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輯要》~ 卷四 (5)
卷四 (5)
1. 卷四
陽證(為熱,為實,為表。熱刑達表,陽中之陽;熱邪入里,陰中之陽)。
陰證(為寒,為虛,為裡。寒邪入里,陰中之陰;寒邪客表,陽中之陰)。
真陽不足(脈大無力,四肢倦怠,唇淡口和,肌冷便溏,飲食不化)。
真陰不足(脈數無力,虛火時炎,口燥唇焦,內熱便結,氣逆衝上)。
病有熱證而喜熱飲者,同氣相求也;有寒證而喜冷飲卻不能飲者,假渴之象也。有熱證而大便溏瀉者,挾熱下利也;有寒證而大便反硬者,陰結也。有熱證而手足厥冷者,所謂「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是也。有寒證而反煩躁,欲坐臥泥水之中者,陰躁也。有汗而為實證者,熱邪傳里也;無汗而為虛證者,津液不足也。有惡寒而為裡證者,直中於寒也;有惡熱口渴而為表證者,溫熱之病自里達表也。此乃陰陽變化之理,尤不可不早辨之也。
---
### 治病汗、和、下、消、吐、清、溫、補諸法
汗者,散也(風寒初客於人,頭痛發熱,惡寒鼻塞,聲重體痛者,香蘇散主之;重則麻黃湯)。其有寒熱,與外感風寒似同而實異者,若誣汗之,則變端百出矣。又有他病重而略兼外感者,量於本證藥中稍加表藥可也。如臍間有動氣者,埋中湯去朮,加衰藥;熱邪入里而表未解者,麻黃石膏湯或苓連葛根湯。太陽證脈沈細者,少陰證反發熱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陽中風,柴胡湯加桂枝;陽虛者,補中湯加表藥;陰虛者,芎歸湯加表藥之類也。
和者,順也(病在半表半裡,耳聾脅痛,寒熱往來,小柴胡湯主之。蓋少陽證有三:禁汗、吐、下是也)。如病邪在表未入少陽,誤用柴胡,謂之「引賊入門」,變證多端;若邪已入里,僅用柴胡,則病不解,巧為藏拙,誤人匪淺也。凡病在少陽,正氣虛者加入參;口不渴,大便如常者,加半夏生薑;口大渴,大便漸結者,加花粉瓜簍;兼表邪者,加桂枝;兼里邪者,加芒硝。至於三陽合病,閉圓則汗面垢,譫語遺尿者,用白虎湯和解之。和之一法變化無窮,知斯意者,則溫熱之治,癘疫之方,時行痎瘧,皆從此推廣之,不難應手而輒效也。
下者,攻也(病邪傳入少陰經,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六七日,腹滿不大便者;下利脈滑數,不欲食;按之心下硬,有宿食者;下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乾燥者;目中不了了,睛不筆,無表證,大便難者;病在陽明府,譫語不能食,胃中有燥屎者;發熱汗多,煩躁口渴,能消水,不惡風寒,反惡熱者。此皆當急下之也)。凡應下之證:痞、滿、燥、實四者兼全,可用大承氣湯;痞滿而未燥實者,瀉心湯;痞滿兼燥而未實者,小承氣湯;燥實而未痞滿者,調胃承氣湯。
太陽傷風證誤下而傳太陰,以致腹痛者,桂枝湯倍芍藥;誤下而腹大實痛者,桂枝湯加大黃。邪從少陽來,寒熱未除者,大柴胡湯。結胸證,項背強,自胸至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丸;若不按不痛者,小陷胸湯。寒食結胸用三白散;水結胸,頭汗出者,小半夏加茯苓湯。水停脅下,痛不可忍者,十棗湯。結胸陰陽二證,服藥罔效者,活人俱用枳實理中丸。鬱熱蓄甚,神昏厥逆,脈反滯澀,有微細欲絕之象者,涼膈散合解毒湯並用。
太陽證未罷,口渴小便短澀,大便如常者,五苓散。太陽傳本,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少腹硬滿而痛,小便自利,下焦蓄血者,抵當丸。如但少腹急結,未至硬滿者,桃仁承氣湯,或用生地四物湯加酒軍。傷於冷令腹痛便閉拒按者,見喼丸;傷於熱食者,三黃枳朮丸。冷熱互傷,二丸酌其所傷之多寡用之。實熱老痰,滾痰丸;水腫實證,神佑丸;蟲積,翦紅丸;血積,花蕊丸或失笑丸;腸癰,牡丹皮散。
