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輯要》~ 卷四 (7)
卷四 (7)
1. 卷四
溫者暖也,(藏府受寒必須溫劑,經云寒者溫之是己。天地肅殺之氣莫甚於寒,其邪自表而入。有曰傷寒,初時即行溫散,則病自除。若不由表入,而直中陰經者,曰中寒,其證惡寒厥逆,口鼻氣冷,或冷汗自出,嘔吐瀉利,或腹中急痛,厥逆無脈,下利清穀,或寒濕浸淫,四肢拘急,發為痛痹,此皆法當溫之者也。
如冬令傷寒則溫而散之,冬令傷風則溫而解之,寒痰壅閉則溫而開之,冷食所傷則溫而消之。至若中寒暴痛,大便反硬,溫藥不止者,則以熱劑下之。時當暑月,納涼飲冷,暴受寒侵者,亦當溫之。體虛挾寒者溫而補之。寒客中焦,主以理中湯。寒客下焦,主以四逆湯。真虛挾寒,命門火衰者,必須補其真陽。復有陰盛格陽之證,混藥不效,力則以白□湯加入尿豬膽汁反取之,所謂熱因寒用也。
更有表裡肯寒之證,始用溫藥裡寒頓除,表邪未散,復傳經絡,以致始為寒中,而後變為熱中者,容或有之。亦有三陰直中和無表邪,溫藥太過,遂令塞退熱生,初終異轍,在所時有。若不斟酌時宜,對證投劑,是先以溫藥救之者,繼以溫藥賊之矣。夫以陽氣素虛之人,一旦客寒乘之,則溫劑宜重。若人人平日火旺,不任辛溫,成曾有陰虧失血之證,不能用溫藥者,即中新寒,亦須景減不必盡劑也。
且溫之與補,有相兼者,有不必相兼者。虛而目寒,則兼用之。寒而不虛,則專以薑桂主之。時當盛夏,雖溫劑宜輕,若虛寒極重,亦當舍時而從證。然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則亡,安危之機,禍如反掌。苟非審慎明辨,奚克悉底中和哉!
補者助也,(邪之所湊,且氣必虛。虛者損之漸,損者虛之積也。初時不覺,久則病成,雖欲補之,將何及耶?大虛之證,外似有餘,內實不足,脈浮大而澀,面赤火炎,身浮頭眩,煩躁不安。此為比汗暈脫之機。更有精神浮散,徹夜不寐者,其禍尤速,宜急用養榮湯、歸脾湯,加斂藥以收攝元神,庶幾可救。
復有陰虛火亢,氣逆上衝,不得眠者,法當滋水,切忌苦寒。至其人本體雖虛,而客邪勢正方張,若驟補上,無異閉門留寇。更有大實之證,積熱在中,酷肯虛寒者,必唇焦口燥,便閉尿赤,與真虛相隔天淵。誤投補劑,病必增劇矣。補氣藥用四君子湯,有補火清火之別。蓋少火為生氣之原,丹田乃出氣之海。補氣不補火者非也。
然而壯火食氣,如傷暑之人,四肢無力,濕熱成痿,不能舉動者,又當清以為補也。補血藥用四物湯,亦有寒熱之異。血熱之證,宜補宜行而兼清。血寒之證,宜溫宜養而兼和。如熱迫血而妄行,謂之陽乘陰,治用四生丸、六味湯。若血寒而吐,謂之陰乘陽,治用理中湯加當歸。其有去血過多成升斗者,無分寒熱,皆當補益。所謂血脫者,益其氣,乃陽生陰長之至理。
蓋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也。然補之之法,有開闔緩急。如補中益氣湯,用參耆,必用陳皮以開之。六味湯,用熟地,即用澤瀉以導之。有補散並行者,參蘇飲、益氣湯是也。有消補並行者,枳朮丸、理中丸是也。有攻補並行者,瀉心湯、硝石丸是也。有溫補並行者,治中湯、參附湯是也。有清補並行者,參連飲、人參白虎湯是也。
更有極虛之人,垂危之病,非大劑湯液,不能挽回者。當用參附煎膏,日服數兩,以救陽微將脫之證,並用參麥煎膏,日服數兩,以拯津液將枯之證。無力者,代之以耆朮。儻病邪未盡,元氣雖虛,不任峻補,則從容和緩,相其機宜,循序漸進。其有體質素虛,別無大寒大熱者,則用平和之藥,調理氣血可也。難經所云,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和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正補也。
又肺虛者補土,心虛者補木,脾虛者補命門火,肝虛者補水,腎虛者補金,此相生而補之也。至於腎者,先天之根本也,有水有火。水曰真陰,火曰真陽,非氣非血,生身生命,全賴乎此。古人月六味滋水,八味補火,以十全大補湯兼濟水火,法非不善矣。然以假補真,必其真者未經盡喪,庶幾有效。若先天之氣,蕩然無存,雖有靈芝,亦難續命,而況庶草乎?
