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十三 (8)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十三 (8)

1. 暑暍

健曰:暑為陰邪,其傷入心脾經。面垢汗出,身熱須渴。暍為陽邪,其傷中太陽經,汗出身熱而渴。應分二證,為治各異。

(蘭谷:)中暍、中熱、中暑,一也。但其脈證有虛實耳。類於傷寒,時又同乎熱病。故《傷寒論》,恐以太陽中暍,誤為夏月傷寒,特舉三經以明之。曰: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此暑邪由表外入,表裡俱熱。熱氣散漫,不離乎表,非純入里,故屬太陽。

(《要略》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此證雖不言脈,吾知其脈當洪大也。如系太陽中風,汗出惡寒,身熱不渴。如系溫熱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而無汗,故知其各異也。又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夏月必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疼重者,水也。脈微弱者暍。(《要略》以瓜蒂散主之。

白話文:

健說:暑氣為陰邪,它的侵襲會傷害心脾經絡。臉上發黑、大量出汗、身體發熱、感到口渴。日曬為陽邪,它的侵襲會傷害人體陽氣和太陽經絡,出汗、身體發熱、口渴。應該將這兩種病證分開治療,因為它們的治療方法不同。

(蘭谷說:)中暑、中熱、中暑,這三種病都是一回事,只是它們的脈象和證狀有虛有實罷了。它們與傷寒的症狀相似,有時還與熱病相同。所以《傷寒論》擔心有人會把太陽經中暑誤認為是夏天的傷寒,特別列出三個經絡來說明。書中說:太陽經發熱的是中暑。病人出汗怕冷,身體發熱口渴,這是暑邪從體表進入,表裡都發熱。暑氣四散,不離體表,並未完全進入體內,所以屬於太陽經證。

(《要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這個證狀雖然沒說脈象,但我認為脈象應該是洪大的。如果是太陽經中風,會出汗惡寒,身體發熱不口渴。如果是溫熱病,會發熱口渴,不惡寒不流汗,所以可以知道這幾個病症的不同。另外,太陽經中暑的人,身體發熱疼痛,脈象卻微弱。這是在夏季必定是受了冷水的傷害,水在皮膚中運行所致。疼痛是由於水;脈象微弱是由於中暑。(《要略》用瓜蒂散來治療。)

)如傷寒身熱而疼,則脈必盛而不微弱,故知其各異也。又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疼痛,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傷寒發熱惡寒,則身疼脈盛,而不弦細芤遲。溫熱則不惡寒,而脈亦盛。故知其各異也。觀子發汗,則惡寒甚之句,知未發汗之前,不過因熱而腠理開,不任風寒,或用扇當風則惡耳。非若傷寒之欲得衣被也。

若居帷帳之中,便增煩悶,故東垣曰:大惡熱,以熱傷氣,愈熱則氣愈傷,傷熱惡熱自然之理也。然則豈可以溫針助熱乎?大凡暑之傷也有二,或暑邪中太陽,外開腠理,奪正氣,使隨汗大泄,邪不深入於裡。是《素問》所謂精氣奪則虛也。其發熱者,虛故也,脈乃弦細芤遲,宜扶正氣以去暑邪,(香薷生脈散、清暑益氣湯、十味香薷飲類。)正勝而邪自除。

白話文:

如果像是傷寒一般,身體發熱疼痛,那麼脈象必定是強盛而不虛弱,所以可以知道它們各不相同。又像是太陽病中暑的人,發熱怕冷,身體沉重疼痛,脈搏弦細而遲緩,小便通暢,汗流不止,毛孔直豎,手腳冰冷,稍微勞動身體就會發熱,嘴巴張開,上排門牙乾燥。若因傷寒發熱怕冷,那麼身體會疼痛,脈象強盛,但不會弦細而遲緩。溫病發熱則不害怕寒冷,脈象也會強盛,所以知道它們各不相同。

觀察《傷寒論》中所說的「發汗後惡寒加劇」,可以知道在發汗之前,只是因為發熱導致腠理(皮膚)鬆弛,無法抵禦風寒,或者用扇子對著身體扇風,才會感到惡寒。這與傷寒時想要蓋衣服被子的情況不一樣。

如果待在有帷帳的室內,就會更加煩悶。因此,東垣先生說:「(溫病)特別怕熱,因為熱會損傷氣,熱度越高,氣傷得越嚴重。」因此,怕熱和惡熱是自然之理。既然如此,難道可以使用溫針來幫助發熱嗎?凡是暑邪的傷害有兩種:一種是暑邪侵襲太陽經,導致腠理鬆弛,奪走正氣,使人大量出汗,邪氣不會深入體內。這正是《素問》所說的「精氣奪則虛也」。出現發熱是因為虛弱,脈象呈現弦細而遲緩,應該扶正氣來祛除暑邪,(像是香薷生脈散、清暑益氣湯、十味香薷飲等方劑)等。正氣強盛,邪氣自然會消除。