老人久病、產婦,每多大便閉結者,通幽湯,或用四物湯加潤藥。其有正虛邪盛,羸弱之人,難於措手者,古人有清法、潤法、導法、微和法、先補後攻法、先攻補後並行法,可以斟酌取效也。
消者,削也(病成於五藏,推之不移者,積也;病成於六府,推之而移者,聚也。忽聚忽散者,氣也;痛有定處而不移者,血也)。得食則痛,噯腐吞酸者,食積也;腹有塊,按之而耎者,痰也。先足腫後及腹者,水也;先腹滿後及四肢者,脹也。痛引兩脅,噫而吐涎者,停飲也;噫而胸痛,吐膿腥臭者,肺癰也。當胃而痛,嘔而吐膿者,胃脘癰也;當臍而痛,小便加淋,轉側作水聲者,腸癰也。
憎寒壯熱,飲食如常,偏著一處者,外癰也。病人嗜食甘甜或異物,飢時則痛,唇之上下有白斑點者,蟲也;腹中如有物動而痛不可忍者,蟲毒也。病人咳嗽痰紅,抑抑不樂,畏見人,喉瘁而咳劇者,勞瘵生蟲也。凡種種病變,務在詳稽博考,辨明證候按法而消之,慎弗視為泛常也。
白話文:
卷四
陽證:指的是身體有熱象、屬於實證、病位在表。熱邪在表面的時候,是陽氣中最旺盛的表現;熱邪進入身體內部,則是陽氣在陰氣中的一種表現。
陰證:指的是身體有寒象、屬於虛證、病位在裡。寒邪進入身體內部,是陰氣中最陰寒的表現;寒邪停留在體表,則是陰氣在陽氣中的一種表現。
真陽不足:症狀是脈象大而無力,四肢疲倦無力,嘴唇顏色淡,口中沒有味道,肌肉冰冷,大便稀溏,消化不良。
真陰不足:症狀是脈象快而無力,時常有虛火,口乾舌燥,嘴唇乾裂,身體內部有熱,大便乾結,氣逆上衝。
如果病人有熱象卻喜歡喝熱飲,這是因為同類性質的物質互相吸引;如果病人有寒象卻喜歡喝冷飲但喝不下,這是一種假性的口渴。如果病人有熱象卻拉肚子,這是因為熱邪導致的腹瀉;如果病人有寒象反而大便乾硬,這是陰氣凝結的現象。如果病人有熱象卻手腳冰冷,這就是所謂的「熱邪越深,四肢厥冷越厲害,熱邪輕微,四肢厥冷也輕微」。如果病人有寒象反而煩躁不安,想坐在冷水或泥水中,這是陰氣躁動的現象。有汗屬於實證,是因為熱邪傳入身體內部;沒有汗屬於虛證,是因為體內津液不足。怕冷屬於裡證,是因為寒邪直接侵入體內;怕熱口渴屬於表證,是因為溫熱病邪從體內傳到體表。這些都是陰陽變化的道理,一定要及早辨別清楚。
治病方法:發汗、調和、攻下、消導、催吐、清熱、溫補、補益
發汗:是將病邪發散出去的方法。如果風寒剛侵入人體,出現頭痛發熱、怕冷鼻塞、聲音沙啞、身體疼痛等症狀,可以用香蘇散來治療;如果症狀嚴重,則用麻黃湯。但如果有些疾病的症狀類似外感風寒,但實際上有所不同,如果隨意發汗,就會產生很多變化。如果原本有其他疾病,同時稍微兼有外感,可以在治療原本疾病的藥方中稍微加入一些發汗的藥物。例如:如果肚臍部位有動氣,可以用埋中湯去除白朮,加入衰藥;如果熱邪進入體內,而表證還沒解除,可以用麻黃石膏湯或苓連葛根湯。如果是太陽病,但脈象沉細,或是少陰病反而發熱,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如果是少陽中風,可以用柴胡湯加上桂枝;如果是陽虛,可以用補中湯加上發汗的藥物;如果是陰虛,可以用芎歸湯加上發汗的藥物,等等。
調和:是調理使其順暢的方法。如果疾病在半表半裡之間,出現耳聾、脅肋疼痛、忽冷忽熱等症狀,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因為少陽病有三個禁忌:不能用發汗、催吐、攻下的方法。如果病邪還在表層,沒有進入少陽,誤用柴胡,就像「引狼入室」,會導致病情變化多端。如果病邪已經進入體內,只用柴胡,則無法治癒疾病,反而會掩蓋病情,造成誤診。凡是少陽病,如果正氣虛弱,可以加入人參;如果口不渴、大便正常,可以加入半夏生薑;如果口渴嚴重、大便逐漸乾結,可以加入花粉瓜簍;如果兼有表證,可以加入桂枝;如果兼有裡證,可以加入芒硝。至於三陽病合在一起,出現閉塞、汗出面垢、胡言亂語、小便失禁等症狀,可以用白虎湯來調和。調和的方法變化很多,了解這個道理,就能夠將溫熱病的治療、傳染病的處方、時行瘧疾等等,都從這個角度來推廣,就可以順利有效地治療疾病。
