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回本書目錄

1. 《傷寒直指》卷十四

2. 交通方

健曰:傷寒論原方,百有十二,已彙集第八卷。此變通方者,乃歷代名醫,闡發仲景奧旨,因時制宜之良法也。蓋傷寒書既不全,證論方劑,類多難用,世殊事異,艱於得手。因設變通之法,期於中病而無偏弊,以濟人耳。藥品雖殊,究不離乎仲景針線。茲從論注及類證中匯錄成卷,以便學者得圓融通變而取法焉。

白話文:

健先生說:《傷寒論》原本的方子有一百一十二個,已經在第八卷中做了彙總。而這些變通的方子,是歷代的名醫們,為了闡述和發揚張仲景深奧的醫學思想,根據當時的情況和需要所制定的良好方法。因為《傷寒論》的內容並不完整,其中的證據、理論以及方劑,往往在實際應用中會遇到困難,時代不同,情況也會有所變化,因此在實際操作上會有一定的挑戰。所以我們設立了這些變通的方法,目的是在治療疾病時能更全面,避免偏差,以幫助更多的人。雖然使用的藥物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根本原則並未脫離張仲景的理論基礎。現在我們從《傷寒論》的註釋和其他相關證據中,彙總整理成冊,方便學習者可以靈活運用,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3. 變通桂枝湯

桂枝湯(《活人》)

桂枝,芍藥(各三錢),甘草(二錢,炙),生薑(五片),棗(二枚)煎。桂枝湯自西北二方人四時行之,江淮間惟冬月春初可行。自春末夏至以前遇桂枝證,可加黃芩(二錢),謂之陽旦湯。夏至後有桂枝證,可加知毋(一錢),石膏(三錢),或加升麻(一錢),若病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也。(岐伯所謂同病異名也。

大抵用溫藥宜避春,用熱藥宜避夏,《素問》所謂用溫遠溫,用熱遠熱是也。)雖云宜桂枝,須病人嘗自汗出,小便不數,手足溫,或指稍微冷,身微似煩,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無汗小便數,手足冷,不惡寒,及飲酒人,慎不可行也。服後無桂枝證者,尤不可再與。(雖宜解肌,證輕者只與柴胡桂枝湯及敗毒散選用。

安常:江淮間,地偏暖處,春末夏至前,桂枝麻黃皆宜加芩。夏至後,又須隨證增知母、石膏、大青、升麻輩。若時行寒疫及病人虛寒者,正宜古方,不待加減可矣。)

陽旦湯

即上方加減。

黃耆湯(潔古)

黃耆,白朮,防風(等分),水煎,溫服。汗多惡風甚者,加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然春夏汗孔疏,雖有汗,不當服桂枝,宜黃耆和解之。秋冬汗孔閉,雖無汗,不當服麻黃,宜川芎湯和解之。(健曰:秋冬之際,病太陽傷寒,發汗不出,非麻黃何以開腠理?若川芎,乃手足厥陰經血中氣藥,辛溫猛悍,無輕揚表汗之功。不論風寒外感,破血損氣,非麻、桂之儔,殊難信用。

白朮湯

白朮(三錢),防風(二錢),甘草(一錢,炙),姜(三片),水煎。

疏邪實表湯(節庵)

桂枝,芍藥,甘草,防風,白朮

羌活,川芎,姜(一片),棗(三枚),膠飴(一匙),汗不止加黃耆,喘加杏仁、柴胡,胸滿悶加枳、桔。

桂枝湯(仲醇)

冬月即病太陽證,自汗畏風,頭痛發熱。桂枝(八分),白芍(二錢),甘草(一錢,炙),生薑(二片),大棗(二枚),水煎。春溫夏熱,加防風、白朮,去桂枝。

白話文:

【變通桂枝湯】

(源自《活人》一書)

使用桂枝湯的基本配方如下:桂枝、芍藥(各約9克),甘草(約6克,需炒製),生薑(5片),棗子(2顆)。將這些材料煎煮成藥湯服用。

在中國西北地區,桂枝湯一年四季都適用;但在江淮一帶,主要是在冬季初春使用。從春末到夏季來臨之前,如果出現適合桂枝湯症狀的患者,可以在原方中加入黃芩(約6克),這種變化後的方劑稱為陽旦湯。夏季過後,如果還符合桂枝湯的症狀,可以添加知母(約3克)、石膏(約9克),或者升麻(約3克)入方。但對於平時身體虛弱且易感受寒涼的人,應直接使用古方,不需要做任何加減。

大體上來說,溫性藥物應避免在春季使用,而熱性藥物則應避免在夏季使用,這符合《素問》中提到的「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的原則。

雖然說桂枝湯適用於某些情況,但是必須確認患者經常自汗,小便頻率正常,四肢溫暖,或者僅有手指稍微冰冷,身體有些許煩躁,同時又怕冷,才能考慮使用。如果患者沒有自汗,小便頻繁,四肢冰冷,不畏寒,或者有酗酒習慣,則不宜使用此方。服藥後若未見改善桂枝湯的症狀,更不能再次服用。

即使需要調節體質,對於症狀較輕的患者,可以選擇柴胡桂枝湯或敗毒散作為替代方案。

對於江淮之間的地區,尤其是春末至夏季來臨前,使用桂枝湯或麻黃湯時,通常建議添加黃芩。夏季過後,則應根據具體病情,酌情增加知母、石膏、大青、升麻等藥材。若當時有寒疫流行,或者患者本來就體質虛寒,應直接使用古方,不必進行加減。

