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輯要》~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經脈心傳

肺手大陰之脈(附脊第八稚自上陶道穴起至下腰俞穴止計二十一椎)邪在氣則病胸中脹滿而喘咳(肺宜溫潤燥則病寒亦病效者有聲而無

痰也)或胸中痛或缺盆中痛甚則兩手麻木不仁

邪在血則效或上氣喘渴心煩胸滿或肩臂前廉痛

氣有餘則喘渴或胸盈仰息或肩背痛如風寒在表則汗出如中風則小便數而少

氣不足則肩背惡寒或少氣不足以息小便色黃赤

氣絕則皮毛焦瓜枯毛折

肺屬金病則色白好哭喜辛流涕多慮多憂所主者氣所藏者魄所惡者燥上應於鼻外應於皮毛

(白而淖澤肺胃之充也肥白而按之綿耎氣虛有痰也白而消瘦瓜甲鮮赤氣虛有火也白而夭然不澤瓜甲色淡肺胃虛寒也白而微青或臂多青筋氣虛不能統血也白而爪甲色青則為陰寒之證白為氣虛之象縱有失血發熱皆為虛火斷無實熱之理也)

白話文:

肺經是手太陰經脈,從背部第八節椎骨旁的陶道穴開始,一直延伸到腰部下方的俞穴,經過二十一節椎骨。

如果邪氣侵犯肺經,就會導致胸部脹滿、喘咳。肺部喜歡溫潤,乾燥會生病,寒邪也會造成病變,患者可能有聲音但沒有痰。也可能出現胸痛、鎖骨下方疼痛,嚴重時會導致雙手麻木無知覺。

如果邪氣侵犯肺經的血液,會造成上氣喘、口渴、心煩、胸滿,或肩臂前側疼痛。

肺氣過盛,會導致喘咳、口渴、胸部飽滿、仰頭呼吸,或肩背疼痛。如果像是風寒入侵表層,會出汗;如果像是中風,會小便次數頻繁但量少。

肺氣不足,會出現肩背怕冷、氣短、呼吸困難、小便顏色黃赤。

肺氣完全耗盡,會導致皮膚乾燥、毛髮枯萎、指甲斷裂。

肺屬金,生病時會表現出面色蒼白、喜歡哭泣、喜愛辛辣食物、流鼻涕、多思多慮、憂愁。肺主氣,藏魄,不喜乾燥。肺氣與鼻相通,與皮膚毛髮相連。

如果面色白而光澤,表示肺胃氣血充足;面色白而肥胖,按壓柔軟,表示氣虛有痰;面色白而消瘦,皮膚乾燥發紅,表示氣虛有火;面色白而乾燥無光澤,皮膚色澤淡白,表示肺胃虛寒;面色白而略帶青色,或手臂上青筋明顯,表示氣虛不能統血;面色白而指甲呈青色,表示陰寒之證。面色白是氣虛的表現,即使有失血發熱也是虛火,絕非實熱。

補藥(人參五昧子山藥百部阿膠黃萇麥門冬紫苑茯苓)

瀉藥(防風桑白皮寧藶澤瀉紫蘇子枳殼)

溫藥(木香款冬花生薑乾薑白豆蔻)

白話文:

補藥(人參、五味子、山藥、百部、阿膠、黃萇、麥門冬、紫苑、茯苓)

瀉藥(防風、桑白皮、寧藶、澤瀉、紫蘇子、枳殼)

溫藥(木香、款冬花、花生、薑、乾薑、白豆蔻)

涼藥(元參北沙參貝母天門冬山俑枯芩瓜簍仁桔梗馬兜鈴人尿)

引經藥(蔥白升麻白芷)

大腸手陽明之脈(上口即小腸之下口也下接肛腸為肛門穀道即後陰是也)

邪干氣則齒痛惡熱飲或頓腫邪乾血則目黃口乾或鼻衄或喉痹而能言或腹中雷鳴切痛感寒則瀉氣常沖胸或日間發瘧而渴或肩前痛食指不仁

氣有餘則當脈所經之處皆熱腫(手陽明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肩腳外前廉出肩前兩間骨之前廉上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皮膚堅腫而不痛

白話文:

涼藥有元參、貝母、山藥、枯芩、瓜蔞仁、桔梗、馬兜鈴,以及人尿。引經藥則有蔥、白升麻、白芷。

大腸經的手陽明脈,起始於大拇指和食指末端,經過合谷穴,沿著手臂外側向上,進入兩肋之間,再沿著肩膀外側前緣向上,經過肩前兩間骨之間,上至柱骨會合,最後進入缺盆。

如果邪氣侵犯陽明經,就會出現齒痛、怕熱、口渴、突然腫脹等症狀;如果邪氣侵犯血液,就會出現目黃、口乾、鼻出血、喉嚨閉塞但能說話、腹部雷鳴疼痛、怕冷、放屁、經常胸悶等症狀,甚至出現白天發燒、口渴、肩前疼痛、食指麻木等症狀。

如果體內氣盛,就會導致陽明經所經過的部位出現發熱腫脹,並且皮膚堅硬腫脹,但並不疼痛。

氣不足則寒慄不復或背肘臂外痛

補藥(牡蠣粉訶黎勒龍骨粟殼肉豆蔻五倍子蓮子)

瀉藥(大黃相殼桃仁石斛芒硝榕榔麻仁一

溫藥(乾薑吳茱萸肉桂)

涼藥(槐花條芩)

引經藥(葛根白芷升麻石膏)

白話文:

