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二 (12)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二 (12)

1. 傷寒序例篇第三

脈浮緊者,陰邪盛於外也,是謂陽虛陰盛。所以用桂枝辛甘溫之劑汗之,則陰邪消。溫之則真陽長,使邪去正安而愈。又若里之真陰先虛,故陽邪入之而成盛實。里受邪者,陰虛也。脈沉實者,陽邪盛於內也,是謂陰虛陽盛。所以用承氣酸苦寒之劑下之,則陽邪消;寒之,則真陰長,邪去正安,故愈。

如其不然,陽盛而用桂枝,下咽即斃。陰盛而用承氣,入胃即亡。是皆盛盛虛虛,而致邪失正也。《活人》所引《素問》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四證皆雜病也。《難經》所謂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則死。下之即愈者,說脈也。

《外臺》所謂表病里和,汗之則愈。表和里病,下之則愈者,說陰陽表裡也,皆非仲景之意。夫仲景所論,陰陽虛實者,邪正消長之機也,其義深矣。且和者,無病也。以和字訓虛字,恐礙理。安道:所謂陽盛則斃者,是表證已罷,而里證熱盛,可攻而不可汗。所謂陰盛以亡者,是里證未形,表證熱盛,可汗而不可下也。

由此觀之,仲景本旨,庶暢然矣。健曰:陰陽虛實,表裡汗下,八者乃傷寒家大關鍵,學者最要著力領悟。觀嗣真之論,安道之言,明白而無餘蘊矣。)夫如是,則神丹安可以誤發,甘遂何可以妄攻。虛實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機,應若影響,豈容易哉!(神丹,汗藥也。

甘遂,下藥也。汗下當則吉,汗下不當則凶,其應如影隨形,如響應聲。)況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桂枝湯,發汗藥也。承氣湯,下藥。《玉函》曰:不當汗而強與汗之者,令人奪其津液,枯槁而死。不當下而強與下之者,令人開腸洞泄,便溺不禁而死。

節菴:方其風寒初客皮毛之間,陰氣閉塞腠理,身中陽氣已虛,不能外御,當此之時,用桂枝辛甘溫之藥,助陽抑陰而發之。陰邪既散,表氣衝和而愈。不知出此,而以承氣苦寒之藥下之,表裡俱傷,不亡何待。若表邪既罷,寒作為熱,陽陷入深,而盛於裡,則津液消耗,腸胃燥澀,而臟腑之真陰虛矣。當此之時,宜用承氣苦寒之劑,扶陰抑陽,而泄去熱氣。

陽邪既退,胃中真陰來復,裡氣和平而愈。不知出此,而以桂枝辛熱之藥助邪伐正,安有不斃者乎?故越人、仲景所以深致意,而有下咽云云之誡。全善:陽盛,則陽並於陰,故宜下。陰盛,則陰並於陽,故宜汗。陽並於陰,脈沉而實;陰並於陽,脈浮而實也。總之陽盛陰虛,是病在裡;陽虛陰盛,是病在表,更易明矣。

觀子:此數節,前後反復言之,只是發汗吐下,不可相反之義。陽盛陰虛四字,言邪已入里也,故下愈汗死。陽虛陰盛四字,言邪猶在表也,故汗愈下死。又繼之曰:陽盛則斃者,入里則陽邪盛矣,而乃誤以桂枝陽藥反攻表也。陰盛以亡者,在表則陰邪盛矣,而乃誤以承氣陰藥反攻裡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呈現浮而且緊,代表陰邪之氣在體表旺盛,這就是所謂的陽氣虛弱而陰氣旺盛。所以要用桂枝這種辛、甘、溫的藥物來發汗,就可以消除陰邪。用溫藥來治療,可以使真正的陽氣生長,使邪氣去除,身體平安而痊癒。但如果體內的真陰之氣先虛弱,陽邪就會趁虛而入,導致體內實熱。體內受邪,代表是陰虛的狀態。如果脈象呈現沉而實,代表陽邪在體內旺盛,這就是所謂的陰氣虛弱而陽氣旺盛。所以要用承氣這種酸、苦、寒的藥物來攻下,就可以消除陽邪。用寒藥來治療,可以使真正的陰氣生長,使邪氣去除,身體平安而痊癒。