或暑邪中太陽,外開腠理,奪正氣而汗大泄,邪又深入於裡。是《素問》所謂邪氣盛則實也。其發熱者實邪也。脈必洪大而盛,宜祛邪以帶扶正。(黃連香薷飲,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辨其脈證虛實,然後參以治暑諸方可也。又有飢困勞役,肌膚躁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者。

此血虛發熱,證似白虎,惟脈不長實為辨耳。(須服當歸補血湯。若誤服白虎則死。)此又似中暑而非中暑也。籲!暑證類傷寒,又有類暑證者,可不明辨哉。

白話文:

有些人因為暑邪入侵太陽經,導致腠理開泄,奪取正氣,大量出汗,邪氣又深入內裏。這正如《素問》中所言:「邪氣盛則實也」,發熱就是實邪所致,脈象必定洪大而盛,應當祛除邪氣並扶持正氣。(可以服用黃連香薷飲、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需要辨別脈證的虛實,然後再根據情況選用治療暑邪的藥方。

還有些人因為飢困勞役,肌膚燥熱,口渴難耐,眼睛紅腫,臉色發紅,晝夜不停,脈象洪大而虛,重按下去完全沒有脈搏。

這是血虛引起的發熱,症狀類似白虎湯證,但脈象不長實是區別所在。(需要服用當歸補血湯。如果誤服白虎湯就會有生命危險。)這雖然類似中暑,但實際上並非中暑。哎!暑證雖然類似傷寒,但也有類似暑證的症狀,不可不明辨啊!

(潔古:)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風寒濕皆地之氣,系濁邪,所以俱中足經。惟暑乃天之氣,系清邪,所以中手少陰心經也。其證與傷寒相似,但渴與傷寒異,脈亦不同耳。夫傷寒雖發熱惡寒,初病未至於煩渴。暑則不然,初病即渴,且傷寒之脈必浮盛,中暑之脈虛弱,或弦細芤遲。經曰: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是也。

(仁齋:)中暍者,即中熱也。其邪中太陽經,與傷寒相似。中暑者,熱傷於心脾經,而不在太陽。中熱者,其人汗出身熱而渴,(白虎湯倍人參。)若身重而疼,(人參敗毒散加黃連、香薷。)中暑者,面垢汗出,身熱煩渴,脈虛,或背微惡寒,蓋暑喜傷心,心不受邪。其包絡本相火,以火投火,則熱甚而昏不省。

白話文:

(潔古)

清邪(外邪較輕)侵襲人體中部以上,濁邪(外邪較重)侵襲中部以下。風、寒、濕都屬於地氣,是濁邪,所以都侵襲足部經絡。只有暑熱屬於天氣,是清邪,所以侵襲手少陰心經。暑熱的症狀與傷寒相似,但會有口渴,脈象也不同。傷寒雖然發燒且怕冷,但初期不會口渴。暑熱則不同,初期就會口渴。而且傷寒的脈象必定浮大而有力,暑熱的脈象虛弱,或弦細而遲緩。經書說:「脈盛而身體發冷,是傷寒引起的;脈虛而身體發熱,是暑熱引起的。」

(仁齋)

中暍就是中熱。外邪侵襲太陽經,症狀與傷寒相似。中暑則熱邪傷及心脾經,而不像傷寒侵襲太陽經。中暍的人會出汗發熱而口渴。(可以使用白虎湯,人參加倍。)如果身體沉重疼痛,(可以使用人參敗毒散,加黃連和香薷。)中暑的人面色晦暗,出汗,身體發熱煩渴,脈象虛弱,或背部微微怕冷。這是因為暑熱容易傷心,心臟不會接受邪氣。包絡本身就是命火,如果火上加油,就會導致劇烈發熱而神志不清。

治法清心利小便最妙,(黃連香薷飲。)煩渴熱甚自汗,(白虎湯倍人參,或竹葉石膏湯。)煩渴小便不利,(香薷飲合四苓加木通、滑石。)大便瀉,小便少,(上方。)內熱心煩,(加薑汁炒黃連。)脈虛,(加人參。)大法不可作傷寒例治。妄施汗下則誤矣。《活人》謂夏月有四證,傷寒、傷風脈證互見,中暑雜病,疑似難明,當細別之。