氣虛不足,容易感到寒冷發抖,並且背部、手肘、手臂外側會疼痛。

補藥可用牡蠣粉、訶黎勒、龍骨、粟殼、肉豆蔻、五倍子、蓮子。

瀉藥可用大黃、相殼、桃仁、石斛、芒硝、榕榔、麻仁。

溫藥可用乾薑、吳茱萸、肉桂。

涼藥可用槐花、條芩。

引經藥可用葛根、白芷、升麻、石膏。

胃足陽明之脈(下口即小腸上口也)

邪於氣則洒洒振寒或伸欠顏黑(土勝水也)或惡見入或惡見火(胃實則熱熱則惡火)或聞木臂則驚(土惡木邪故驚)或心欲動而喜閉戶塞牖獨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或腹脹腸嗚(火盛與水相激故激搏有聲也)或詈罵不避親疏(上熱鬱蒸於心胸故神明亂也)

邪乾血則間日發瘧而不渴或濕淫或陰痿或足廢(沖督帶三脈皆聚陽明而陽明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或汗出鼻衄或唇攢聚舌難言甚則不能言或面腫齒痛惡冷飲或口咼(口不正也)唇腫或面痛唇痛或頸腫喉痹不能言(與手陽明能言者別)或腹大水腫或膝腹腫痛或膺窗穴乳中穴氣衝穴股骭外廉足附土皆痛或食指不用或腹肉脹胃脘當臍痛或兩脅隔塞不通飲食不下如胃中不和則不能正偃腹嗚身重難行若胃熱則宗氣喘急(胃之大絡由虛里出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白話文:

胃足陽明之脈(下口即小腸上口也)

邪氣犯胃,則會出現以下症狀:

  • 氣虛:身體發冷、發抖、打呵欠、面色發黑(土克水,水氣虛弱)。
  • 胃熱:怕光、怕火(胃實則熱,熱則怕火)、聞到木頭味道就驚恐(土克木,木氣侵犯胃)。
  • 陽盛:心煩意動、喜歡關門閉窗獨處,甚至想登高唱歌,脫衣服狂奔(陽盛則四肢有力,有力則能登高)。
  • 水火相激:腹部脹滿、腸鳴(火氣盛,與水氣相衝,產生聲音)。
  • 心火上炎:胡言亂語,不分親疏(熱氣上衝,熏蒸心胸,導致神志不清)。

邪氣傷血,則會出現以下症狀:

  • 血虛:隔天發燒,但不口渴,或者身體濕潤、陰痿、足部無力(沖脈、督脈、帶脈皆與足陽明脈相通,足陽明脈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利關節)。
  • 血熱:出汗、鼻出血、嘴唇緊縮、說話困難,甚至不能說話、面部腫脹、牙齒疼痛、怕喝冷水、口歪(口不正)、嘴唇腫脹、面部疼痛、嘴唇疼痛、頸部腫脹、喉嚨堵塞不能說話(與手陽明脈主司語言功能不同)。
  • 水腫:腹部脹大、水腫、膝蓋和腹部腫痛、胸部兩側、乳房、氣衝穴、大腿外側、足部外側等處疼痛。
  • 氣血不足:食指無力、腹部肉脹、胃脘疼痛(胃脘在肚臍的位置)、兩肋間堵塞不通、飲食不下、胃氣不和、不能平躺、腹部鳴叫、身體沉重、行走困難、呼吸急促(胃的大絡經脈從虛里穴出來,在左乳下方,其氣血運行影響著衣服的重量,氣血不足,就會出現這些症狀)。

注: 以上症状仅供参考,并非所有胃病都会出现这些症状。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氣有餘則身以前皆熱善飢消穀小便色黃(此陽明實熱也)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如胃中寒則脹滿(此陽明虛寒也)補藥(白朮蓮子芡實陳皮扁豆黃耆山藥半夏百合蒼朮)瀉藥(大黃枳實朴硝)

溫藥(藿香丁香木香吳茱萸草豆蔻厚朴良薑乾薑生薑肉豆蔻白豆香附益智仁胡椒)

白話文:

如果體內陽氣旺盛,則身體上半部會感到燥熱,容易感到飢餓,食慾良好,小便顏色偏黃,這就是陽明實熱的表現。反之,如果體內陽氣不足,則身體上半部會感到寒冷,如同胃中寒氣導致腹部脹滿,這就是陽明虛寒的表現。針對陽明實熱,可以用白朮、蓮子、芡實、陳皮、扁豆黃、山藥、半夏、百合、蒼朮等藥材來補益;而針對陽明虛寒,則可以用大黃、枳實、朴硝等藥材來瀉火。此外,可以用藿香、丁香、木香、吳茱萸、草豆蔻、厚朴、良薑、乾薑、生薑、肉豆蔻、白豆蔻、香附、益智仁、胡椒等溫性藥材來溫暖身體。

涼藥(元明粉黃連石膏葛根連翹滑石天花粉黃芩石斛升麻山梔竹茹知母)

引經藥(升麻白芷葛根石膏)

脾足太陰之脈

邪在氣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脾氣暖則食易消寒則不能化物故嘔嘔者有聲有物他)或胃院痛腹脹善餲(陰盛則氣滯故食敗氣逆人也餲於戒切音□)得屁則快然如衰(氣下泄則腹鬆動但覺倦怠耳)身體沈重

