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二 (14)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二 (14)

1. 傷寒序例篇第三

甚至以六味丸料,壯水之主,而麥冬五味,枸杞石斛,知柏龜板,任意妄投。遂致腹硬屎結脈沉口噤而斃者,此常事耳。又或瘟疫發斑,傷寒時氣,脈微汗泄,舌濕無胎;或獨語神昏,羞明怕日,或食填太陰;或陽虛陰弱之證,而反以羌防發散,膏連清熱,元參知母生地丹皮之屬並進,以致身冷痰升而殞者,比比尤多。正仲景所謂冤魂塞於冥路,仁者鑑之,能無憫惕?而若輩懵然,寧受病家之辱,毫不自返。

一掉同風,其禍蔓延,而道日浸離,可勝嘆與!或曰:此時勢使然,人命有數耳。夫天固有運,人固有數,運有盛衰,數有修短,誠難測也。然聖人之道,承製之理,無可或失,豈容妄事非法?不特誤世殃人,且恐釀成貽患。若不表而出之,則健亦為仲景之罪人矣。

(叔和)此以前是傷寒熱病證候也。

凡發汗,服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若病劇不解,當促其間,可半日中盡三服。若與病相阻,即便有所覺。重病者,一日一夜,當晬時觀之。如服一劑,病證猶在,故當復作本湯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劑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發汗藥,須溫服者,易發散也。日三服,藥勢續也。

病勢稍重,當促急服之,以折盛熱,不可拘於本方。設藥病不相對,湯入即便知之。如陰多者,投以寒涼,即寒逆遂生。陽多者飲以溫劑,則熱毒即起,是便有所覺。晬時者,周時也。一日一夜,服湯藥盡劑,更看其傳,病證猶在,當復作本湯,以發其汗。若服三劑不解,汗不出,邪氣大盛,渴不能勝,必成大疾。

《千金》曰:熱病脈躁盛,而不得汗,此陽脈之極也,死。三陽曰:有黃耆建中補之,而後汗出者。若服三劑發汗藥,汗復不出,其死必矣。宜仔細候脈消息之,毋妄治也。觀子:作湯至三劑,是九服汗藥矣。此亦古人稟賦厚,腠理堅,且非邪熱盛極,不至於此。後人無此氣血,當消息用之。

況有津液竭而不得汗者,須助元氣而汗出,非一概強發其汗也。)

凡得時氣病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與之。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言能飲一斗,與五升。若飲而腹滿,小便不利,若喘若噦,不可與之。忽然大汗出,是為自愈也。

(熱在上焦,則為消渴,言熱消津液,上焦乾燥,則生渴也。大熱則能消水,熱少不能消之,若強飲,則停飲變為諸病。至七八日陽勝氣溫,向解之時,多生大渴,亦須少少與之,以潤胃氣,不可極意飲也。若飲而腹滿,小便不利,若喘若噦者,為水飲內停而不散,不可更與之。

忽然陽氣通,水氣散,先發於外,作大汗而解。)凡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之病。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飲水自愈,小渴者,亦強與飲之,因成其禍,不可複數。(小渴者,為腹中熱少。若強與水,水飲不消,復為諸飲病也。《千金》:久病非大渴,不可與水。能飲一斗者,與五升飲之。

白話文:

竟然有人用六味丸這種滋陰補腎的藥,來「壯水之主」,還隨意加入麥冬、五味子、枸杞、石斛、知母、黃柏、龜板等藥物。這樣亂搞,導致病人腹部僵硬、大便堵塞、脈象沉伏、嘴巴緊閉而死的,真是屢見不鮮。

又或者遇到瘟疫發斑、傷寒時疫,病人出現脈象微弱、汗出不止、舌頭濕潤沒有苔等情況;或者病人自言自語、神志不清、怕光怕太陽,又或者食慾大增,出現陽虛陰弱的症狀。這些情況應該溫補,卻反而用羌活、防風等發散的藥,或是黃連、清熱的藥,以及元參、知母、生地、丹皮等寒涼藥一股腦地用上,導致病人身體冰冷、痰多而死,這種情況也多得是。這就如同張仲景所說的「冤魂塞於冥路」,有仁心的人看到,能不感到悲傷和警惕嗎?可是這些庸醫卻如此懵懂無知,寧願受病家的責罵,也不會反省自己。

