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十四 (1)

1. 交通方

健曰:傷寒論原方,百有十二,已彙集第八卷。此變通方者,乃歷代名醫,闡發仲景奧旨,因時制宜之良法也。蓋傷寒書既不全,證論方劑,類多難用,世殊事異,艱於得手。因設變通之法,期於中病而無偏弊,以濟人耳。藥品雖殊,究不離乎仲景針線。茲從論注及類證中匯錄成卷,以便學者得圓融通變而取法焉。

白話文:

健曰:傷寒論原本的方劑,共有百有十二種,已經收錄在第八卷中。這些變通方,是歷代名醫們闡發仲景精髓,根據不同時代、情況而制定的良方。因為傷寒書並非完備,許多證狀、論述、方劑難以直接應用,時過境遷,更難以完全效仿。因此,就設下變通之法,希望能夠針對病症對症下藥,不偏不倚,以救治病人。雖然藥品有所不同,但究其根本,還是脫離不了仲景的精華所在。現今將這些方劑從論述及類證中整理彙編,方便學者能夠融會貫通,灵活运用,并从中学习借鉴。

2. 變通桂枝湯

桂枝(《活人》)

桂枝,芍藥(各三錢),甘草(二錢,炙),生薑(五片),棗(二枚)煎。桂枝湯自西北二方人四時行之,江淮間惟冬月春初可行。自春末夏至以前遇桂枝證,可加黃芩(二錢),謂之陽旦湯。夏至後有桂枝證,可加知毋(一錢),石膏(三錢),或加升麻(一錢),若病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也。(岐伯所謂同病異名也。

白話文:

桂枝、芍藥各三錢,甘草二錢(炙),生薑五片,棗二枚,煎服。桂枝湯適合西北地區的人四季服用,江淮地區則僅限於冬月和春初。春末夏至以前遇到桂枝證,可以加入黃芩二錢,稱為陽旦湯。夏至以後出現桂枝證,可以加知毋一錢、石膏三錢,或者加升麻一錢。如果病人體質虛寒,則應遵循古方,不需加減。這就是岐伯所說的同病異名。

大抵用溫藥宜避春,用熱藥宜避夏,《素問》所謂用溫遠溫,用熱遠熱是也。)雖云宜桂枝,須病人嘗自汗出,小便不數,手足溫,或指稍微冷,身微似煩,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無汗小便數,手足冷,不惡寒,及飲酒人,慎不可行也。服後無桂枝證者,尤不可再與。(雖宜解肌,證輕者只與柴胡桂枝湯及敗毒散選用。

安常:江淮間,地偏暖處,春末夏至前,桂枝麻黃皆宜加芩。夏至後,又須隨證增知母、石膏、大青、升麻輩。若時行寒疫及病人虛寒者,正宜古方,不待加減可矣。)

白話文:

大抵在使用溫熱性的藥物時,應避免在春季使用;使用熱性的藥物則應避免在夏季使用。這是出自《素問》中的原則,「用溫遠溫,用熱遠熱」。

如果要使用桂枝,必須確認病人的自汗現象,小便頻數的情況已經得到改善,四肢感到溫暖,或者只是手指稍有涼意,身體微感煩躁,但卻有畏寒的症狀,這時才能使用桂枝。如果病人沒有自汗,小便頻數,四肢冰冷,不畏寒,或者喜歡喝酒的人,一定要小心不要使用。

服用後若沒有出現桂枝的症狀,就更不能再次使用。即使適合解肌,病情輕微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擇使用柴胡桂枝湯或敗毒散。

在江淮地區,地氣較為溫暖的地方,春季末至夏至前,可以適當地增加使用桂枝和麻黃,加入黃芩。夏至後,需要根據病情調整,加入知母、石膏、大青、升麻等藥材。如果是流行性寒疫或是病人本來就虛寒的情況,使用古方就非常適合,不一定需要進行調整。