邪在血則病舌痛或煩心心下急痛或寒瘧症癲或大便溏泄或水閉黃癉不能臥(水氣逆滿則傷氣也)或善飢善味或陰痿足不收行善戾(曲也)強立股膝腫大指不用寒甚則厥腹響便溲難心痛引背不得息氣有餘則腹脹小便不利身盡痛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對於脾足太陰脈證的診斷和治療。主要用藥包括涼藥和引經藥,涼藥包括黃連、石膏、葛根、連翹、滑石、天花粉、黃芩、石斛、升麻、山梔、竹茹、知母等,引經藥包括升麻、白芷、葛根、石膏。脾足太陰脈證的症狀主要表現為舌苔厚膩、食慾不振、嘔吐、腹脹、排氣後暫時緩解、身體沉重等,這是氣虛表現。而舌痛、心煩、心下急痛、寒熱、癲癇、大便溏瀉、水腫、黃疸、食欲亢進、性功能減退、足部無力、關節僵硬、下肢腫脹、手指麻木、寒厥、腹鳴、排便困難、心痛、背痛、呼吸困難、腹脹、小便不利、全身疼痛等,則代表邪氣已經入血,需加重治療。

氣不足則四肢不用五藏安安百節皆縱腹大腸嗚餐泄面黃不嗜食食則不化怠惰嗜臥九竅不通身體不能動搖當臍上下左右動氣

氣絕則脈不營肌肉舌萎人中滿唇反

脾屬土病則色黃好歌喜甘流涎多思多疑所主者肌肉所藏者意智所惡者濕上應於唇口外應於四肢,(黃而肥盛胃中有痰濕也黃而枯癯胃中有火也黃而色淡胃氣虛也黃而色黯津液久耗也黃為中央土色其虛實寒熱之機當以飲食便溺消息之也)

補藥(人參白朮蒼朮甘草芡實黃耆山藥陳皮蓮子扁豆)

瀉藥(枳實青皮石膏)

白話文:

如果體內氣不足,就會四肢無力,五臟六腑都虛弱,關節鬆散,腹部脹滿,大腸鳴叫,排便稀薄,面色發黃,沒有食慾,即使吃了也消化不了,整天昏昏欲睡,九竅不通,全身無力,感覺到腹部上下左右都在晃動,這是氣虛的表現。

如果氣完全消失,脈搏就不再流動,肌肉萎縮,舌頭變得軟弱無力,人中部位凹陷,嘴唇翻轉。

脾臟屬土,如果脾臟出現問題,就會面色發黃,喜歡唱歌,愛吃甜食,口水多,思慮過多,疑神疑鬼。脾臟主導肌肉,儲藏意智,害怕濕氣,與嘴唇和嘴巴相連,外應於四肢。

面色發黃,肥胖,胃中有痰濕;面色發黃,瘦弱,胃中有火;面色發黃,色澤淡白,胃氣虛弱;面色發黃,色澤暗淡,津液耗損。黃色是中央土的顏色,脾臟虛實寒熱的變化,需要根據飲食和排泄的情況來判斷。

補脾藥包括:人參、白朮、蒼朮、甘草、芡實、黃耆、山藥、陳皮、蓮子、扁豆。

瀉脾藥包括:枳實、青皮、石膏。

溫藥(丁香藿香胡椒吳茱萸附子官桂良薑)

涼藥(石膏元明粉)

引經藥(升麻白芍)

心手少陰之脈(附脊第五稚)

邪在氣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心火炎則液耗故渴而欲飲也)或善笑善忘或眩僕煩心或善驚不寐

邪在血則病目黃或膺背肩脅滿痛或肩胛臂內後廉痛成厥或掌中熱而腕(之劣切義闕出難經)或浸淫瘡瘍或舌乾焦口苦或消渴舌破或心胸間汗

氣有餘則笑不休

氣不足則悲或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氣絕則脈不通血不流髦色不澤而黑如漆

心屬火病則色赤好言喜苦出汗多笑所主者血脈所藏者神所惡者熱上應於舌並神色外應於掌

白話文:

溫性藥物包括丁香、藿香、胡椒、吳茱萸、附子、官桂和良薑;涼性藥物包括石膏和元明粉;引經藥物包括升麻和白芍。心手少陰經脈位於脊柱第五椎骨附近。

當邪氣侵犯氣分時,患者會出現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欲飲、善笑善忘、頭暈目眩、心煩意亂、容易驚恐失眠等症狀。這是因為心火炎盛導致體液消耗,所以口渴欲飲。

當邪氣侵犯血分時,患者會出現眼睛發黃、胸背肩脅疼痛、肩胛臂內側疼痛、手心發熱、皮膚病、舌乾口苦、消渴舌破、心胸間出汗等症狀。

氣虛則容易笑,氣不足則容易感到悲傷,或者胸腹疼痛,並且疼痛會延至脅下及腰部。氣絕則脈搏不通,血液不流通,頭髮失去光澤,顏色發黑如漆。

心屬火,若心火過盛,患者面色紅潤,喜歡說話,喜歡吃苦的食物,容易出汗,愛笑。心主血脈,藏神,不喜熱,與舌頭和臉色相應,與手掌外側相應。

(赤而䐃(巨阻切音窘脂聚之貌也)堅營血之充也深赤色堅素稟多火也微赤而鮮氣虛有火也赤而索澤血虛火旺也赤為火炎之色只慮津枯血竭亦無虛寒之患大抵火形之人從未有肥盛多濕者即有痰嗽亦燥氣耳)

補藥(棗仁遠志麥門冬山藥常歸天竺黃)

瀉藥(貝母元胡索木香黃連)

溫藥(丁香赤氣)

涼藥(竹葉牛黃硃砂連翹犀角)

引經藥(獨活細辛)

白話文:

舌頭顏色紅潤且堅實,代表氣血充足,深紅色則表示體質偏燥熱。舌頭微紅但光澤度不足,表示氣虛有熱。舌頭紅而乾燥,則代表血虛火旺。舌頭為火炎之色,要擔心津液枯竭,但不會有虛寒的毛病。總之,火形體質的人從未有肥胖濕盛的現象,即使有痰咳也是燥氣引起的。

