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輯要》~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醫學

望(謂觀其氣之盛衰色之深淺也),聞(謂聽其聲之重輕以徵氣之強弱之也),問(謂詢其情之苦欲病之相因也),脈(即診脈也謂診其脈之陰陽合乎形色也)。

經曰上工望而知之(有諸內必形諸外也),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也(好問則裕好謀而成者也)。

袁大宣先生云:病猶寇也,藥猶兵也,醫猶將也,用藥以驅病即用兵以逐寇,是在為將者運用何如耳,不必株守夫常格拘滯乎成見,棄取不必隨人輕重。

總歸自忖,用藥必獲一藥之效,而變通之以盡其致,立一方必合群藥之力,而參互之以奏厥功,苟非藥性嫺熟而深究其微,又鳥能變化隨心哉(業患不能精,行成於思也)。

形質論(張石頭先生)

肌之滑澀,徵津液之盛衰也;事之疏密,微營衛之弱強也;肉之耎堅,徵胃氣之虛實也;筋之枯澤,徵肝血之充餒也;骨之大小,徵腎氣之勇怯也;瓜之剛柔,徵膽液之淳清也;指之肥瘦,徵經氣之榮枯也;掌之厚薄,徵氣之豐歉也;皮之寒熱,徵里之陰陽也(皮膚熱甚,脈盛躁者,溫病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皮膚寒,其脈小者,或泄而少氣也)。

神色論

面色青黑黯慘,無論病之新久,終屬陽氣不振也;黃色現於面目而不索澤者,病向愈之候也;眼胞上下如煙煤者,寒痰也;眼黑頰赤者,熱痰也;眼黑而行步艱難呻吟者,痰飲入骨也;眼黑而面帶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風痰也。

病人見黃色光澤者,為有胃氣不死也;病人面色干黃者,為津液枯槁多凶也;目睛黃者,非癉即衄也;目黃大煩為病進也;平人口鼻耳目黑氣現者,危也;赤色見於兩顴,黑氣現於神庭,乃大氣人於心腎暴亡之兆也。

聲氣論

病劇而聲音清朗如常者,形病氣不病也;初病即氣壅聲濁者,邪干清道也;病未久而語聲不續者,其人中氣本虛也;言遲者,風也;行遲者,表強也;多言者,火之用事也;聲如從室中言者,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正氣之奪也;衣被不敝,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神明之亂也。

出言嫩怯先重後輕者,內傷元氣也;出言壯厲光輕後重者,外感客邪也;攢眉呻吟者,頭痛也;噫(於介切)氣以手撫心者,中脘痛也;搖頭以手捫腮者,齒頰痛也;呻吟不能轉身,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呻吟不能行步者,腰腳痛也。

診時吁氣者,鬱結也;搖頭言者,里痛也;護腹知懷卵者,心痛也;形羸聲啞者,勞療咽中有肺花瘡也;暴啞者,此風痰伏火或怒喊哀號所致也;語言蹇澀者,風痰也;診時獨言獨語不知首尾者,思慮傷神也;診時呻者,痛也;欠者,無病也;傷寒壞病,唇口有瘡者,狐惑也;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痰火也。

看診訣(程鍾齡先生)

日鼻氣粗疾出疾入者,外感也(邪氣有餘);鼻氣微徐出徐入者,內傷也(正氣不足);發熱而靜默者,邪在表也;發熱而動躁者,邪者里也(里證有陰陽之異,喜向內睡者陰也,喜向外睡者陽也,喜仰面臥者多熱也,喜覆身臥者多寒也,喜伸腳睡者為熱,喜踡腳睡者為寒也)。病人衣被全覆,手腳不露者,身必惡寒也(非表證即直中證矣)。

白話文:

[卷一]

醫學的診斷方法包含望、聞、問、切四診。望診是觀察病人的氣色,判斷氣的盛衰和顏色的深淺;聞診是聽病人說話的聲音,判斷氣的強弱;問診是詢問病人的病情,了解病情的症狀和病因;切診是診脈,判斷脈象的陰陽是否與外在形色相符。

經典醫書記載,上等的醫生能憑望診就能診斷疾病,因為內在的病症必然會表現在外在;中等水平的醫生則需要問診;下等的醫生則只能依靠切脈。 好的醫生善於提問,這樣才能得到更多信息,從而做出更好的診斷。

