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輯要》~ 序

回本書目錄

1.

醫學至廣其歸不外望聞問切而已雖然四字之用世俗類能言四字之功宿學不能盡經曰上工望而知中工問而知下工脈而知嗟乎脈亦豈易易哉不知有脈何論望聞古之名醫緩視晉候疾在膏肓醫和視晉候疾如蠱扁鵲視病盡見五臟癥結而診脈特姑存其名其兄治病視神於未診而除之此真望而知之者血苟非其人姑思其次切脈或庶幾乎夫切脈之難久矣靜氣平心調鼻息之呼吸定脈至之遲數而因察其為浮為沈為滑為澀緊緩虛實之辯小大長短之分芤伏洪耎微弱動牢之殊塗促結代散疾細清濁之異候或如弦如溜如革或如毛如石如鉤乃周知其受病之所由故藏府經絡喻於不言督帶任沖審於無象此可望而知聞而知問而知乎況兒科婦科之棘手恆數倍於常人者乎今之以醫鳴者大部長於問者也人言寒即以寒治之人言熱即以熱治之其於脈也殆不啻如扁鵲之姑以診為名也取書一帙顧病者上其手斂三指經略按之態甚舒心甚暇也仍與主人縱談或寒暄或瑣事異聞不數語復顧病者下其手診如前畢不律一揮一紙飛下則脈案藥品具他一揖而退降趨而出異哉其聰明才智真會伯於古人歟抑古人望而知之言專為今之名醫者設歟,先外祖小珊吳公博涉經史旁通醫學慮汎試者罔知取材簡陋者囿於膚受也著輯要四卷精采名論加以折衷且論形質神色看證諸則望而知之之法也其論聲氣諸則聞而知之之法也惟於切脈猶詳明而深究之以是知公之不與世為浮沈也脈候既審乃可對證發藥故繼之以方祖以是知公之不以病為嘗試他綜要領以暢其旨綴雜錄以博共趣則又公之約而明簡而該也雖醫學不盡於此就果家有是編以醫行世者固可備印證之資即不業醫者亦不致迷於祈向其有益於世豈淺鮮哉梓州方匯枝分轉會刊於海陵歲久漫漶重校付梓以廣其傳不揣□鄙謹敘其緣起云咸豐四年歲在關逢攝提格七月上瀚外孫陳照謹撰

白話文:

醫學雖然範圍廣泛,但歸根結底不過是望、聞、問、切四種方法而已。雖然這四個字看似簡單,世俗之人都能說得出口,但要真正理解它們的精髓,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古書上說:「上工望而知,中工問而知,下工脈而知。」可見脈象的診斷是最難的。

如果對脈象一無所知,又何談望聞呢?古代名醫扁鵲診治晉侯,只憑目視就知道晉侯病情嚴重,已到病入膏肓的地步;醫和也只憑觀察就知道晉侯病得像中了邪一樣;扁鵲則可以透過觀察病人的五臟六腑,診斷出病因所在,而診脈只是他為了配合名義才做的動作。他的兄長治病則更厲害,不需診斷就能憑直覺判斷病情,這就是真正的望而知之。

如果病人不是遇到真正的高手,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用切脈的方法診斷。但切脈也絕非易事,需要靜心凝神,調息平心,仔細觀察脈象的遲速、浮沉、滑澀、緊緩、虛實等變化,以及大小、長短、芤伏、洪耎、微弱、動牢等的差異,還要分辨脈象的促結、代散、疾細、清濁等不同特徵,甚至還要判斷脈象像弦、像溜、像革,還是像毛、像石、像鉤等等。只有這樣才能了解病人患病的原因,並推測其臟腑經絡的狀況。

這樣一來,就能做到望而知、聞而知、問而知。更何況兒科和婦科的病情比一般病人還要棘手,難度至少要高出幾倍。

現在有些人打著醫生的旗號,實際上卻只擅長問診。他們聽到病人說冷就用寒涼藥,聽到說熱就用溫熱藥,診脈時就像扁鵲一樣,只是為了做個樣子,敷衍了事。他們拿起醫書,叫病人把手伸過來,用三根手指按在病人手腕上,隨便摸幾下,就好像很用心,很輕鬆的樣子。然後就和病人聊天,聊些家常瑣事,或者說些奇聞軼事,聊完之後再敷衍地摸摸脈,寫下一張藥方就走了。真讓人懷疑他們是真懂醫術,還是古人望而知之的說法專門為他們設的?

我的外曾祖吳公博學多才,精通醫學,卻深感醫學典籍繁雜冗長,難以取捨。他為了讓更多人更容易學醫,就編纂了《醫學要略》四卷,把精華內容提煉出來,並以自己的見解加以補充,其中包括望診、聞診以及切診等方法。尤其在切脈方面,他更是深入研究,闡述得非常詳細,由此可以看出他並非浮躁之輩。

吳公博學精深,在精準診斷病情後,才能對症下藥,所以他編撰了《方祖》一書,把常用的藥方整理成冊,方便醫生使用。另外,他還編撰了《雜錄》一書,彙集了一些醫學知識,方便大家學習和研究。由此可見,吳公博學精深,卻又善於簡化,他的著作既精簡又全面。

雖然醫學並不局限於這些,但如果能擁有吳公的著作,就能有效地印證自己的醫術,即使不學醫的人,也能透過這些書籍了解醫學知識,避免迷信和盲目求醫。這些書對社會的貢獻不可謂不大。

我的外祖父陳照,為了讓更多人看到吳公的著作,重新校對並刊印出版,並寫下了這篇序言,以說明編纂出版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