陽旦湯

即上方加減。

黃耆湯(潔古)

黃耆,白朮,防風(等分),水煎,溫服。汗多惡風甚者,加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然春夏汗孔疏,雖有汗,不當服桂枝,宜黃耆和解之。秋冬汗孔閉,雖無汗,不當服麻黃,宜川芎湯和解之。(健曰:秋冬之際,病太陽傷寒,發汗不出,非麻黃何以開腠理?若川芎,乃手足厥陰經血中氣藥,辛溫猛悍,無輕揚表汗之功。不論風寒外感,破血損氣,非麻、桂之儔,殊難信用。

白話文:

陽旦湯

陽旦湯的藥方是在原方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增減藥物而成。

方劑組成:

  • 黃耆、白朮、防風(比例相同)
  • 將藥材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服藥注意事項:

  • 如果患者出汗多且惡風嚴重,可以加入桂枝。
  • 如果患者已經出汗,則不能服用麻黃;如果患者沒有出汗,則不能服用桂枝。
  • 春夏季氣溫較高,汗孔容易張開,即使患者已經出汗,也不宜服用桂枝,應該用黃耆來解表。
  • 秋冬季氣溫較低,汗孔容易閉合,即使患者沒有出汗,也不宜服用麻黃,應該用川芎湯來解表。

註解:

  • 有人認為:秋冬之際,如果患者患上太陽傷寒,發汗不出來,除了麻黃之外,還有什麼藥物可以打開腠理呢?而川芎是手足厥陰經血中氣藥,性味辛溫,藥性猛烈,沒有輕輕疏散表汗的功能。無論是風寒外感,還是破血損氣,都不宜使用川芎,麻黃和桂枝才是更合適的選擇。

白朮湯

白朮(三錢),防風(二錢),甘草(一錢,炙),姜(三片),水煎。

疏邪實表湯(節庵)

桂枝,芍藥,甘草,防風,白朮

羌活,川芎,姜(一片),棗(三枚),膠飴(一匙),汗不止加黃耆,喘加杏仁、柴胡,胸滿悶加枳、桔。

桂枝湯(仲醇)

冬月即病太陽證,自汗畏風,頭痛發熱。桂枝(八分),白芍(二錢),甘草(一錢,炙),生薑(二片),大棗(二枚),水煎。春溫夏熱,加防風、白朮,去桂枝。

白話文:

白朮湯

白朮(三錢),防風(二錢),甘草(一錢,炙),薑(三片),水煎。

疏邪實表湯(節庵)

桂枝,芍藥,甘草,防風,白朮

羌活湯

羌活,川芎,薑(一片),棗(三枚),膠飴(一匙),汗不止加黃耆,喘加杏仁、柴胡,胸滿悶加枳實、桔梗。

桂枝湯(仲醇)

冬季即患太陽病證,自汗怕風,頭痛發熱。桂枝(八分),白芍(二錢),甘草(一錢,炙),生薑(二片),大棗(二枚),水煎。春季溫和夏季炎熱,加防風、白朮,去桂枝。

3. 變通麻黃湯

麻黃(《活人》)

麻黃(三錢,去根、節,湯泡,去汁焙用),桂枝(二錢),杏仁(八個,去皮、尖,炒),甘草(一錢,炙),水煎。夏至後加石膏(三錢)、知母(一錢)、黃芩(一錢)。麻黃性熱,夏月服之,有發黃斑出之失,惟冬與春,及病人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證輕者,只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或麻黃葛根湯、蔥豉湯選用。)

白話文:

麻黃(三錢,去掉根和節,用湯泡過,去除水分後烘乾備用),桂枝(二錢),杏仁(八顆,去掉皮和尖端,炒過),甘草(一錢,炙過),用清水煎煮。夏至後加入石膏(三錢)、知母(一錢)、黃芩(一錢)。麻黃性熱,夏季服用容易產生黃斑,因此在冬季和春季,或患者素有虛寒體質者,才適合使用此古方,無須增減藥材。(症狀較輕者,只適合桂枝麻黃各半湯、麻黃葛根湯或蔥豉湯三者擇一服用。)