攻下:是用攻伐的方法來清除體內病邪。如果病邪傳入少陰經,發病兩三天後出現口乾咽燥;或六七天後腹脹不大便;或腹瀉且脈象滑數、不想吃飯、按壓心下感到硬痛,或是有宿食;或是腹瀉清水、顏色純青、心下疼痛、口乾舌燥;或是眼睛看不清楚、沒有表證、大便困難;或病邪在陽明腑,胡言亂語、不能進食、胃中有燥屎;或發熱多汗、煩躁口渴、能飲水、不畏風寒反而怕熱。這些情況都應當立即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凡是需要攻下的症狀:痞、滿、燥、實四種情況都出現,可以用大承氣湯;如果只有痞滿而沒有燥實,可以用瀉心湯;如果痞滿兼有乾燥但還沒有實證,可以用小承氣湯;如果燥實但沒有痞滿,可以用調胃承氣湯。
如果是太陽傷風證,誤用了攻下的方法而導致病邪傳入太陰,出現腹痛,可以用桂枝湯加倍芍藥來治療;如果誤用攻下而導致腹部脹滿疼痛,可以用桂枝湯加大黃來治療。如果病邪從少陽來,寒熱症狀還沒解除,可以用大柴胡湯。如果是結胸證,出現頸背僵硬、從胸到腹硬滿疼痛、手不能觸碰,可以用大陷胸湯丸;如果沒有按壓時不痛,可以用小陷胸湯。寒邪導致的食積結胸可以用三白散;水結胸,出現頭汗的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水停留在脅下,疼痛難忍,可以用十棗湯。如果結胸的陰陽兩種證型,用藥沒有效果,可以服用枳實理中丸。如果體內鬱熱很重,出現神志昏迷、手腳冰冷、脈象遲緩細微幾乎摸不到,可以用涼膈散合解毒湯來治療。
如果太陽病還沒好,出現口渴、小便短少、大便正常,可以用五苓散。如果太陽病邪傳入膀胱,導致膀胱熱結,病人出現發狂、小腹硬滿疼痛、小便正常,是下焦蓄血,可以用抵當丸。如果只是小腹急結,沒有到硬滿的程度,可以用桃仁承氣湯,或是生地四物湯加酒軍。如果是吃了寒冷的東西導致腹痛、大便閉結、拒絕按壓,可以用見喼丸;如果是吃了熱的東西,可以用三黃枳朮丸。如果是寒熱交互損傷,則根據受寒或受熱的程度來選擇兩種藥丸的比例。實熱導致的老痰,可以用滾痰丸;水腫實證,可以用神佑丸;蟲積可以用翦紅丸;血積可以用花蕊丸或失笑丸;腸癰可以用牡丹皮散。
老年人久病、產婦,常常會出現大便閉結的情況,可以用通幽湯,或是用四物湯加潤腸的藥物。如果遇到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身體虛弱的人,難以用藥時,古人有清法、潤法、導法、微和法、先補後攻法、先攻後補並行法,可以根據情況來選擇使用。
消導:是削减积聚的方法。如果疾病形成於五臟,推之不動,稱為「積」;如果疾病形成於六腑,推之可移動,稱為「聚」。如果忽聚忽散,是氣的問題;如果痛處固定不移動,是血的問題。如果吃東西就痛,並且出現噯氣、吞酸,是食積;如果腹部有腫塊,按起來柔軟,是痰;如果先腳腫再到腹部,是水腫;如果先腹部脹滿再到四肢,是脹氣;如果疼痛牽引到兩側脅肋,噯氣吐涎,是停飲;如果噯氣胸痛,吐出膿血有腥臭味,是肺癰;如果胃部疼痛,嘔吐膿血,是胃脘癰;如果肚臍周圍疼痛,小便頻繁且淋漓不盡,身體轉動時有水聲,是腸癰。
如果怕冷發熱,飲食正常,但只有一個地方感覺疼痛,是外癰。如果病人喜歡吃甜食或異物,肚子餓時就會疼痛,嘴唇上下有白色斑點,是蟲積;如果腹中如有東西在動,疼痛難忍,是蟲毒。如果病人咳嗽痰中帶血、情緒低落、害怕見人、聲音嘶啞且咳嗽劇烈,是癆瘵生蟲。凡是種種病變,務必仔細考察,辨明證候,按照方法來消導,千萬不能當成普通的疾病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