陽旦湯

即在上述基礎方上進行調整。

黃耆湯

黃耆、白朮、防風(比例相等),用水煎煮,溫熱後服用。如果患者出汗多且極度怕風,可以加入桂枝。有汗者不可服用麻黃,無汗者不宜服用桂枝。然而,春夏兩季皮膚毛孔開放,即使出汗,也不應服用桂枝,而應選擇黃耆來調和。秋冬之際,皮膚毛孔緊閉,即使無汗,也不應服用麻黃,此時可用川芎湯來調和。

白朮湯

白朮(約9克)、防風(約6克)、甘草(約3克,需炒製)、薑(3片),用水煎煮。

疏邪實表湯

桂枝、芍藥、甘草、防風、白朮、羌活、川芎、薑(1片)、棗子(3顆)、膠飴(1茶匙)。如果汗流不止,可以加黃耆;喘息時,可加入杏仁、柴胡;胸部滿悶時,可添加枳實、桔梗。

桂枝湯(仲醇版)

在冬季初期,如果患者出現太陽經證狀,如自汗、畏風、頭痛發熱,可以使用此方:桂枝(約2.4克)、白芍(約6克)、甘草(約3克,需炒製)、生薑(2片)、大棗(2顆),用水煎煮。在春夏季節天氣炎熱時,則需加入防風、白朮,並將桂枝去除。

4. 變通麻黃湯

麻黃湯(《活人》)

麻黃(三錢,去根、節,湯泡,去汁焙用),桂枝(二錢),杏仁(八個,去皮、尖,炒),甘草(一錢,炙),水煎。夏至後加石膏(三錢)、知母(一錢)、黃芩(一錢)。麻黃性熱,夏月服之,有發黃斑出之失,惟冬與春,及病人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證輕者,只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或麻黃葛根湯、蔥豉湯選用。)

川芎湯(潔古)

蒼朮,川芎,羌活(等分),水煎。無汗惡風寒甚者,加麻黃(一二錢)。

升陽發表湯(節庵)

冬月正傷寒,發熱惡寒,體痛脊強,脈浮緊無汗,以頭如斧劈,身如火熾者,宜此。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羌活,防風,升麻,川芎,白芷,生薑(三片),蔥白(二枚),或加豆豉(一撮),水煎。服取汗如神。無汗而喘者去升麻加葛根;體痛去杏仁加蒼朮、芍藥;身癢面赤不得小汗,去升麻、杏仁加柴胡、芍藥;胸中飽悶加枳、桔。感邪深重,服之不汗,宜再服。

(健曰:方中川芎、白芷,性味辛溫香烈,不必用此為當。)

羌活神術湯(節庵)

傷寒頭痛發熱,無汗,體痛,脈浮緊。羌活,川芎(俱上),藁本,白芷,蒼朮(俱中),細辛,炙甘草(俱下),加生薑、蔥白煎。(健曰:既稱傷寒頭痛,發熱,無汗,是應與麻黃湯,何必以祛風之芎、芷、藁、辛,猛悍燥烈而反張其勢?並開後世冗雜混亂之弊,非傷寒門正法也,此頭風痛方耳。)

白話文:

[變通麻黃湯]

麻黃湯的配方來自《活人》這本書。具體的藥材和用量如下:麻黃三錢(要去除根和節,先用水浸泡然後去掉汁液,烘乾後使用)、桂枝二錢、杏仁八個(要去除皮和尖端,炒過)、甘草一錢(要炙過),用水煎煮服用。從夏至之後,則需增加石膏三錢、知母一錢、黃芩一錢。需要注意的是,麻黃性質較熱,夏天服用可能會導致黃斑出現的情況,因此在夏季時不宜使用,只適合在冬天和春天,或者病患本身體質虛寒的情況下使用。如果病情較輕,可以選擇桂枝麻黃各半湯,或是麻黃葛根湯、蔥豉湯。

川芎湯

此方出自潔古。藥材包含:蒼朮、川芎、羌活(等量),用水煎煮。若患者沒有汗出,且非常怕冷,可加入一二錢的麻黃。

升陽發表湯

此方出自節庵,適用於冬天正傷寒的情況,症狀包括發燒、怕冷、身體疼痛、背部僵硬、脈搏浮緊無汗,頭痛如被斧劈,全身如火燒般。主要藥材有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羌活、防風、升麻、川芎、白芷、生薑(三片)、蔥白(兩根),也可以加上豆豉(一撮)。此方能有效促進出汗。若無汗且呼吸困難,可去除升麻並加上葛根;若身體疼痛,可去除杏仁並加上蒼朮、芍藥;若身體瘙癢臉紅但不出汗,可去除升麻、杏仁並加上柴胡、芍藥;若胸中飽脹悶悶的,可加上枳實和陳皮。若感染嚴重,服用一次未見效應,可以再次服用。

羌活神術湯

此方同樣出自節庵,適用於傷寒頭痛、發燒、無汗、身體疼痛、脈搏浮緊的狀況。主要藥材有羌活、川芎、藁本、白芷、蒼朮、細辛、炙甘草,另加生薑和蔥白一起煎煮。然而,有學者認為,既然已經是傷寒頭痛發燒無汗,應該直接使用麻黃湯,無需加入具有祛風效果的川芎、白芷、藁本、細辛,這些藥材性質燥烈,反而可能使病情加重,並且開啟了後世複雜混亂的治療方式,此方更適合用於治療頭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