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十三 (9)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十三 (9)

1. 中寒

健曰:中寒為急證,又非傷寒直中之比。

(仁齋:)傷寒者,寒邪傷於三陽諸經也。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陰之裡也。中寒比傷寒尤甚,不急治者,死。如寒中太陰者,中脘疼痛,脈必遲緩。(宜理中湯,或藿香正氣散對理中湯。)寒甚脈沉細足冷,(必加附子,為附子理中湯。)中少陰者,臍腹疼痛,(宜五積散加吳茱萸。

)寒甚脈沉足冷,(四逆湯,加吳萸。)中厥陰者,小腸小腹至陰疼痛,(當歸四逆加吳萸,甚者必倍附子。)冷極唇青,厥逆無脈囊縮者,(仍用蔥熨法,或炒吳萸熨之,或著艾灸臍中,或灸關元、氣海最妙。)一時無藥,(以涼水搭手足四腕,視其筋青紫處,用三稜針,挑出其血,愈。

或刺十指尖出血,亦可,或一味吳茱湯與之亦妙。)

(觀子:)傷寒者,寒從經絡得之而病。雖曰即病,猶以漸至,中寒暴受大寒,直入於裡而即病。且口噤體僵,或僕或厥冷,昏不知人,其狀自與傷寒異也。蓋寒邪從表徹里,又絕非三陰直中之比,恐其與陰證混淆,故並錄之。中寒輕者,(只五積散良。)重者,(姜附湯及理中湯。

)果兼臍腹等疼,(上吳氏分三經治法。)不口噤,體僵厥冷,但腹痛,寒入於裡,邪正相激,而不得解也。(宜從絞腸痧治。)

白話文:

健康專家表示:中寒是緊急病症,但和一般的傷寒直接侵襲的狀況不同。

(仁齋說:)所謂傷寒,指的是寒邪侵害到身體的三陽經脈。而中寒則是寒邪直接進入三陰的內臟。中寒比傷寒更為嚴重,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死亡。比如寒邪進入太陰,會有胃部疼痛,脈搏會變慢。(應使用理中湯,或者藿香正氣散搭配理中湯。)若寒氣嚴重,脈搏微弱,腳部冰冷,(必須加上附子,形成附子理中湯。)若寒邪進入少陰,會有肚臍周圍疼痛,(適合使用五積散再加入吳茱萸。)

若寒氣嚴重,脈搏微弱,腳部冰冷,(可用四逆湯,再加入吳茱萸。)若寒邪進入厥陰,會有小腸、小腹至陰部的疼痛,(應該使用當歸四逆湯加入吳茱萸,嚴重的話要加倍附子。)若極度寒冷,嘴脣發青,四肢厥冷,脈搏消失,睪丸收縮,(可以使用蔥熨法,或者炒吳茱萸熨熱,或者在肚臍中使用艾灸,或者灸關元、氣海效果最好。)若一時找不到藥物,(可以用冷水浸泡手腳,觀察手指和手腕的青紫色血管,使用三棱針挑開,讓血液流出,可以痊癒。)

或者在十個手指尖刺出血,也可以,或者單純使用吳茱萸湯也有奇效。

(觀子說:)傷寒,是寒邪從經絡入侵,然後導致疾病。雖然說是立即生病,但實際上是逐漸惡化,而中寒則是突然受到極大的寒冷,直接進入體內而立即生病。而且會有口閉合,身體僵硬,或者倒地,或者全身冰冷,神志不清,這些症狀和傷寒完全不同。因為寒邪從表面穿透到內部,這遠遠超過三陰直中的情況,恐怕會和陰證混淆,所以在此一併記錄。中寒較輕的情況,(只用五積散就很好。)嚴重的情況,(可以用薑附湯以及理中湯。)

如果同時伴有肚臍周圍等部位的疼痛,(以上是吳氏按三條經脈的治療方法。)沒有口閉合,身體僵硬,四肢厥冷,只有腹部疼痛,這是寒氣進入體內,正邪兩方互相衝擊,而無法解決的情況。(應該按照絞腸痧的方式進行治療。)

2. 溫補兼發散

婁氏:此篇集丹溪、海藏諸賢治傷寒皆有補養兼發散之法。實本經成敗倚伏生動,動而不已則變作,及風雨寒暑,不乘其虛,不能獨傷於人之旨也。蓋凡外傷風寒者,必先因動作煩勞,內傷體虛,然後外邪得以入之,故一家之中,有病有不病者焉。由體虛則邪入而病,體實者邪無隙可乘而不病也,故傷寒為病屬內虛者,十居八九。