袁大宣先生說:疾病如同敵寇,藥物如同武器,醫生如同將領。用藥驅除疾病,如同用兵驅逐敵寇,關鍵在於將領的運用能力,不應拘泥於固定的模式和成見,用藥的輕重也不必盲從他人。

總而言之,用藥必須能發揮藥效,並靈活運用以達到最佳效果;開處方必須考慮各種藥物的功效,並互相配合以達到治療的目的。如果對藥性不熟悉,又沒有深入研究藥物的特性,就如同鳥兒不能隨心所欲地變化一樣(醫術的精進有賴於不斷學習和思考)。

形質論(張石頭先生)

皮膚的滑潤或粗糙,反映了體內津液的盛衰;皮膚的疏鬆或緊密,反映了營衛之氣的強弱;肌肉的柔軟或堅硬,反映了胃氣的虛實;筋腱的滋潤或乾枯,反映了肝血的充盈或不足;骨骼的大小,反映了腎氣的強弱;關節的靈活或僵硬,反映了膽液的清濁;手指的肥瘦,反映了經氣的盛衰;手掌的厚薄,反映了元氣的盈虧;皮膚的寒熱,反映了臟腑的陰陽狀態。(皮膚很熱,脈象有力而躁動的,是溫病;脈象有力而滑利的,病情將要好轉;皮膚寒冷,脈象微弱的,可能是氣虛。)

神色論

面色青黑黯淡,不論疾病的病程長短,都屬於陽氣不足;面部呈現黃色但缺乏光澤的,是病情好轉的徵兆;眼瞼上下如同煙煤一樣的,是寒痰;眼睛黑而臉頰紅的,是熱痰;眼睛黑而行動困難、呻吟的,是痰飲入骨;眼睛黑而面色帶土黃,四肢痿痹,屈伸不便的,是風痰。

病人面色呈現黃而有光澤的,表示還有胃氣,不會立即死亡;病人面色乾燥發黃的,表示津液枯竭,多凶險;眼睛發黃的,不是黃疸就是鼻出血;眼睛發黃而煩躁的,病情加重;正常人如果口鼻耳目出現黑氣,非常危險;兩顴呈現紅色,神庭出現黑氣,是大氣入侵心腎,將要暴亡的徵兆。

聲氣論

病情嚴重但聲音清朗如常的,是形體有病,但元氣未傷;初期就氣壅聲濁的,是邪氣侵犯了清氣的通道;病情不久但說話斷斷續續的,是此人元氣本來就虛弱;說話遲緩的,是風邪;行動遲緩的,是表邪較盛;說話多的,是火邪亢盛;聲音如同從室內傳來的,是中氣濕困;說話很輕微,一整天只能說幾句話的,是正氣被奪;不修邊幅,說話不顧及親疏的,是神志錯亂。

說話聲音輕柔,先重後輕的,是內傷元氣;說話聲音洪亮,先輕後重的,是外感客邪;皺眉呻吟的,是頭痛;打嗝並用手按壓心窩的,是胃脘痛;搖頭並用手摸腮幫子的,是齒頰痛;呻吟不能翻身,只能坐著並屈起一條腿的,是腰痛;坐著並且彎腰的,是氣短;呻吟不能走路的,是腰腿痛。

診脈時嘆氣的,是氣鬱;搖頭說話的,是內臟疼痛;用手護著肚子好像懷著卵子的,是心痛;形體消瘦,聲音嘶啞的,是勞累傷及咽喉,可能患有肺癰;突然失聲的,是風痰伏火,或因大聲喊叫哭泣所致;說話遲鈍的,是風痰;診脈時自言自語,前言不搭後語的,是思慮過度傷神;診脈時呻吟的,是疼痛;打哈欠的,是沒有病;傷寒病程中,唇口有瘡的,是狐惑病;正常人沒有寒熱,但氣短,呼吸困難的,是痰火。

看診訣(程鍾齡先生)

鼻息粗重,呼氣吸氣都很快的,是外感邪氣(邪氣過盛);鼻息微弱,呼氣吸氣都緩慢的,是內傷(正氣不足);發熱而安靜的,邪氣在表;發熱而躁動不安的,邪氣在里。(里證有陰陽之別,喜歡向內側睡的是陰證,喜歡向外側睡的是陽證;喜歡仰臥的多是熱證,喜歡側臥的多是寒證;喜歡伸直腿睡的是熱證,喜歡蜷縮腿睡的是寒證。)病人把衣被蓋得很嚴實,手腳露在外面很少的,一定是怕冷。(如果不是表證,就是直中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