補藥包括棗仁、遠志、麥門冬、山藥、常歸、天竺黃。

瀉藥包括貝母、元胡索、木香、黃連。

溫藥包括丁香、赤氣。

涼藥包括竹葉、牛黃、硃砂、連翹、犀角。

引經藥包括獨活、細辛。

小腸手太陽之脈(下口即大腸上口也)

邪干氣則嗌痛頷腫頸測痛不可以顧肩似拔肩胛似折

邪於血則耳聾目黃或頰腫鼻衄(滴而不流)或頸頷肩胛肘臂外後廉皆痛

氣不足則小腹控陰丸引腰脊上衝心而痛

稱藥(牡蠣粉釵石斛)

瀉藥(荔枝核紫蘇細木通蔥白)

溫藥(小茴香鳥藥大茴香)

涼藥(天花粉黃芩)

引經藥(藁本羌活黃柏)

白話文:

小腸經是手太陽經脈,其下口連接大腸經的上口。如果邪氣侵犯陽氣,就會導致咽喉疼痛、頷腫、頸部側痛,患者無法回頭,感覺肩胛骨被拉扯、像是折斷了一樣。如果邪氣侵犯血液,就會導致耳聾、眼睛發黃,或臉頰腫脹、鼻出血(滴滴答答,流不出來),或者頸部、頷部、肩胛骨、肘部、手臂外側後邊都疼痛。如果陽氣不足,就會導致小腹疼痛、陰丸牽引腰脊,疼痛上衝心臟。

治療時可用牡蠣、釵石斛等藥物,也可以用荔枝核、紫蘇、細木通、蔥白等藥物瀉火,或用小茴香、鳥藥、大茴香等藥物溫陽,或者用天花粉、黃芩等藥物清熱,並輔以藁本、羌活、黃柏等藥物引導藥力到達病灶。

膀胱足太陽之脈(上系小腸下聯前陰)

邪於氣則頭痛目似脫項後痛不可俯仰或脊痛腰似折或股不可以曲膕加結踹如裂(膕古伯切曲腳中也踹而兗切足跟也)

邪乾血虛則痔盛則瘧或狂或癲(狂者發作剛暴詈罵不避親疏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癲者或笑或位如醉如夢言語無序穢潔不知)或頭囟項痛或目黃淚出或鼻塞流血或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欲小便而不得胞痹小腹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膀胱不利為癃不杓為遣尿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補藥(石菖蒲龍骨續斷益智仁橘核)

白話文:

膀胱經脈屬於太陽經,與小腸相連,並且與男性生殖器相聯繫。

如果邪氣侵犯氣血,則可能出現頭痛、眼睛感到脫離、頸後痛,無法低頭或仰頭,脊椎疼痛,腰部像是被折斷,腿部無法彎曲,膝蓋感到痛楚,如同要裂開。

如果邪氣讓血虛,則可能出現痔瘡、瘧病,或出現狂躁或癲狂的情況。狂躁者會驟然發作、怒罵、不顧親疏,甚至會攀高歌唱、脫去衣物,越過圍牆和屋頂;癲狂者則可能笑或發呆,像醉酒或做夢,言語混亂,甚至不知潔污。還可能出現頭頂和頸項疼痛、眼睛發黃和流淚、鼻子堵塞流血或下腹偏腫且疼痛,按壓時感到小便困難,會有小腹內部如同被熱湯澆灑般的痛感,小便不通會導致尿瀦留,背部、腰部、臀部、膝蓋及腿部皆會感到疼痛,小指無法運用。

所需的補藥包括:石菖蒲、龍骨、續斷、益智仁、橘核。

瀉藥(管硝白澤瀉滑石車前子)

溫藥(茴香鳥藥)

涼藥(生地黃黃柏廿草稍)

引經藥(藁本羌活黃柏)

腎足少陰之脈(附脊第十四椎俞門穴之左右典前臍神闕穴平直相對左者直上入肺而循喉挾舌右者直行臍腹而上絡於心包)

邪在氣則病飢不欲食(陰火上乘雖飢不欲食也)面如黑漆(腎水枯也)或效唾則有血(真險虧損而延及其母也)或喝喝(於介切嘶聲也)而喘(腎水不能上通於肺故也)或口乾咯血坐立不安(陰虛陽擾不能靜也)或目𥉂𥉂(呼光切不明也)如無所見(腎虛則瞳神昏眩瞳神者骨之精也)或心如懸若飢狀)心臂不交則精神離散故心如懸陰虛則內餒故常若飢狀也)

白話文:

瀉藥包括硝石、白澤瀉、滑石、車前子。

溫藥包括茴香和鳥藥。

涼藥包括生地黃、黃柏、廿草稍。

引經藥包括藁本、羌活、黃柏。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脊柱第十四椎的俞門穴左右兩側,沿著臍神闕穴平直向前,左邊的經脈直上進入肺部,沿著喉嚨兩側,經過舌頭;右邊的經脈直行至臍腹,向上連接心包。

邪氣在氣分,就會出現病症,例如飢餓卻不想吃東西(陰火上炎,雖然飢餓,但不想吃東西),臉色像黑漆一樣(腎水枯竭),或者吐口水時帶血(真陰虧損,波及到腎陰),或者呼吸急促,發出嘶嘶聲(腎水不能上達肺部),或者口乾、咳血、坐立不安(陰虛陽擾,無法安靜),或者眼睛昏花,好像看不見東西(腎虛則瞳神昏眩,瞳神是骨頭的精華),或者心神不寧,像是飢餓一樣(心與手臂不通,則精神渙散,因此心神不寧;陰虛則內心空虛,所以經常感到飢餓)。