這種錯誤一旦開始,就像風一樣迅速蔓延,導致醫道越來越偏離正軌,實在令人感嘆啊!或者有人說,這是時勢使然,人的命運本來就注定如此。天道運行自有規律,人各有命,氣運有盛衰,壽命有長短,確實難以預測。然而,聖人傳承的醫道和法則,絕對不能有絲毫差錯,怎麼可以隨意妄為,做違法的事情呢?這樣不僅會誤導世人,危害他人,恐怕還會釀成後患。如果我不把這些弊病揭露出來,即使我身體健康,也會成為張仲景的罪人。

(叔和說:)以上說的是傷寒熱病的證候。

凡是使用發汗藥,不論是喝湯藥,即使藥方上寫著一天服用三次,如果病情嚴重沒有緩解,就應該縮短服藥間隔,可以在半天內把三次的藥都喝完。如果藥效和病情有衝突,應該立刻能有所察覺。病情嚴重的人,一天一夜要仔細觀察。如果服用一劑藥,病症依然存在,就應該再煎原來的藥方服用。甚至有人吃了三劑藥才出汗緩解;如果吃藥不出汗,就是死症了。(發汗藥應該溫服,這樣容易發散藥力。一天三次服藥,是為了讓藥效持續。)

病情稍重,就應該加快服藥的速度,來壓制熱邪,不能拘泥於原來的藥方。如果藥和病不對症,藥一下肚就會知道。比如,陰寒之邪過多,卻用了寒涼藥,就會產生寒邪逆上的情況;陽熱之邪過多,卻用了溫熱藥,就會加重熱毒。這些都會立刻有所感覺。所謂「晬時」,就是一周時間。一天一夜服用完湯藥,再觀察病情的變化,如果病症依然存在,就應該再煎原來的藥方來發汗。如果服用三劑藥都沒有緩解,不出汗,代表邪氣非常旺盛,口渴難耐,一定會變成大病。

《千金方》說:熱病脈象躁動且強盛,卻不出汗,這是陽脈到達極點的表現,會死。三陽病說:有黃耆建中湯來補益正氣,然後才能出汗。如果服用三劑發汗藥還不出汗,那必死無疑。應該仔細觀察脈象,謹慎用藥,不要胡亂治療。請看:煎藥煎到三劑,就等於喝了九服發汗藥了。這也是古人稟賦好,皮膚腠理堅固,而且不是邪熱極盛,才不會有事。後人沒有這樣好的氣血,應該斟酌使用。

何況還有津液枯竭而出不了汗的情況,必須要幫助恢復元氣,然後才能出汗,不能一概地強行發汗。

凡是得時疫病五六天,感到口渴想喝水,但喝不多,這時候不應該給他喝水,為什麼呢?因為腹中的熱邪還不多,不能消化水分,反而會讓人更不舒服。到了七八天,感到非常口渴想喝水,這時候也要根據病情來給水喝,而且要常讓他感覺沒有喝夠,不要讓他喝飽。比如說,如果他能喝一斗水,就給他喝五升。如果喝了水肚子脹滿、小便不順暢、喘氣或者打嗝,就不能再給他喝水了。如果突然出大量汗,就代表病好了。

(熱邪在上焦,就會造成消渴,這說明熱邪消耗了津液,導致上焦乾燥,所以才會口渴。大熱邪才能消化水,熱邪少就無法消化,如果強行喝水,就會停留在體內變成各種疾病。到了七八天,陽氣旺盛,氣機向好的方向發展,多半會感到很口渴,也要少量給水,來滋潤胃氣,不能讓他盡情地喝。如果喝了水肚子脹滿、小便不順暢、喘氣或者打嗝,說明水停留在體內沒有散發出去,不能再給他喝水了。

突然陽氣暢通,水氣散發出去,先從體表散發,就會出大量汗,然後病就好了。)凡是生病,反而能喝水的,這是病情好轉的跡象。那些不懂醫理的人,只聽說病人喝水會自癒,看到稍微口渴的病人也強迫他喝水,反而造成災禍,這種情況不勝枚舉。(小渴,是因為腹中的熱邪少。如果強行給他喝水,水不能被消化,就會造成其他的水飲疾病。《千金方》說:久病沒有非常口渴,就不要給他喝水。如果能喝一斗水,就給他喝五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