(健曰:暑家為病不一,此但言暑暍二者,發熱惡寒,身疼自汗諸象,與傷寒相似,而治不同,陰陽各別。暍屬陽邪,得之道途烈日,炎酷之氣所中。暑屬陰邪,得之家居廣廈,貪涼少汗,暑氣襲之,為病如右。故治暍以清涼解毒,治暑當辛涼發散。其他冒暑、伏暑、中暑、暑風、暑厥、暑瘧、暑瀉、暑濕等,絕與傷寒別者。

茲不盡載,當考雜證書詳之。)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以清心利小便為最佳,(服黃連香薷飲。)煩渴發熱嚴重、自發出汗,(服用白虎湯,人參加倍,或竹葉石膏湯。)煩渴小便不利,(香薷飲合四苓湯,再加木通、滑石。)大便腹瀉,小便量少,(服用上述藥方。)內熱心煩,(再加薑汁炒製的黃連。)脈搏虛弱,(再加人參。)治療不能像傷寒一樣治。胡亂使用發汗、瀉下的方法是錯誤的。《活人書》中說,夏季有四種病症,傷寒、傷風的脈象症狀互相出現,中暑和各種雜病混雜出現,難以辨別,應仔細區分。

(古人註解:暑熱之病,症狀不一,這裡只討論暑熱和中暍兩種,發熱惡寒、渾身疼痛自汗等症狀,與傷寒類似,但治療方法不同,陰陽各異。中暍屬於陽邪,是由於在道路上受到烈日、酷熱之氣的侵襲。暑熱屬於陰邪,是由於在室內貪涼避暑,出汗少,暑氣侵襲,發病如右。所以治療中暍用清涼解毒之法,治療暑熱則應辛涼發散。其他如冒暑、伏暑、中暑、暑風、暑厥、暑瘧、暑瀉、暑濕等,與傷寒完全不同。)

2.

傷寒有變痙證者,項背強是也。經曰:病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夫仲景所謂剛柔二痙者,並屬太陽。以太陽行身之後,故頸項勁急而反張也。《要略》曰:痙為病,脅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此屬陽明。

蓋陽明行身之前,不作反張之證,與太陽痙是兩般也。《此事難知》曰:頭低視下,手足牽引,肘膝相構,陽明痙也。然欲行大承氣,必須察其內實脈沉有力,方可下之。若往來寒熱,或左右一目斜牽,或左右一手搐搦,脈弦數者,少陽痙也。又有傷寒結胸證,項亦強,如柔痙狀。

白話文:

傷寒病若出現痙攣,脖子和背部僵硬就是典型症狀。經書記載:身體發熱、腳冰冷、頭頸僵硬、怕冷,偶爾頭熱面紅、眼睛血絲明顯、只有頭臉搖晃、突然嘴巴緊閉、背部反弓,這就是痙病。張仲景所提到的剛柔二痙,都屬於太陽經病變。因為太陽經氣運行到身體後,所以頸項會僵硬反弓。《要略》中記載:痙病的表現為脅肋脹滿、嘴巴緊閉、臥床不安、腳抽筋、必然會磨牙,這是屬於陽明經病變。

因為陽明經氣運行到身體之前,不會出現反弓的症狀,與太陽經痙攣是不同的。《此事難知》中記載:頭低垂向下看、手腳抽搐、肘部和膝蓋互相靠攏,這是陽明經痙攣。但要使用大承氣湯治療,必須先觀察患者內實脈沉有力,才能用藥瀉下。如果患者出現寒熱往來、或單側眼睛斜視、或單側手抽搐、脈象弦數,這是少陽經痙攣。另外,傷寒病出現結胸症狀,脖子也會僵硬,就像柔痙的狀態。

此似痙而非痙也。不可以風藥誤治之。痓,作痙。按《說文》,痙,強直也。無痓字。《廣韻》:痓,惡也。其非痙明矣。是皆誤書作痓也。今並正之。

太陽中風,重感寒濕,則變痙。或太陽發汗大多,因致痙。若發熱無汗,反惡寒者,曰剛痙。其脈浮緊者,屬中風,重感於寒。(葛根湯,或加獨活、防風。)發熱汗出,不惡寒者,曰柔痙。其脈沉細者,屬中風重感於濕。(栝蔞桂枝,或桂枝加葛根獨活防風湯。表有風邪未解,為寒所襲者,宜風藥解散風寒。

白話文:

這好像痙攣但又不像痙攣。不能用治療風疾的藥物來誤治。痙攣,造成痙攣。根據《說文解字》,痙攣,是指肌肉或肢體強直。沒有「痓」這個字。《廣韻》:痓,是指憎惡。它明顯不是痙攣。這些都是寫錯誤寫成「痓」。現在全部更正過來。

太陽中風,嚴重受到寒濕侵襲,就會變成痙攣。或者太陽汗發得太多,因此造成痙攣。如果發燒不出汗,反而怕冷,稱為「剛痙」。脈象浮而緊,屬於中風,嚴重受到寒氣侵襲。(葛根湯,或再加入獨活、防風。)發燒出汗,不怕冷,稱為「柔痙」。脈象沉而細,屬於中風嚴重受到濕氣侵襲。(栝蔞桂枝,或桂枝加入葛根、獨活、防風湯)。表層有風邪沒有去除,又被寒氣侵襲,應該用祛風藥(解表散寒。

為濕所襲者,則風藥亦能勝濕。故二證主方如此。)

陽明痙,胸滿口噤,臥不著席,攣急齘齒,(大承氣湯,或防風通聖散去麻黃下之。要察脈有力可下,無力不可下。)

少陽痙,往來寒熱,或一目斜牽,或一手搐搦,(小柴胡加防風湯。)汗下太過,已失血液致筋脈失養,不柔和而痙,無外邪可解者,惟宜補養氣血為主。(八珍湯加減。脈小虛甚者,加熟附子,或大建中加羌、防。)

白話文:

第一段

若為濕氣所侵襲,則風藥也能克服濕邪。因此,兩種證狀的主方就如同上述。

第二段

陽明經痙攣,胸部滿悶,口不能言語,臥床不安,肢體抽筋,牙齒緊咬,可以用大承氣湯或防風通聖散去麻黃後服用。需要觀察脈象有力才能服用,無力則不可服用。

第三段

少陽經痙攣,表現為寒熱往來,或單眼斜視,或單手抽搐,可以用小柴胡加防風湯治療。如果汗出過度,已損傷血液,導致筋脈失養,不柔順而出現痙攣,且無外邪可解,則應以補益氣血為主。可以用八珍湯加減治療。如果脈象細小虛弱,可加熟附子,或用大建中湯加羌活、防風。

產後金瘡,一切去血過多之證,皆能成痙,亦當補養之。

(仁齋:)太陽無汗,小便少,氣上衝,口噤,欲作剛痙。(麻黃加葛根湯,一方加川芎、獨活、防風。)太陽病𠘧𠘧,身體強,脈反沉細,(栝蔞湯。)若自汗惡風,不可汗。(桂枝湯加羌、防。如胃弱加人參、白朮;渴加乾葛。)陰痙脈沉細,(附子散、桂心白朮散、附子防風湯選用。)血虛發熱當歸防風湯。

白話文:

產後傷口癒合過程中,如果失血過多,就會導致痙攣,必須好好補養身體。如果出現太陽病症狀,像是沒有汗、小便量少、氣往上衝、嘴巴緊閉、想要抽筋,可以使用麻黃加葛根湯,嚴重的話可以加川芎、獨活、防風。如果太陽病症狀是發燒、身體強壯、脈象沉細,可以使用栝蔞湯。如果容易流汗怕風,則不可再用發汗藥,可以服用桂枝湯加羌活、防風。如果胃弱,可以加人參、白朮;口渴,可以加乾葛。陰虛痙攣,脈象沉細,可以使用附子散、桂心白朮散、附子防風湯,依症狀選擇。血虛發熱可以使用當歸防風湯。

(士材:)《活人》云:痙病者,外證發熱惡寒,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沉、遲、弦、細,而項背強為異也。吳仁齋謂仰面臥開目者,為陽。合面臥閉目者為陰。脈浮緊數者,屬陽。脈沉細澀者,屬陰。口燥渴者,為陽。口中和者,為陰。屬陽易治,屬陰難治。脈浛浛如蛇者,汗虛致痙也。

脈緊急,如弦直上下行者,痙也。風濕者為實,血枯者為虛。故傷風頭痛,當自汗出而嘔者,若汗之,必發痙。大發濕家汗,亦致痙。瘡家而汗之,亦致痙。新產脈虛,汗出傷風者,亦致痙。若其脈沉、弦而遲,或帶緊,或散於指外者,皆惡候也。(健曰:痙與痓,兩證也。

白話文:

《活人》一書提到,痙病的特徵是外在表現為發熱畏寒,與傷寒的症狀有些類似。然而,它的脈象會呈現沈、遲、弦、細,並且項背強硬是其特徵。吳仁齋認為,仰面臥牀並張開眼睛的病人是陽性表現;而合面臥牀並閉上眼睛的則是陰性表現。脈象浮緊數的,屬於陽性;脈象沈細澀的,屬於陰性。口乾渴的,是陽性表現;口中平和的,是陰性表現。陽性病比較容易治療,陰性病則較為困難。脈象如蛇般爬行的,表示因出汗不足導致痙病。脈象緊急,如弦直上下行的,就是痙病。風濕病是實症,血氣枯竭是虛症。因此,如果傷風引起頭痛,應該自然出汗且伴有嘔吐,如果用藥逼汗,可能會引發痙病。過量出汗或不適當地使用發汗藥物,也會導致痙病。在傷口癒合過程中出汗,也可能導致痙病。新產婦脈象虛弱,因風寒而出汗,也會導致痙病。若脈象沈、弦、遲,或者脈象緊或散佈於手指末端,這些都是不好的徵兆。

「健」說,痙病和痓病是兩個不同的病症。

同一項背強,而有輕重虛實之殊。痙因外感風濕於太陽。剛痙無汗,應發表祛濕;柔痙有汗,應祛風利濕,遂可治療。若痓證則角弓反張,痰迷口噤,昏冒不省,時作時止,亦有剛柔之分。蓋因本原精血衰憊,外為風濕襲之而致。古方雖有小續命、栝蔞根湯等法,然終用之無效,不能一挽真惡候也。

如上文,是但言痙耳,未可與痓比。浛,音含。)

霍亂

健曰:此寒霍亂,乃傷寒之變證也。

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霍亂兼傷寒。吐利止,更發熱者,還是傷寒。霍亂後,還是傷寒,脈微澀,四五日至陰經,復下利者,轉入陰也。不可治。欲大便,反失氣,仍不利者,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經儘自愈。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熱多,欲飲水,(五苓散。)寒多不用水,(理中圓。

白話文:

同一種背痛,會因為病情輕重和虛實而有所不同。痙攣是因為外感風濕侵犯太陽經所致。剛強的痙攣沒有汗,應該要發表祛濕;柔軟的痙攣有汗,應該要祛風利濕,才能治療。如果出現痓症,則表現為角弓反張、痰迷口噤、昏迷不醒、時作時止,也有剛柔之分。這是因為身體本源的精血衰竭,外感風濕侵襲所導致。古方雖然有小續命湯、栝蔞根湯等方法,但最終都無效,無法挽回嚴重的病情。

以上所述的只是痙攣,不能和痓症相提並論。痓,音含。

霍亂

健曰:這種寒霍亂,是傷寒的變證。

發熱頭痛、全身疼痛、怕冷嘔吐腹瀉,屬於霍亂兼傷寒。嘔吐腹瀉停止,又發熱,仍然是傷寒。霍亂之後,還是傷寒,脈搏微弱澀滯,四五天到達陰經,又出現腹瀉,轉入陰證,不可治療。想要大便,卻反而失氣,仍然不能排便,屬於陽明證。大便一定很硬,十三天後自然痊癒。霍亂頭痛,發熱全身疼痛,熱症多,想要喝水,就用五苓散。寒症多,不用水,就用理中丸。

)吐利止,身痛不休,(桂枝湯小和之。)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湯。)既吐且利,小便複利,大汗出,清穀,內外寒熱,脈微欲絕,(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惡寒脈微複利,利止後,(四逆加人參湯。健曰:此霍亂,乃傷寒門證,名寒霍亂。

非夏秋暑濕相因,時行之霍亂也。故寒霍亂,用溫治者多,暑霍亂,用涼治者多。若投劑稍差,其害叵測。)

白話文:

當嘔吐與腹瀉停止後,如果身體疼痛持續不減,應使用桂枝湯進行調和治療。如果出現嘔吐、腹瀉、流汗、發燒、畏寒、四肢緊繃、手腳冰冷的情況,應使用四逆湯進行治療。若症狀表現為同時嘔吐和腹瀉,尿頻,大汗淋灕,排泄稀薄的食物,以及體內體外都感到寒冷和熱,脈搏微弱,接近消失的情況,應使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進行治療。如果只出現畏寒和脈搏微弱,且腹瀉持續的情況,在腹瀉停止後,應使用四逆加人參湯進行治療。陳健表示,這類情況可能為霍亂,但應歸入傷寒門診的範疇,稱為寒霍亂。並非由夏季秋季暑熱與濕氣相繼引起的,通常所說的霍亂。因此,寒霍亂多採用溫和的治療方式,而暑霍亂則多採用涼性的治療方式。如果在治療上稍有差錯,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是不可預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