邪在血則病耳嗚或道泄口熱舌乾咽腫上氣隘干而痛(厥氣走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自利口熱如膠)或煩心心痛引腰脊欲得嘔或黃癉額黑或腸僻(寒則利清穀熱則便膿血蓋腎開竅於二陰也)或脊痛或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泄利下重足下熱痛小腹急痛腰下冷痛或自言腹脹滿而實不滿或脛腫煩擾冤熱或骨痿不能起俠脅兩旁虛耎處清(即䏚中季脅下也)或指青黑意不樂四肢不收身重寢則汗出惡風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腎藏精傷則陽氣虛衰故善恐)

氣絕肌肉耎郤(退也)齒長面垢發無澤

腎屬水病則色黑好呻喜咸多唾多恐多驚所主者骨所藏者精與志所惡者寒上應於耳發外應於腰背

白話文:

邪氣入侵血液,就會出現耳鳴、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呼吸急促、胸悶疼痛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昏厥、神志不清、手腳冰涼、腹瀉、口渴、心煩意亂、腰背疼痛、嘔吐、黃疸、面部發黑、腸胃不適、脊柱疼痛、腿部酸軟無力、嗜睡、尿頻、小腹疼痛、腰部冰冷、腹部脹滿、小腿腫脹、發熱、骨骼痿縮、身體虛弱、手指發黑、心情低落、四肢無力、身體沉重、睡眠時出汗、怕風、容易恐懼、精神恍惚、氣息微弱、肌肉萎縮、牙齒鬆動、面容憔悴、頭髮枯黃無光澤。

腎臟屬水,若腎臟病變,患者面容會顯得黑黃,容易呻吟,喜歡吃鹹的食物,口水多,容易恐懼,容易驚慌失措。腎臟主骨骼,藏精氣和意志,畏懼寒冷,與耳朵和頭髮相應,與腰背部相連。

(黑而肥澤骨髓之充也黑而瘦削陰火內戕也蒼黑為下焦氣旺雖犯客寒亦必蘊為邪熱絕無虛寒之候也)

補藥(芡實龍骨龜版瑣陽牡蠣桑螵蛸地黃虎骨杜仲山藥牛膝枸杞子瘛瘲山茱萸)

瀉藥(澤瀉知母)

溫藥(附子鹿茸補骨脂肉桂沈香膃肭臍)

涼藥(黃柏牡丹皮知母地骨皮)

白話文:

皮膚黑而肥潤,代表骨髓充足;黑而瘦削,則表示陰火內傷。蒼黑膚色代表下焦氣盛,即使遇到外寒,也必定蘊藏著邪熱,絕無虛寒的可能性。

補藥包括芡實、龍骨、龜版、瑣陽、牡蠣、桑螵蛸、地黃、虎骨、杜仲、山藥、牛膝、枸杞子、瘛瘲、山茱萸。

瀉藥包括澤瀉、知母。

溫藥包括附子、鹿茸、補骨脂、肉桂、沈香、膃肭臍。

涼藥包括黃柏、牡丹皮、知母、地骨皮。

引經藥(獨活肉桂)

心包絡手厥陰之脈(男子右尺半表半裡其表即三焦里即命門也女子以左尺為心包絡與男子脈不同惟此耳)

邪干氣則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從濫切動也

)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邪乾血則煩心或心痛引腋脅而欲得效掌中熱(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通為心包絡之系一則下絡小腸為周身血脈之總司凡諸邪之在心者皆心包絡受之蓋心為君主莫敢犯之也心包絡諸脈雖屬於心而行太陰肺部而脈之運動皆由包絡之火也)

主治俱見手少陰

三焦手少陽之(一上焦如霧在心下下鬲居胃上口主納而不出也鬲盲也在心脾之間也塞也管上下使氣典谷不相亂也中焦如漏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熱水穀者也胃之受水穀者曰脘臍上五寸為上脘臍上四寸即胃之幕為中脘臍上二寸當胃下口為下脘也下焦如瀆在膀胱上口主出而不納以傳道也三焦有象無質即上中下三部藏府空處是也乃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白話文:

引經藥獨活肉桂,針對心包絡手厥陰經脈。男性右邊寸口脈,表半裡,表為三焦,裡為命門;女性則以左邊寸口脈為心包絡,與男性脈象不同。邪氣干犯,會出現手心發熱、臂肘攣急、腋窩腫脹,嚴重者胸脅脹滿,心中慌慌不安,躁動不安,面紅目黃,喜笑不止。邪氣干犯血分,則會煩躁不安、心痛、牽連腋窩與脅肋,手掌發熱。心包絡有兩個部位,一則向上連接肺,為心包絡的連繫;一則向下連接小腸,為全身血脈的總司。凡是邪氣入侵心臟,皆由心包絡承受,因為心臟為君主,邪氣不敢侵犯。心包絡諸脈雖然屬於心臟,但運行於太陰肺經,脈絡的運動皆由包絡之火所主導。主治皆見於手少陰經。三焦手少陽經,上焦如霧,位於心下膈膜之上,口納氣而不吐出,膈膜又稱之為鬲,位於心脾之間,阻塞不通,負責上下輸送氣機,使谷道與氣機不相混亂。中焦如漏,位於胃脘,不上不下,負責腐熟水穀。胃部接受水穀的部分稱之為脘,臍上五寸為上脘,臍上四寸為胃之幕,為中脘,臍上二寸為胃下口,為下脘。下焦如瀆,位於膀胱上口,負責排出而不納入,傳導氣機。三焦有形狀卻無實質,即上中下三部分,臟腑空處,為水穀流通的道路,氣機的始終之處。

邪干氣則耳聾渾渾焞焞而痛或嗌腫喉痹(三焦之氣通於喉喉不和則痹腫矣)往來寒熱

邪乾血則汗出或目銳眥皆痛或頰痛耳嗚頸頷肩胛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無名指也)不用或腹氣滿小腹堅不得小便溢則水留即為脹