舉世無知,咸謂傷寒無補法,但見發熱,不分虛實,一例汗下而致夭橫者,滔滔皆是,此實醫門之罪人也。今集此法於仲景書後,其應如向,以俾來者,不犯虛虛實實之戒也。

(丹溪:)外感無內傷者,用仲景法。傷寒挾內傷者,十居八九,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宜補中益氣湯,從六經所見之證,出入加減用之。氣虛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參、耆之功。

(加減法,如見太陽證則項痛腰脊強,加羌活、藁本、桂枝;陽明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加葛根、升麻;少陽胸脅痛,耳聾,加黃芩、半夏、木通、柴胡;太陰腹滿自利,加枳實、厚朴;少陰口燥舌乾而謁,加甘草、桔梗;厥陰煩滿囊縮,加川芎;變證發斑,加乾葛、元參、升麻。)東垣謂內傷者極多,外傷者間有。

此發前人所未發,欲辨內外傷之證,東垣詳之矣。後人徇俗,不見真切,雷同指為外感,極謬。其或可者,蓋亦因其不敢放肆,而多用和平藥散之。若粗率者,必致殺人。或感冒輕病,不可便認為傷寒。西北二方,極寒蕭殺之氣,外傷甚多。東南二方,溫和之地,外傷甚少。

雜病亦有六經所見之證,與傷寒相類者極多,故世俗混而無別。

(立齋:)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不勝發表,或入房酒後感冒,或感冒後入房,皆宜補中益氣湯,不應者急加附子。(健曰:此雖前賢究本之論,然亦不可偏信,而既施之,必有所誤。視證總要得陰陽表裡,虛實寒熱之明驗,察脈證之合否,內外之重輕,標本之先後,形色舌胎之顯晦,起居服食,便尿之何如。能逐一瞭然,而後因時制宜,自然應手。

何憚其東、南、西、北之殊途,內傷、外感之兼致,未嘗不左右逢原者矣。前輩心切度人,多方開示,亦足以發,但學者毋固執耳。)

白話文:

【溫補兼發散】

婁氏提到:這篇文章匯集了丹溪、海藏等眾多賢者治療感冒的方法,都有著養生調理與發散邪氣並重的原則。這些方法實質上源自《黃帝內經》中的觀念,即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在矛盾中產生,如果風雨寒暑等外在因素沒有趁著人體虛弱時侵入,就不能單獨對人體造成傷害。通常來說,當人體受到外在風寒的侵擾,必然是由於先前的過度勞累或內在體質虛弱,才會讓外邪有機可乘,所以即使在同一個家庭中,有的人患病,有的人卻安然無恙。這是因為體質虛弱的人容易被邪氣侵入而生病,而體質堅實的人則不容易被邪氣侵擾。因此,感冒這種疾病,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由於體內虛弱所致。

世人大多不明白,普遍認為感冒治療無需滋補,一旦出現發熱,不分虛實,一律使用發汗和瀉下的方法,導致許多無辜的生命夭折,這樣的做法實在是醫學界的罪人。現在將這種養生調理與發散邪氣並重的治療方法收集整理,放在張仲景的著作之後,希望後人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避免盲目地遵循虛虛實實的規則。

(丹溪說:)如果只是外感風寒,沒有內在體質的問題,可以按照張仲景的方法治療。但是,感冒患者中大多數都伴有內在體質的問題,經典醫書上說:「邪氣聚集的地方,一定是體質虛弱的表現。」對於這樣的患者,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根據六經理論,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使用。如果氣血極度虛弱,可以在湯藥中加入少量的附子,以增強補氣的效果。

(具體的加減方法如下:如果患者出現太陽經的症狀,例如頭頸部疼痛、腰背僵硬,可以加入羌活、藁本、桂枝;如果出現陽明經的症狀,例如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失眠,可以加入葛根、升麻;如果出現少陽經的症狀,例如胸脅疼痛、耳鳴,可以加入黃芩、半夏、木通、柴胡;如果出現太陰經的症狀,例如腹部脹滿、自利,可以加入枳實、厚朴;如果出現少陰經的症狀,例如口乾舌燥,可以加入甘草、桔梗;如果出現厥陰經的症狀,例如煩躁不安、陰囊收縮,可以加入川芎;如果出現變證,例如皮膚出疹,可以加入乾葛、玄參、升麻。)李東垣認為,內傷的情況非常普遍,而外傷的情況則相對較少。