如果不是這樣,在陽氣旺盛的時候用桂枝,就會立刻死亡;在陰氣旺盛的時候用承氣,就會立刻死亡。這些都是因為用藥與病情不符,導致邪氣更加猖狂而正氣衰敗。《活人》引用《素問》的說法:陽氣虛弱,體表就會寒冷;陰氣虛弱,體內就會發熱;陽氣旺盛,體表就會發熱;陰氣旺盛,體內就會寒冷。這四種情況都屬於雜病。《難經》所說的陽虛陰盛,發汗就會好,攻下就會死;陽盛陰虛,發汗就會死,攻下就會好,說的是脈象。

《外臺》所說的體表有病而體內平和,發汗就會好;體表平和而體內有病,攻下就會好,說的是陰陽表裡的關係,這些都不是張仲景的意思。張仲景所討論的陰陽虛實,是邪氣和正氣消長變化的關鍵,其中的道理非常深奧。所謂的「和」是指沒有疾病。用「和」字來解釋「虛」字,恐怕會造成理解上的障礙。安道說:所謂陽盛就會死亡,是指體表的症狀已經解除,但體內熱盛,應該用攻下的方法而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所謂陰盛就會死亡,是指體內的症狀還沒形成,體表的熱症卻很嚴重,應該用發汗的方法而不能用攻下的方法。

由此來看,張仲景的本意就顯而易見了。健說:陰陽、虛實、表裡、汗下這八個方面是傷寒病的重要關鍵,學習的人最需要下功夫去領悟。看嗣真的論述和安道的解釋,已經非常清楚明白了。既然如此,那麼神丹(發汗藥)怎麼可以隨便亂用,甘遂(攻下藥)又怎麼可以隨意妄攻?虛實的治療方法,差別非常大,吉凶的轉變,就像影子跟著身體一樣,怎麼可以輕忽大意呢!(神丹是指發汗藥,甘遂是指攻下藥。用汗藥和下藥用得對,就會吉利;用錯了,就會凶險,其中的變化就像影子跟著身體一樣,像回聲一樣迅速。)更何況,用了桂枝湯,如果體內陽氣旺盛就會死亡;用了承氣湯,如果體內陰氣旺盛就會死亡。(桂枝湯是發汗的藥,承氣湯是攻下的藥。《玉函》說:不應該發汗卻強行發汗,會讓人喪失體液,枯槁而死;不應該攻下卻強行攻下,會讓人腸子洞穿,大小便失禁而死。)

節庵說:當風寒剛侵入皮膚的時候,陰氣閉塞毛孔,體內的陽氣已經虛弱,無法抵禦外邪,這個時候應該用桂枝這種辛甘溫的藥來幫助陽氣,抑制陰氣,發散邪氣。陰邪散去之後,體表的氣就會平和而痊癒。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而用承氣這種苦寒的藥來攻下,就會使體表和體內都受到損傷,不死亡還能怎麼辦?如果體表的邪氣已經解除,寒邪轉化為熱邪,陽氣陷入體內深處,在體內更加旺盛,就會消耗津液,導致腸胃乾燥,使臟腑的真陰之氣虛弱。這個時候,應該用承氣這種苦寒的藥來扶助陰氣,抑制陽氣,泄去熱邪。

陽邪退去之後,胃中的真陰之氣就會恢復,體內的氣就會平和而痊癒。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而用桂枝這種辛熱的藥來幫助邪氣,攻擊正氣,怎麼可能不死亡呢?所以,越人和仲景才如此重視,才有吃了藥就會死亡的告誡。全善說:陽氣旺盛,就會與陰氣相合,所以應該用攻下;陰氣旺盛,就會與陽氣相合,所以應該用發汗。陽氣與陰氣相合,脈象就會沉而實;陰氣與陽氣相合,脈象就會浮而實。總而言之,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病在體內;陽氣虛弱而陰氣旺盛,病在體表,這樣就更容易明白了。

觀子說:這幾段話,反覆強調,只是為了說明發汗、攻下不可以相反的道理。陽盛陰虛這四個字,說明邪氣已經進入體內,所以攻下可以治好,發汗就會死亡。陽虛陰盛這四個字,說明邪氣還在體表,所以發汗可以治好,攻下就會死亡。接著又說:陽盛就會死亡,是因為邪氣進入體內,陽邪旺盛,卻誤用桂枝這種陽藥來攻擊體表;陰盛就會死亡,是因為邪氣在體表,陰邪旺盛,卻誤用承氣這種陰藥來攻擊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