補藥(黃耆益智仁甘草)

瀉藥(澤瀉)

溫藥(附子)

涼藥(煆石膏地骨皮)

引經藥(柴胡川芎青皮)

膽足少陽之脈(在肝之短葉間)

邪干氣則口苦(膽病則液泄故口苦)或嘔宿汁善太息(膽鬱則氣不舒故善太息或驚惕心下憺憺恐人將捕之(寒涎漬沃致然或嗌中介介然數唾或心脅痛不能轉側(足少陽之別貫心循脅病則不能轉側)或耳無所聞甚則面色枯槁體無膏澤或足外反熱是為陽厥邪乾血則頭角領痛目銳眥痛或缺盆中腫痛腋下腫或馬刀挾瘻(肉色不變為肉瘦筋脈現露為筋瘻筋脈交絡為血癭憂惱消長為氣癭堅硬不移為心癭也)或汗出振寒瘧(膽居表裡之半陰勝則振寒陽勝則汗出故瘧)或胸脅膝脛踝前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白話文:

邪氣入侵人體,就會導致耳聾、頭昏沉沉疼痛,或者咽喉腫痛、喉嚨發不出聲音。這是因為三焦之氣通往喉嚨,喉嚨不協調就會引起腫痛。患者還會出現反覆寒熱的症狀。

邪氣入侵血液,則會出現汗出、眼睛痛、臉頰痛、耳鳴、頸部、肩膀、手臂外側疼痛,小指和無名指無法使用,或腹部脹滿、小腹硬、小便不暢、尿液潴留,這就是腹脹。

補藥包括黃芪、益智仁、甘草。

瀉藥是澤瀉。

溫藥是附子。

涼藥是煅石膏、地骨皮。

引經藥是柴胡、川芎、青皮。

膽經足少陽脈位於肝臟的短葉之間。

邪氣入侵人體,就會導致口苦,因為膽病會導致體液外泄,所以口苦。患者還會出現嘔吐宿食、頻繁嘆氣,這是因為膽氣鬱結,導致氣機不暢,所以頻繁嘆氣或驚恐不安,擔心有人要抓他。患者還可能出現口腔中像有寒痰堵住的感覺,不停地吐口水,或者心臟和脅肋疼痛,無法翻身,這是因為足少陽經絡別支貫穿心臟,循行脅肋,疾病就會導致無法翻身。患者也可能耳聾,嚴重時面色枯槁,身體沒有油脂光澤,或者腳外側發熱,這就是陽厥。

邪氣入侵血液,則會導致頭部、角、領部疼痛,眼睛痛,或鎖骨下腫痛,腋窩腫,或者馬刀狀肉瘤,肉瘤沒有顏色變化,是肉瘤,肌肉瘦弱,筋脈顯露,是筋瘤,筋脈交錯,是血瘤,憂愁煩惱導致腫瘤增長,是氣瘤,腫瘤堅硬不移,是心瘤。患者還會出現汗出、發冷、瘧疾,這是因為膽經位於表裡交界,陰勝則發冷,陽勝則出汗,所以會出現瘧疾。患者還可能出現胸部、脅肋、膝蓋、脛骨、腳踝前側等關節疼痛,小指和無名指無法使用。

氣絕則耳聾百節盡縱目系絕

補藥(龍膽草木通)

瀉藥(青皮柴胡)

溫藥(半夏生薑陳皮川芎)

涼藥(黃連竹茹)

引經藥(川穹柴胡青皮)

肝足厥陰之脈(附脊第九椎左三葉右四葉)

邪在氣則病閉目不欲見人腰痛(痛上覺熱不可以俯仰丈夫㿗疝(陰器連少腹急痛也)婦人少腹腫甚則咽乾面塵脫色淅淅時寒熱兩脅下痛引少腹上下無常處或淋溲便難或脅痛支滿手足青而青唇黑邪在血則病胸滿嘔逆作酸或餐泄或狐疝(臥則入腹立則出腹或遺尿或癃閉或頰腫喉痹吐濃血或吐血下血暴湧不止或瘛瘲惡風或渾身痠麻疼痛四肢滿悶筋痿不能起立或陰縮兩筋急或轉筋足逆冷或脛酸陰癢

白話文:

氣息斷絕,耳朵就會失聰,全身關節都會鬆散,眼珠也失去光彩。

補藥:龍膽草、木通。

瀉藥:青皮、柴胡。

溫藥:半夏、生薑、陳皮、川芎。

涼藥:黃連、竹茹。

引經藥:川芎、柴胡、青皮。

肝足厥陰經脈:沿著脊椎往上,在第九節椎骨附近,左側有三個分支,右側有四個分支。

邪氣入侵氣機,就會出現以下症狀:閉目不願見人,腰部疼痛(疼痛時感到發熱,無法彎腰或仰頭),男性患有疝氣(陰部和下腹部疼痛),女性下腹部腫脹。嚴重者會有口乾舌燥、面色蒼白、時寒時熱、兩側肋骨下方疼痛並蔓延至下腹部,位置不定,或是小便困難、尿頻、腹部脹滿、手腳青紫、嘴唇發黑。邪氣入侵血液,就會出現以下症狀:胸悶、嘔吐、胃酸、飯後腹瀉、狐疝(躺下時疝氣消失,站立時出現,也可能伴隨遺尿或排尿困難)、面頰腫脹、喉嚨發炎、吐出濃血或吐血、大量出血不止、驚厥、怕風、全身痠麻疼痛、四肢沉重、肌肉萎縮、無法站立、陰部收縮、兩條筋繃緊、抽筋、腳冰冷、小腿酸痛、陰部瘙癢。

