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二 (11)

1. 傷寒序例篇第三

變為不常之變,如陽證變陰是也。邪既傳變,病勢深也。《本草》曰:病勢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己過,命將難全矣。)服藥不如方法,縱意違師,不須治之。(《內經》曰: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必不治,治之無功。觀子:昔淳于氏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者一不治,即縱意違師之謂。

是不可以與治矣。)

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凡中風與傷寒為病,自古通謂之傷寒。《千金》曰:傷寒病者,起自風寒入於腠理,與精氣分爭,營衛偏傷,周身不通而病。)始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矣。(始自皮膚入於經絡,傳於臟腑,是也。)未有溫覆,而當不消散者。(風寒初客於皮膚,便投湯藥。

溫暖發散而當者,則無不消散之邪。)不在證治,擬欲攻之,尤當先解表,乃可下之。(先解表而後下之,則無復傳之邪。觀子:不在證治者,證在兩可疑似之間也,擬欲攻之,尤當解表者。傷寒表不解,則不可攻裡,必先解表,乃可攻內也。如陽明病當下,若發熱惡寒,脈浮緊,猝下之,表邪陷入,必腹滿,小便難也。

)若表已解而內不消,非大滿,尤生寒熱,則病不除。(表證雖罷,里不至大堅滿者,亦未可下。是邪未收斂成實,下之,則裡虛,而邪復不除,猶生寒熱也。)若表已解而內不消,大滿大實堅,有燥屎,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也。(表無外證,里有堅滿,為下證悉具。

《外臺》云:表和里病,下之則愈。下證既具,則不必拘於日數。)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虛熱入,協熱遂利,煩躁,諸變不可勝數,輕者因篤,重者必死矣。(下之不當,輕者尤難治,矧重者乎。華氏:傷寒六日入胃,乃可下也。若熱毒在表,未入於胃,而先下之者,其乘虛入胃,即爛胃也。

熱既入胃,須下去之,不可留於胃中也。若胃有實熱,三死一生矣。健曰:以上言表裡不得混治之要。)夫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表為陽,里為陰。陰虛者,陽必湊之。陽盛之邪,乘其裡虛而入於腑者,為陽盛陰虛也。經曰:尺脈弱,名曰陰不足。

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者,是矣。下之除其內熱而愈。若反汗之,則竭其津液而死。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陰邪乘其表虛,客於營衛之中,為陽虛陰盛也。經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者,是矣。汗之散其表邪而愈,若反下之,則脫其正氣而死。

經曰: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嗣真:《內經》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蓋實者,指邪氣而言。虛者,指正氣而言。正氣在人,陽主表,而陰主裡。邪氣中人,表為陰,而里為陽。夫表之真陽先虛,故邪氣乘之而盛實。表受邪者,陽虛也。

白話文:

傷寒病情的變化難以預料,就像陽證轉為陰證一樣。當邪氣傳入體內並發生變化,就表示病情已經很深。《本草》說:「病情如果已經形成,可以治療好一半;如果病情過於嚴重,性命就難以保全了。」如果吃藥不按正確方法,又放縱自己不聽從醫師的指示,那就不用治療了。《內經》說:「迷信鬼神的人,無法跟他談論高深的醫理;討厭針灸的人,無法跟他談論精巧的技術。這種病一定治不好,就算勉強治療也沒有效果。」觀察過去淳于意有六種不治的情況,其中一種就是驕傲放縱、不講道理的人,這就等於放縱自己不聽從醫師的指示,這種人是不可以醫治的。