至於脾者,後天之根本也,尤當培養,不可忽視。所謂安穀則昌,絕穀則危。又云粥漿入胃,則虛者活。古人制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健脾丸者,良有以也。然因餓致病者固多,而因傷致病者,亦復不少。過嗜肥甘,則痰生。過嗜醇釀,則飲積。瓜果乳酥,濕從內受,發為腫滿瀉利。五味偏啖,久而增氣,皆令天殃,可不慎哉!
是知脾腎二藏,皆為根本,不可偏廢。古人或謂補脾不如補腎者,以命門之火,可生脾土也。或謂補腎不如補脾者,以飲食之精,自能下注於腎也。凡脾弱而腎不虛者,則補脾為亟。腎弱而脾不虛者,補腎為先。若脾腎兩虛,則並補之。但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節飲食,慎風寒,惜精神,用藥得宜,病有不痊焉者寡矣。現有人參果,專治五勞七傷,諸虛百損,並能御外邪,消飲食,輕易不老,卻病延年。真神丹妙藥,人人皆有,惟不肯服食耳!
白話文:
溫就是溫暖的意思。(五臟六腑受寒必須用溫熱的藥,醫書說,寒症要用溫藥治療就是這個道理。天地間肅殺的寒冷之氣沒有比寒邪更嚴重的了,寒邪會從身體表面侵入。所謂的傷寒,在剛開始的時候就用溫散的藥物來治療,病自然就會好。如果寒邪不是從體表侵入,而是直接侵入陰經的,叫做中寒,這種情況會出現怕冷、手腳冰涼、口鼻呼吸冰冷,或者冷汗直流,嘔吐腹瀉,或腹部劇烈疼痛,手腳冰冷沒有脈搏,拉出沒有消化完全的食物,或者寒濕侵入,導致四肢僵硬,出現疼痛的麻痺,這些情況都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
像是冬天受寒的傷寒,就要用溫藥來發散;冬天受風寒感冒,就要用溫藥來疏解;寒痰堵塞,就要用溫藥來疏通;吃冷食造成的傷害,就要用溫藥來消化。至於中寒導致的突然疼痛,大便反而變硬,用溫藥沒有效果的時候,就要用熱藥來攻下。在炎熱的夏天,貪涼喝冷飲,突然受寒邪侵襲的人,也應該用溫藥來治療。身體虛弱又夾雜寒邪的人,要用溫藥來補益。寒邪侵入中焦的,主要用理中湯來治療;寒邪侵入下焦的,主要用四逆湯來治療。如果真的是虛弱又夾雜寒邪,是命門火衰弱的,必須要補腎陽。還有陰盛格陽的症狀,用藥沒有效果,就要用白通湯加入豬膽汁來治療,這就是所謂的「熱病用寒藥治療」的道理。
還有表裡都有寒邪的情況,剛開始用溫藥,裡面的寒邪很快就解除了,但體表的寒邪還沒散去,又傳到經絡,導致剛開始是中寒,後來變成熱症的情況,也有可能會發生。也有三陰經直接受寒,沒有表邪,用溫藥太過,導致體內寒邪被逼退,反而出現熱象,剛開始和後來的症狀不一樣,這種情況也是有的。如果不考慮當時的情況,不對症下藥,剛開始用溫藥救治,後來又因為用溫藥而加重病情。如果原本就是陽氣虛弱的人,一旦被寒邪侵襲,就要用比較重的溫藥。如果一般人平時就火氣旺,不適合用辛溫的藥,或者曾經有陰虛失血的情況,不能用溫藥的人,就算得了新寒,也要減輕藥量,不必完全按照藥方來用。
而且溫和補,有需要同時進行的,也有不必同時進行的。虛弱又怕冷,就要同時用溫補的藥。只有寒邪而沒有虛弱,就專門用薑桂等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在盛夏時節,雖然溫藥要用輕劑量,但如果虛寒非常嚴重,也要根據實際病情來用藥。但是桂枝這種藥如果病人陽氣太盛,吃了會導致死亡;承氣湯這種藥如果病人陰氣太盛,吃了也會導致死亡,病情的好壞,轉瞬之間。如果不是仔細審慎地辨別病情,怎麼能做到恰到好處的用藥呢?