氣有餘則善怒忽忽或眩冒而巔頂痛

氣逆則頭痛耳聾目赤腫痛

氣不足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加入將捕之(肝虛則神魂不寧故善恐)

氣絕則筋急引舌與卵唇青

肝屬木病剛色蒼(青也)好呼喜酸多泣多怒所主者筋所藏者血與醜所惡者風上應於眼外應於瓜甲

(蒼者而理粗筋骨勞勩也蒼而枯槁營血之涸也)

補藥(木瓜薏苡仁阿膠酸棗仁)

瀉藥(青皮柴胡芍藥青黛)

溫藥(木香吳茱萸肉桂)

涼藥(甘菊花龍膽草車前子胡黃連)

白話文:

氣力旺盛的人容易發怒,頭昏眼花,頂部疼痛。

氣上逆則頭疼、耳聾、眼睛發紅腫痛。

氣虛的人視力模糊看不清,聽力下降,容易感到恐懼,像是要被捕一樣(肝虛則精神不穩定,所以容易感到恐懼)。

氣絕了就會肌肉僵硬,舌頭伸出,嘴唇發青。

肝臟屬木,性剛強,顏色偏青,喜歡發出呼呼的聲音,愛吃酸,愛哭,愛發怒。肝臟主管筋,藏血和膽汁,害怕風,外在表現於眼睛,與瓜、甲相關聯。

(青色而紋理粗糙,則代表筋骨勞損;青色而枯槁,則代表氣血虧虛。)

補氣藥(木瓜、薏苡仁、阿膠、酸棗仁)

瀉氣藥(青皮、柴胡、芍藥、青黛)

溫補藥(木香、吳茱萸、肉桂)

清涼藥(甘菊花、龍膽草、車前子、胡黃連)

引經藥(川芎柴胡青皮)

奇經八脈

督脈起於下極之俞(音輸)並於脊裡上至風府(頂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麻)八屬於腦陽脈之海也(下極前後兩陰之間也)

病則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氣上衝心二便不遍他)其女子不孕癃痔遺尿嗌乾猝口噤背反張瘛瘲腰背強痛不得俯仰脊強反折及痛頭重不舉大人癲疾小兒風癇其脈直上直下而中央浮或黃柏俱強直而浮者督脈也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開元至咽喉上頤循麵人目絡舌陰脈之海也(中極臍下四寸也)

病則少腹繞臍引陰中切痛(入房太過沖督任受傷多此也)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月事不以時下腹皮急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不得俯仰拘急(志欲不遂陰火上乘故也)其脈橫寸口邊丸丸緊細而長或弦出寸口上魚際而丸滑者任脈也

白話文:

藥方包括:川芎、柴胡、青皮。

奇經八脈是指位於身體特定部位的特殊脈絡,其中督脈從尾骶骨的穴位開始,沿脊椎上升至風府穴,與大腦和腦海有關。如果督脈有問題,可能會導致下腹部疼痛、上衝到心臟、無法正常排尿或排便等症狀,女性可能還會不孕、尿失禁、肛門疾病等問題。男性可能會有腰部和背部疼痛、不能彎腰、脊椎彎曲和疼痛、頭部沈重、精神錯亂等症狀。督脈的脈象可能是強硬且浮動的。

任脈從肚臍下四寸的穴位開始,沿著陰部和腹部上升,到喉嚨和頜骨,再繞到臉部、眼睛、舌頭等地方,是陰脈之海。如果任脈有問題,可能會導致下腹部疼痛、向內腫脹、陰部刺痛、性生活過度導致的衝擊、男性可能出現七疝,女性則可能有帶下、腹痛、月經不規律、腹部緊繃、腹內有氣體、心口疼痛、不能彎腰等症狀。任脈的脈象可能是圓潤、緊繃、細長、或在寸口邊緣有弦狀脈搏。

衝脈起於少腹之內胞中為血之海又為諸脈經絡之海也

病則逆氣裡急氣上衝咽喉不得息喘息有音不得臥腹中刺痛拘急寒氣客於衝脈則脈不通故喘動應手有寒痛痛則上引胸中也其脈直上直下而中央牢者衝脈也凡人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沈之俱有陰陰陽皆盛此沖督之脈也(沖主沈牢督主浮革)沖督為十二經之道路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恍惚癡狂

陽維起於諸陽之會(諸陽皆會於頭)主持衛氣也

病則寒熱(陽維為病在表故苦寒熱而足太陽少陽始終聯附故二經為病皆寒熱)腰痛痛上怫然腫又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肌肉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羊癇倒僕(多發於日)手足相引甚者不能言若陽維不能維於陽則溶溶(緩縱貌也)不能自收持其脈從尺外斜上至寸而浮者陽維也

白話文:

衝脈起源於小腹內部的胞中,是血液的匯集處,也是所有經脈的匯集處。

衝脈有病時,氣逆向上,小腹急迫,氣上衝至咽喉,喘不過氣,呼吸有聲音,無法平躺,腹部刺痛、拘緊,寒氣入侵衝脈,導致脈絡不通,因此喘息,觸碰就會有寒痛,疼痛向上蔓延至胸部。衝脈的脈象是直上直下,中間牢固。一般人的兩手脈象,都有浮沉之分,也有陰陽之別,陰陽俱盛,這是衝脈和督脈的表現(衝脈主沉牢,督脈主浮革)。衝脈和督脈是十二經的通道,衝脈和督脈發揮作用時,十二經就不再向寸口脈診斷處匯集,這時患者會出現神志恍惚、痴呆狂躁。