川芎湯(潔古)

蒼朮,川芎,羌活(等分),水煎。無汗惡風寒甚者,加麻黃(一二錢)。

升陽發表湯(節庵)

冬月正傷寒,發熱惡寒,體痛脊強,脈浮緊無汗,以頭如斧劈,身如火熾者,宜此。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羌活,防風,升麻,川芎,白芷,生薑(三片),蔥白(二枚),或加豆豉(一撮),水煎。服取汗如神。無汗而喘者去升麻加葛根;體痛去杏仁加蒼朮、芍藥;身癢面赤不得小汗,去升麻、杏仁加柴胡、芍藥;胸中飽悶加枳、桔。感邪深重,服之不汗,宜再服。

白話文:

川芎湯(潔古方)

蒼朮川芎羌活(等份),水煎服。不發汗、怕冷、寒氣很重的人,可加麻黃(一兩到二錢)。

升陽發表湯(節庵方)

冬月初感冒,發燒怕冷、身體疼痛、脊背僵硬、脈浮緊不發汗,頭像被斧頭劈過一樣,身體像著火一樣發燒的人,適合服用此方。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羌活、防風、升麻、川芎、白芷、生薑(三片)、蔥白(二枚),或加豆豉(一撮),水煎服。服後出汗,效果如神。不發汗卻喘氣的人,去掉升麻加葛根;身體疼痛的人去掉杏仁加蒼朮、芍藥;皮膚發癢、臉發紅、又出不了小汗的人,去掉升麻、杏仁加柴胡、芍藥;胸中憋悶的人加枳實、桔梗。如果寒邪入侵較深,服後不出汗,宜再次服用。

(健曰:方中川芎、白芷,性味辛溫香烈,不必用此為當。)

羌活神術湯(節庵)

傷寒頭痛發熱,無汗,體痛,脈浮緊。羌活,川芎(俱上),藁本,白芷,蒼朮(俱中),細辛,炙甘草(俱下),加生薑、蔥白煎。(健曰:既稱傷寒頭痛,發熱,無汗,是應與麻黃湯,何必以祛風之芎、芷、藁、辛,猛悍燥烈而反張其勢?並開後世冗雜混亂之弊,非傷寒門正法也,此頭風痛方耳。)

白話文:

(健曰:這個方子裡面的川芎、白芷,性味辛溫香烈,不應該使用。)

羌活神術湯(節庵)

傷寒引起的頭痛發熱,沒有汗,身體疼痛,脈象浮緊。用羌活、川芎(都放在藥包的上層),藁本、白芷、蒼朮(都放在藥包的中層),細辛、炙甘草(都放在藥包的下層),再加上生薑、蔥白煎湯服用。(健曰:既然說是傷寒頭痛,發熱,沒有汗,應該用麻黃湯治療,為什麼要用祛風的川芎、白芷、藁本、細辛,它們猛烈燥熱,反而會加重病情?並且開創了後世冗雜混亂的弊端,這不是傷寒門的正統治療方法,這個方子只是治療頭風痛的。)

註解

  • 健曰:指的是一位名叫「健」的醫家對這個方子的評論。
  • 羌活神術湯:是由節庵(一位醫家)創立的方子。
  • 傷寒:指由外感風寒引起的疾病,症狀包括發熱、頭痛、無汗等。
  • 麻黃湯:是一種治療傷寒的經典方子。
  • 祛風:指驅散風邪。
  • 猛悍燥烈:指藥性強悍,容易傷陰。
  • 冗雜混亂:指後世醫家對這個方子的錯誤使用和修改,導致藥方變得複雜、混亂。
  • 頭風痛:指因風邪入侵頭部引起的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