補就是幫助的意思。(邪氣侵入人體,一定是因為身體虛弱。虛弱是逐漸損耗的開始,損耗累積就會變成虛弱。剛開始不覺得,時間久了就會生病,即使想要補救,也來不及了。大虛的症狀,外表看起來好像有餘,實際上內部卻不足,脈搏浮大而無力,面色發紅像火燒一樣,身體浮腫,頭暈眼花,煩躁不安。這是即將虛脫的徵兆。更有精神渙散,徹夜難眠的,病情更加危險,應該趕緊用養榮湯、歸脾湯,加上收斂元神的藥物來治療,或許還有救。
還有陰虛火旺,氣往上衝,導致失眠的,應該滋陰降火,切忌使用苦寒的藥物。如果這個人本身體質虛弱,但是邪氣正盛,如果急著進補,就像是關起門來留住盜賊一樣。還有大實證,體內有積熱,卻假裝是虛寒的,一定會有嘴唇乾裂、口渴,大便不通、小便赤紅的症狀,和真正的虛寒完全不同。如果誤用了補藥,病情一定會加重。補氣藥用四君子湯,有補火和清火的區別。因為少量的火是人體生氣的來源,丹田是出氣的地方。只補氣而不補火是不對的。
但是過旺的火會消耗氣,像是中暑的人,四肢無力,濕熱導致痿軟,無法活動,這時候又要用清熱來達到補益的效果。補血藥用四物湯,也有寒熱之分。血熱的症狀,應該用補血活血又兼清熱的藥;血寒的症狀,應該用溫血養血又兼調和的藥。如果因為熱迫使血亂走,叫做陽乘陰,要用四生丸、六味湯來治療。如果因為血寒而吐血,叫做陰乘陽,要用理中湯加當歸來治療。如果因為失血過多而導致昏厥的,不分寒熱,都要用補益的藥物來治療。所謂的失血,要用補氣的方法來治療,這是陽氣生長陰血滋長的道理。
因為有形的血,不能很快就生成,無形的氣,才應該趕緊固護。而且補的方法,有開、合、緩、急的不同。像是補中益氣湯,用人參、黃耆,一定要用陳皮來疏通;六味湯,用熟地,就要用澤瀉來導引。有補和散同時進行的,像是參蘇飲、益氣湯;有消和補同時進行的,像是枳朮丸、理中丸;有攻和補同時進行的,像是瀉心湯、硝石丸;有溫和補同時進行的,像是治中湯、參附湯;有清和補同時進行的,像是參連飲、人參白虎湯。
還有極度虛弱的人,病情危急,必須用大劑量的湯藥,才能挽回生命。要用參附膏,每天服用幾次,來救治陽氣將要脫落的症狀,也要用參麥膏,每天服用幾次,來救治津液即將枯竭的症狀。如果體力太差,就用黃耆和白朮來代替。如果病邪還沒有完全清除,元氣雖然虛弱,但是不能用峻烈的補藥,就要慢慢地溫和地調養,根據具體情況,循序漸進。如果體質平時就很虛弱,沒有明顯的寒熱症狀,就要用平和的藥物,來調養氣血。醫書說,損害肺的就要補氣,損害心的就要調和營衛,損害脾的就要調理飲食,適應寒溫,損害肝的就要緩和,損害腎的就要補益精氣,這才是真正的補。
而且肺虛就要補脾土,心虛就要補肝木,脾虛就要補命門火,肝虛就要補腎水,腎虛就要補肺金,這是相生而補的方法。至於腎,是先天的根本,有水有火。水叫做真陰,火叫做真陽,不是氣也不是血,是維持生命和身體的根本。古人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陰,用八味地黃丸來補陽,再用十全大補湯來兼顧水火,方法並不是不好。但是用假補真,一定要在真元沒有完全喪失的時候,才會有效果。如果先天的氣已經蕩然無存,就算有靈芝,也很難延續生命,更何況是普通的草藥呢?
至於脾,是後天的根本,更應該好好培養,不能忽視。所謂的「能吃五穀雜糧則身體強壯,不能吃五穀雜糧則身體危險」。又說「喝粥能使虛弱的人活過來」。古人創製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健脾丸,是有道理的。但是因為飢餓而生病的人固然很多,因為飲食不當而生病的人也很多。過度喜好肥膩甘甜的食物,就會產生痰液;過度喜好醇酒,就會產生飲積;瓜果、乳酪等,濕氣從體內產生,會導致腫脹、腹瀉。偏食五味,久了會造成氣血不調,這些都會導致疾病,不可不慎重!
要知道脾和腎兩個臟器,都是根本,不可偏廢。古人有說補脾不如補腎的,因為命門的火,可以生養脾土;也有說補腎不如補脾的,因為飲食的精華,可以向下輸送到腎。凡是脾虛而腎不虛的人,就要趕快補脾;腎虛而脾不虛的人,就要優先補腎;如果脾腎兩虛,就要同時補益。但是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節制飲食,注意防寒保暖,愛惜精神,用藥得當,很少有治不好的病。現在有一種人參果,專門治療五勞七傷,各種虛損的疾病,而且還能抵禦外邪,消化食物,輕易不會衰老,可以祛病延年。真是神丹妙藥,人人都有,只是不肯服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