一般來說,傷寒這種病,大多是由於感受風寒引起的。(凡是中風與傷寒這兩種病,從古以來都統稱為傷寒。《千金方》說:傷寒病,是風寒侵入皮膚的紋理,與體內精氣產生鬥爭,導致營衛之氣偏頗受損,全身氣血不通暢而發病。)最初是風寒侵犯體表,如果侵入體內就會難以消散。(風寒從皮膚進入經絡,再傳入臟腑,就是這樣的情況。)如果沒有用溫熱的方式來覆蓋身體,卻想不讓它消散是不可能的。(風寒剛侵入皮膚時,就應立刻服用湯藥。用溫熱發散的方式來治療,沒有不消散的邪氣。)如果沒有按照病情來治療,只是想用攻下的方法,更應該先解表,才能攻下。(先解表再攻下,就不會有邪氣再次傳變的風險。觀察過去,沒有按照病情來治療,指的是病情在可治與不可治之間、模稜兩可的時候,想要攻下,更應該先解表。傷寒表證沒有解除,就不能攻下裡證,必須先解表,才能攻下體內。例如陽明病應該攻下,如果出現發熱、怕冷、脈搏浮緊的情況,就立刻攻下,會導致表邪陷入體內,一定會出現腹脹、小便困難的現象。)如果表證已經解除,但體內邪氣沒有消除,又沒有出現腹部大滿的情況,只是出現時冷時熱,那麼疾病也不會好。(表證雖然解除,但體內的邪氣還沒有積聚成實,也不能攻下。這是因為邪氣還沒有收斂,如果攻下,就會導致體內虛弱,邪氣反而不會消失,仍然會出現時冷時熱的情況。)如果表證已經解除,體內邪氣沒有消除,但出現了腹部大滿大實堅硬、有乾燥糞便的情況,就可以攻下。即使過了四五天也沒有危害。(體表沒有外邪,體內出現堅硬阻塞的情況,表示攻下的條件都已具備。《外臺》說:表證和解,裡證發病,攻下就能治癒。既然攻下的條件已經具備,就不必拘泥於時間長短。)如果不應該攻下卻強行攻下,就會導致體內虛弱、熱邪內陷,與內熱相互作用,出現腹瀉、煩躁等各種變化,輕則導致病情加重,重則一定會死亡。(攻下不當,輕症尚且難以治療,更何況重症呢?華佗說:傷寒六天邪氣才會進入胃部,這時才可以攻下。如果熱毒還在體表,沒有進入胃部,就先攻下,就會乘虛而入胃,導致胃爛掉。熱邪進入胃部,就必須要攻下,不能留在胃中。如果胃中有實熱,就會十死其三。張仲景說:以上說的都是表裡症狀不能混淆治療的重點。)

陽氣過盛、陰氣虛弱,如果用發汗的方法就會死亡,用攻下的方法就能治癒。陽氣虛弱、陰氣過盛,如果用發汗的方法就能治癒,用攻下的方法就會死亡。(體表為陽,體內為陰。陰氣虛弱,陽氣就會湊過來。陽氣過盛的邪氣,趁著體內虛弱而侵入臟腑,這就是陽盛陰虛的狀況。經書說:寸脈微弱,稱為陰不足。陽氣下陷於陰中,導致發熱,就是這種情況。攻下可以消除體內的熱邪而治癒。如果反而用發汗的方法,就會耗竭體內的津液而死亡。陰脈不足,陽氣就會跟著耗損;陽脈不足,陰氣就會趁虛而入。陰邪趁著體表虛弱,侵入營衛之中,這就是陽虛陰盛的情況。經書說:假設寸脈微弱,稱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導致怕冷發抖,就是這種情況。用發汗的方法可以發散體表的邪氣而治癒。如果反而用攻下的方法,就會脫失正氣而死亡。《內經》說:本來應該用發汗的方法卻反而用攻下的方法,這是錯誤的;本來應該先用攻下的方法卻反而用發汗的方法,也是錯誤的。嗣真說:《內經》說:邪氣旺盛就屬於實證,精氣耗損就屬於虛證。實證指的是邪氣,虛證指的是正氣。正氣在人體內,陽氣主管體表,陰氣主管體內。邪氣侵入人體,體表為陰,體內為陽。如果體表的真陽先虛弱,邪氣就會趁虛而入,導致體表邪氣旺盛。體表受邪,就屬於陽虛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