫瘧;再次感受到風邪,就會變成風溫;再次感受到熱邪,就會變成溫毒;再次感受到疫氣,就會變成溫疫。雖然感受到的外邪不同,但體內的溫熱之氣是一樣的,所以都稱為溫。

而且說,這些都是冬天受寒,到了春天爆發溫病造成的。既然是變證,脈象和治療方法,就應該根據不同的外邪來處理。健認為,這三段說的是在春天溫暖時,又感受到不同的外邪而引起的各種病症。要根據病情的變化來治療,不能用治療普通傷寒的方法來處理。因為有再次感染時令之氣,所以脈象呈現陰陽俱盛。下一節的意思也相同。古時候的溫字,和瘟字相同。

凡是人生病,不能拖延不處理,忍耐不說,就會變成頑固的疾病。(凡是感覺稍微不舒服,就要趕快說出來求醫。忍耐拖延,邪氣就會深入體內,變成頑固的疾病,難以治療。)小孩子和女人,更容易讓病情加重。(小孩子氣血還沒旺盛,女人的血室容易有病,凡是感受到的邪氣,都容易加重。觀子認為,小孩子年幼無知,女人柔弱又愛隱瞞,所以他們求醫的時間會更晚。)時令之氣不調和,就要趕快說出來,找出病邪的原因,以及是在皮膚表層,就要及時治療,很少有治不好的。

(皮膚表層,是津液排泄的地方,也是皮膚紋理的接合處。《要略》說,三焦是元氣流通的地方,也是氣血灌注的地方。紋理,是指皮膚和臟腑的紋路。邪氣侵入皮膚,邪氣浮淺,容易發散出去。如果及時治療,很少有治不好的。《玉函》說,隨時注意身體狀況,在形色還沒發生變化,病邪還沒進入皮膚表層時,就及時用針藥來調理。委託好的醫生,沒有治不好的病。健認為,疾病不論大小,沒有及時治療,都會關係到性命。)

病人忍耐,拖了好幾天才說,邪氣就進入臟腑了,難以控制。這是家裡有人生病時,必須要注意的事情。(邪氣在皮膚,屬於陽,容易治療。邪氣傳到體內,屬於陰,難以治療。《內經》說,善於治療的人,先治療皮膚,其次治療肌肉,其次治療筋脈,其次治療六腑,其次治療五臟。治療五臟的,就等於是半生半死。過去桓侯輕視皮膚的小病,以至於病情進入骨髓。家裡有病人,怎麼能不小心注意呢?《千金》、扁鵲說,病在皮膚,可以用湯藥和熱敷來治療。病在血脈,可以用針灸和砭石來治療。病在骨髓,就沒辦法了。凡是醫生治療疾病,如果說再等等,等到病情嚴重才來治療,這是錯誤的。應該預先告誡家裡的人和部下,讓他們了解這個道理。讓有病的人,了解其中的危害,這才是最重要的。

凡是煮湯藥,不要避開早晚,感覺到不舒服,就要立刻治療,不要等到早晚,這樣就容易治好。(《千金》說,凡是開始感覺不舒服,就要馬上治療,等到病情加重,就用湯藥和食物一起來抑制邪氣,這樣才能自然痊癒。)如果稍微遲疑,病情就會傳變,即使想要治療,也難以施展。傳,指的是有規律的傳變;變,指的是沒有規律的傳變。傳是指按照經絡傳遞,例如太陽經傳到陽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