這些理論揭示了前人未曾提及的觀點,想要區分內傷和外傷的症狀,李東垣的描述已經非常詳細。然而,後世的醫生往往受到傳統觀唸的束縛,無法正確辨別,將所有症狀都歸咎於外感,這種做法非常錯誤。當然,也有一些醫生能夠準確判斷病情,他們通常會使用溫和的藥物來調理。但如果醫生缺乏經驗,就可能會導致患者死亡。此外,一些輕微的感冒,不能輕易地視為感冒。

在中國西北地區,氣候寒冷,外傷的情況非常普遍。而在中國東南地區,氣候溫和,外傷的情況則相對較少。

除了感冒之外,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現六經理論中的症狀,這些症狀和感冒非常相似,因此很容易混淆。

(立齋說:)如果患者的元氣虛弱,受到風寒的影響,無法通過發汗來排除體內的邪氣,或者在性生活或飲酒後受到風寒的影響,或者在受到風寒的影響後進行性生活,都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病情沒有得到改善,應該立即加入附子。

(健曰:)雖然前輩們的理論深入淺出,但也不能一味地相信,一旦實施,必定會有失誤。在診斷病情時,最重要的是要判斷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的特徵,以及脈象和症狀是否相符,內外病因的嚴重程度,主要和次要的病因,以及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現,以及日常生活習慣、飲食、排便、排尿等方面的狀況。只有當這些方面都能夠清楚地瞭解,才能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無論是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氣候差異,還是內傷和外感的同時存在,只要醫生能夠全面掌握病情,就能夠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前輩們的心態是為了幫助他人,他們努力開創新的治療方法,這些方法確實能夠發揚光大,但學習者不能固步自封,必須靈活運用。

3. 雜合邪

健曰:謂非一經所定之病,故為雜合邪。

(丹溪:)絮矩新書,謂有雜合邪者,當以雜合法治之。譬如惡寒發熱,得之感冒,明是外合之邪,已得浮數之脈,而氣口又緊盛,明為食所傷,病者又倦怠,脈重按俱有豁意,而胸膈痞滿,間引兩脅,其脈輕取似乎弦,此又平昔多怒肝邪之所為也。細取左尺數、大、沉、弱,此又平昔房勞之故也。

治法以感冒一節放後。先視其形色,強弱厚薄,且與補中、化食行滯、清涼胃火。而以薑辣行之,則中氣稍回,傷滯稍去,津液得和,通體得汗,外感之邪自解。醫者不能詳審求之,只顧表散外邪,又不推究,兼見之邪勝,亦不窮問所得之病因,與性情之執著,巧施雜合治法,將見正氣日虛,邪氣愈固,皆拙工之過也。(健曰:萬物總歸於土,人之脾胃,乃後天之本,所病之邪雜合,則知非六經專主之邪矣。

而人自倦怠,理當從脾胃究藥。氣、血、痰、食,俱賴以運行,即有外感之微邪,亦必從宣泄而愈矣。)

白話文:

健說:這不是由單一經絡確定的疾病,所以稱之為雜合邪。

(丹溪:)在絮矩新書中提到,有種疾病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應當用綜合的方法來治療它。比如惡寒和發燒,這是因為受了風寒,明顯是外邪入侵。如果脈象顯示為浮數,但氣口又很緊盛,這表明是飲食造成的傷害。病人感到疲憊,脈象深按下去有豁然的感覺,胸部和膈肌感到滿脹,偶爾會感到兩側肋骨疼痛,輕輕觸摸脈象似弦,這可能是過去常生氣導致的肝臟問題。再細心檢查,左尺脈象數、大、沉、弱,這可能也是過去房事過度的後果。

治療方法,我們先將感冒的部分放在後面處理。先觀察病人的體型、面色、身體強弱、皮膚厚薄,並給予補中、消食、行滯、清胃火的治療。同時使用薑辣來促進治療,這樣中氣稍微恢復,飲食滯留的問題也會稍微改善,體內的津液得到平衡,全身可以出汗,外感的邪氣自然就能消除。醫生如果不能詳細地診斷和尋找病因,只專注於去除表面的邪氣,不去探究其他的病邪,也不深入詢問病人的病因和心理狀態,就草率地使用綜合的治療方法,可能會導致正氣逐漸虛弱,邪氣反而更加牢固,這都是醫生的失誤。

健說:萬物都歸根於土地,人的脾胃,是後天的根本,如果疾病是由多種邪氣混合造成的,那就知道這不是六經專門控制的邪氣了。

而人本身感到疲倦,理論上應該從脾胃的角度來考慮治療。氣、血、痰、食,都需要脾胃來運行,即使有外感的小邪氣,也一定會通過宣洩的方式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