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十三 (11)
《傷寒直指》卷十三 (11)
1. 小兒傷寒
健曰:小兒乃十六歲前之稱,若已成丁,不在小兒之列矣。
(仁齋:)嬰兒傷寒,六經皆同,但有胎熱、驚熱、血熱、客熱、潮熱、痰熱、食熱、變蒸熱、痘疹發熱、傷鳳發熱,一皆狀似傷寒,不可不明辨之。況肌體嫩弱,血氣未定,有脈法不同,藥劑輕小之別,其詳另具。
凡傷寒發熱,則畏寒拘急,其熱翕然在表,晝夜不止,直待汗出方解。錢氏曰:男子則面黃體重,女子則面赤喘急,憎寒,口中氣熱,呵欠頓悶,項急也。又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左人迎脈緊盛為異。
(立齋:)錢仲陽云:小兒正傷寒者,謂感冒寒邪,壯熱頭疼,鼻塞流涕,畏寒拘急是也。夾驚者,因驚而又感寒邪。或因傷寒熱極生風,熱乘於心,心神易動,故發搐也。(用薄荷散、人參羌活散類解之,甚者抱龍丸。)夾食者,或先傷於風寒,後停滯飲食,或先停飲食,而後傷風寒。
白話文:
醫書記載,稱呼十六歲以下的孩子為小兒,成年後就不再是了。嬰兒傷寒與成人一樣,都會經歷六經變化,但嬰兒還有胎熱、驚熱、血熱、客熱、潮熱、痰熱、食熱、變蒸熱、痘疹發熱、傷風發熱等特殊情況,需仔細辨別。因為嬰兒體質嬌嫩,血氣未定,脈象和用藥都有不同,詳細情況另有說明。
傷寒發熱通常伴隨畏寒、肌肉緊繃等症狀,熱氣停留在體表,晝夜不休,直到出汗才會緩解。錢氏醫書指出,男子會出現面黃體重,女子會面色發紅、呼吸急促,並且畏寒、口中氣熱、打呵欠、胸悶、脖子僵硬等症狀。此外,手背發熱而手心不熱,左人迎脈緊而有力也是傷寒的徵兆。
錢仲陽認為,小兒正傷寒是因受寒邪入侵,出現發燒、頭疼、鼻塞流涕、畏寒、肌肉緊繃等症狀。夾驚是指因驚嚇後又受寒邪入侵,或因傷寒熱氣過盛而導致風邪入侵,熱氣上衝至心臟,影響心神,引起抽搐。夾食是指先受風寒侵襲,後因飲食停滯,或先飲食停滯,後再受風寒入侵。
以致發熱氣粗,噯氣壯熱,頭疼腹脹作痛,大便酸臭。先用解散,次與消導,不解者,(大柴胡湯。)周歲以前,傷寒熱輕者,(剁惺惺散。)周歲以後,須解表微汗。若五六日不除,邪入於經絡,傳變多端,不可枚舉。若夫營衛俱傷者,(羌活沖和湯主之。)過此,則少陽陽明二經,在於半表半裡,肌肉之間,脈不浮沉。
外證在陽明,則目痛鼻乾不得眠,脈洪而長,(以葛根解肌、升麻等湯治之。)在少陽,則耳聾,脈弦數,(小柴胡湯加減和之。)若少陽陽明俱病,(小柴胡加葛根、芍藥。)傳入陽明為里,脈沉實,譫妄惡熱,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乾而渴,(用大柴胡湯,重則三一承氣湯。)若兼三焦俱病,則痞滿燥實,(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因此而導致發燒氣喘粗重,打嗝氣壯發熱,頭痛腹脹疼痛,大便酸臭。先用「解散」方劑(方劑配伍:黃連、黃芩、大黃、芒硝),再給予消導的藥物。若症狀仍未解除,(可使用「大柴胡湯」方劑)。周歲以下,傷寒發熱輕微者,(可服用「惺惺散」方劑)。周歲以上,須解表微發汗。如果五六天症狀未消退,邪氣侵入經絡,變化多端,無法一一列舉。如果營氣和衛氣同時受損,(可使用「羌活沖和湯」方劑)。更進一步來說,少陽經和陽明經兩條經脈,位於半表半裡,肌肉之間,脈象不浮也不沉。
外證見於陽明經,則眼睛疼痛、鼻子乾澀難以入睡,脈象洪大且長,(可使用「葛根湯」或「升麻湯」等方劑治療)。外證見於少陽經,則耳聾,脈象弦而數,(可使用「小柴胡湯」方劑加減調和)。如果少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可使用「小柴胡湯」加減葛根、芍藥)。傳入陽明經為裏證,脈象沉實,神志不清、心煩惡熱,六七天未解大便,口乾咽乾且口渴,(可使用「大柴胡湯」,病情嚴重者可使用「三一承氣湯」)。如果兼及三焦同時發病,則胸悶腹脹、乾燥燥實,(宜使用「大承氣湯」方劑)。
)三陽之邪在裡為患,不頭疼惡寒而反渴,此為溫病,當從溫病論治。其正傷寒證,治有專方,不復贅論。其兼驚、兼食者,各從本證論治。
傷寒熱者,十指稍冷,鼻流清涕,發熱無汗,面燥凜振,右腮有紫紋。若發熱惡寒,脈浮數者,此溫病也。
白話文:
第一段
當三陽經的邪氣入侵身體內部,並造成病症時,病人不會出現頭痛、惡寒的症狀,反而會感到口渴。這屬於溫病的範疇,應該依照溫病的理論來治療。至於傷寒的症狀,已有專門的治療方法,在此就不再贅述。如果病人同時出現驚恐或飲食不適等症狀,則應根據各自的病症進行治療。
第二段
傷寒患者發熱時,手指尖會略微冰冷,鼻子會流出清鼻涕,發燒但沒有汗,臉部乾燥發紅,右臉頰可能出現紫色的斑點。如果病人發燒並伴有惡寒,脈象浮而數,則屬於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