陽維脈起源於所有陽經的交匯處(所有陽經都匯集於頭部),負責主導衛氣。

陽維脈有病時,會出現寒熱交替(陽維脈病變在表,因此會出現寒熱,而足太陽、少陽經脈始終相連,因此這兩條經脈的病變都會出現寒熱)、腰痛,疼痛向上蔓延,感覺腫脹,而且腰痛時無法咳嗽,會出現筋縮、肌肉麻痺、瘙癢、皮膚疼痛、下肢麻木、出汗並且發冷、羊癇症、昏倒(多發生於白天),手足互相牽引,嚴重者不能說話。如果陽維脈不能維護陽氣,就會變得鬆散無力,無法自主控制,脈象從尺關部位斜向上至寸關部位,並且浮於表面,這就是陽維脈。

陰維起於諸陰之交(諸陰皆交於胸)主持營血也

病則心痛(陰維為病在裡故苦心痛陰維雖交三陰實與任脈同歸故心痛腹痛多屬小陰而兼陰維任脈他)脅滿腰痛甚則悲以恐癲疾失音(多發於夜)肌肉痹癢汗出惡風身洒洒然若陰維不能維於陰則悵然矢志其脈從尺內斜上至寸而沈實陰維也

陽蹻(苦交切)起於跟內

病則緩縱不收陰緩而陽急(陽蹻脈急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腰背痛羊癇倒僕(多發於日)惡風偏枯𤸷(五還切手足麻木也)痹體強目開不得合其脈寸口左右彈浮而細綿綿者陽蹻也

陰蹻起於然谷之後(然谷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之陷中)

白話文:

陰維經從諸陰經交匯處(所有陰經都交匯於胸部)開始,主要負責調節營血。

陰維經病變時,會出現心痛(因為陰維經病變是在內部,所以表現為心痛,陰維經雖然與三陰經交匯,但實際上與任脈相通,因此心痛、腹痛往往屬於少陰經病變,同時也兼及陰維經和任脈),脅肋脹滿、腰痛,嚴重時會感到悲傷、恐懼,出現癲癇、失音(多在夜間發作),肌肉麻木、瘙癢、出汗、怕風,全身無力,好像陰維經不能維持陰氣,而感到空虛無力。陰維經的脈象在尺脈內側斜向上至寸關脈,脈沉而實。

陽蹻經從足跟內側開始。

陽蹻經病變時,會出現肢體鬆弛無力、收縮無力(陽蹻經脈象急促,應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腰背疼痛、羊癇、倒地不起(多在白天發作),怕風、半身不遂、手足麻木(手足麻木又稱“𤸷”),身體僵硬,眼睛睜開卻不能閉合。陽蹻經的脈象在寸口左右浮而細,摸起來像細密的絲線。

陰蹻經從然谷穴後方開始(然谷穴位於足內踝前下方,大骨下凹陷處)。

病則拘急不弛陽緩而陰急(陰蹻脈急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少腹痛裡急腰痛相引陰中男子陰疝女子漏下不止癲疾寒熱(多發於夜)皮膚濕痹瘋痙瘛瘲目閉不能開其脈尺內左右彈沈而細綿綿者陰蹻也

帶脈起一起脅(即䏚中也在京門穴之下)圍身一周如束帶然(沖督任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於帶脈)

病則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腰腹縱如囊水狀婦人腰痛少腹痛裡急愈瘲牽季脅工空耎處月事不調赤白帶下其脈中部(即兩關坐左右

彈而橫滑者帶脈也

跌陽少陰脈說

跌陽一名衝陽(在腳背上去陷量二寸脈動處乃足陽明胃經之動脈也)少陰一名太谿(在足之內踝後跟骨上脈動處乃足少陰腎經之動脈也)此乃古診法不行久矣設有危急之病寸口脈不見者診此以決死生可也(若在平時總不如以關脈為胃氣以尺脈為根之為愈也)上焦營衛之所司不能偏於輕重故言寸口兩關主乎中焦脾胃之所司宜重在右故言跌陽兩尺主乎下焦宜重在在故言少

白話文:

如果病症出現拘急不舒,陽氣緩慢而陰氣急迫,(陰蹻脈急在內踝以上,緩在 外踝以上),會有少腹疼痛,裡急後重,腰痛牽引,陰部不適,男子陰囊疝氣, 女子漏下不止,癲癇,寒熱(多發於夜間),皮膚濕痹,瘋狂痙攣,瘛瘲,眼睛閉合無法張開。這種情況下,脈象在尺部內側,左右兩邊彈動沉細,綿綿不絕,就是陰蹻脈。

帶脈從脅肋處(即䏚中,也在京門穴之下)開始,環繞身體一周,如同束帶一般。 (衝、督、任三脈同源而異行,一源三歧,都與帶脈相連。)

如果病症出現腹脹,腰部鬆軟,感覺像坐在水中,腰腹縱向如同囊袋裝滿水一般, 婦女腰痛,少腹疼痛,裡急後重,愈加劇烈,牽連到脅肋,身體空虛乏力,月經不 調,赤白帶下,這種情況下,脈象在中部(即兩關坐骨左右),彈動橫滑,就是 帶脈。

跌陽與少陰脈的解說:

跌陽又名衝陽,位於腳背上去陷量二寸脈動處,是足陽明胃經的動脈。少陰又名太 谿,位於足部內踝後跟骨上脈動處,是足少陰腎經的動脈。這是古時候的診斷方法, 現在已經很少使用。如果有危急的病症,寸口脈摸不到,可以診斷跌陽與少陰脈 來判斷生死。(在平常,還是以關脈為胃氣,以尺脈為根氣更為準確。)上焦主司營衛, 不能偏於輕重,所以說寸口兩關主中焦,脾胃的診斷宜重在右,所以說跌陽,兩尺 主司下焦,宜重在左,所以說少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