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輯要》~ 卷四 (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8)

1. 卷四

吳草廬曰:脈行始於肺,終於肝,而復會於肺。肺為出氣之門戶,故名氣口,而為六脈之大會,以占身焉。

李瀕湖曰:兩手六部,皆肺之經脈,待取此以候五藏六府之氣,非五藏六府所居之處也。

張石頑曰:靈樞經脈,雖各有起止,各有支別,而實一氣相通,故特藉手太陰一經之動脈,以候五藏六府、十二經之有餘不足。其經雖屬於肺,實皆胃氣所主,蓋藏冊諸氣,靡不本之於胃也。觀五藏別論、經脈別論、營衛生會三假經文,可以默識其微矣。

李士材曰:夫人之虛,非氣即血。脾為肺母,肺為氣生之官,故肺氣受傷者,必求助於脾土也。腎為肝母,肝為藏血之地,故肝血受傷者,必藉資於腎水也。補腎補脾,法當並行。然甘寒補腎,恐妨胃氣;辛溫扶脾,恐耗腎水。須辨緩急而為之施治,或補腎而助以沉香、砂仁,或扶脾而雜以山藥、五味,機用不可不活也。

古於醫曰:「三折肱曰,九折臂。」甚哉,醫道之難也!海內方書,奚啻汗牛充棟,是非牴牾,靡所適從。而鹵莽子掠其淺膚,輒輕試方,往往不刃而殺人,誠可惻然。況小兒痘科,更有難之又難者!先外大父,小珊吳公,博學多材藝,聚精軒岐,嘗著《醫學輯要》一書,發前賢之奧室,指後學之迷津,體症切而施藥當,實為濟世之寶筏。梓州方匯枝分轉會為刊布,年久不知版之存毀。

叔兄默云氏藏有原本,巳擬重付剞劂,以廣流傳。咸豐甲寅,賊竄□江,香亦遂矢。余曩於燼餘,撿拾輯要四卷,雖間缺如,復得他本補錄之。又檢得《方分轉重刊天花精言》三卷,惜非全豹,惟大要已備。每以活嬰,應輒如響,亟並梓行。今於通州續獲《精言》完本,乃知為烙陽袁大宣先生所編,先外大父客分署時所校讎也。鳴呼!紅羊浩劫,往籍灰飛,此書輾轉全存,殆天之留以保赤子歟!爰取全本,重校補刊。

又有武進莊在田先生著《福幼遂生》兩編,伯兄怕駒氏會記述刊行,以及羅浮陳飛霞先生《幼幼集成》,皆保嬰良方,合付手民,裝成四冊,卷帙不繁,便於觀覽,或可作救生之一助云爾。

同治十三年甲戍,猜和月鑑湖陳□季平氏跋。

白話文:

吳草廬說:脈的運行始於肺,終於肝,然後又回到肺。肺是氣體出入的門戶,所以叫做氣口,也是全身六脈匯聚的地方,可以藉此來判斷身體的狀況。

李瀕湖說:兩手的六個脈位,都是肺經所經過的地方,我們透過這裡來觀察五臟六腑的氣息,並不是說五臟六腑就位於這些地方。

張石頑說:《靈樞》記載,經脈雖然各有起止,各有分支,但實際上氣是相通的,所以特別藉由手太陰肺經的動脈,來觀察五臟六腑、十二經的氣血是充足還是不足。這個經脈雖然屬於肺,但實際上是由胃氣所主導,因為五臟六腑的氣,沒有不是從胃而來的。參考《五臟別論》、《經脈別論》、《營衛生會》這三篇重要的經文,就可以理解這個道理。

李士材說:人體虛弱,不是氣虛就是血虛。脾是肺的母親,肺是產生氣的器官,所以肺氣受傷的人,必須要從脾土尋求幫助。腎是肝的母親,肝是儲藏血的地方,所以肝血受傷的人,必須要從腎水獲取滋養。補腎和補脾,應該同時進行。但是,用甘寒的藥物補腎,可能會妨礙胃氣;用辛溫的藥物扶脾,可能會耗損腎水。所以要區分輕重緩急,再採取治療措施,有時候補腎要搭配沉香、砂仁,或者扶脾要搭配山藥、五味子,要懂得靈活運用。

古人醫學有「三折肱而成良醫」的說法,又說「九折臂」,可見醫道的艱難!世上的醫書,多到汗牛充棟,但內容卻互相矛盾,讓人無所適從。那些不了解醫理的人,只學到一點皮毛,就輕易嘗試用藥,常常不經意間就害死了人,實在令人感到悲哀。更何況小兒痘症,更是難上加難!我的外曾祖父小珊吳公,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精通醫學,曾經著作《醫學輯要》一書,闡發前人的深奧道理,指引後學的方向,診斷疾病精確,用藥恰當,實在是救世的寶筏。梓州方匯枝曾經轉印這本書,但因為年代久遠,不知道版本是否還在。

我的叔兄默云氏收藏有原本,已經打算重新刊印,以便廣為流傳。咸豐甲寅年,賊寇竄入□江,導致書稿遺失。我之前在殘燼中,撿拾到《輯要》四卷,雖然內容有所缺失,但又找到其他版本補錄。又檢到《方分轉重刊天花精言》三卷,可惜不是全本,但主要的內容都已經具備。每次用這裡面的方法治療嬰兒,都應驗如神,所以急著把它們刊印出來。現在在通州又找到《精言》的完整版本,才知道這本書是洛陽袁大宣先生所編寫,我的外曾祖父在他分署任職時曾經校對過。唉!經過戰亂浩劫,以往的書籍都化為灰燼,這本書能夠輾轉保存下來,大概是上天要留下它來保佑孩子吧!所以取出全本,重新校對補刊。

此外,還有武進莊在田先生著作的《福幼遂生》兩編,我的伯兄怕駒氏曾經整理刊行,以及羅浮陳飛霞先生的《幼幼集成》,都是保養嬰兒的良方,一併交給印刷廠,裝訂成四冊,內容不多,方便閱讀,或許可以作為救助生命的一份力量。

同治十三年甲戍年,猜和月,鑑湖陳□季平題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