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三 (21)
卷十三 (21)
1. 痛痹
喻嘉言治張令施弟傷寒壞症,兩腰僂廢,徹夜痛叫,百治不效。脈亦平順無患,其痛則比前大減。曰:病非死症,但恐成廢人矣。此症之可轉移處,全在痛如刀刺,尚有邪正互爭之象。若全不痛,則邪正混為一家,相安於無事矣。今痛覺大減,實有可慮。病者曰:此身既廢,命安從活?不如速死。
欲為救全,而無治法。諦思良久,謂熱邪入兩腰,血脈久閉,不能復出,止有攻散一法。而邪入既久,正氣全虛,攻之必不應。乃以桃仁承氣湯,多加肉桂、附子,二大劑與服,服後既能強起,再仿前意為丸,服至旬余全安。此非昔人之已試,一時之權宜也,然有自來矣。仲景於結胸症有附子瀉心湯一法,原是附子與大黃同用。
但在上之症氣多,故以此法瀉心。然在下之症多血,獨不可仿其意,而合桃仁、肉桂,以散腰間血結乎!後江古生乃弟傷寒,兩腰僂廢痛楚,不勞思索,徑用此法,二劑而愈。
陳洪章治沈沃田,年七十餘,左臂及指拘攣不能伸舒,食減神憊。或謂老人虛弱,用補劑以致日甚。陳診之,曰:此由風濕邪郁胸脾,波及四肢。用二陳湯加芒硝、砂仁,以薏苡仁三兩煎汁煎藥,連服四劑,病去大半。去硝,仍用二陳,又服六劑而全愈。(沃田手札新案。)
立齋治一婦人,肢節腫痛,脛足尤甚,時或自汗,或頭痛。此太陽經濕熱所致,用麻黃左金湯,二劑而愈。
昔有人患足痹者,趁舟,見舟中一袋,以足倚之,比及登岸,足以善步。及詢袋中何物,乃木瓜也。(《本草備要》。)
王執中雲:有貴人手中指攣,已而無名指亦攣,醫為灸肩顒、曲池、支溝而愈。支溝在腕後三寸。或灸風池,多有不灸支溝,或灸合谷云。
李景中中丞,傳筋骨疼甚如夾板狀,痛不可忍者,將騾子修下蹄爪,燒灰存性,研末,或酒,或白湯,調服立愈。(《廣筆記》。)
雄按:此方治臁瘡久不愈者甚效。乾者麻油調敷,濕者糝之。
馬元儀治陳氏婦,患痛痹,手足瘛瘲,周身盡痛,不能轉側,口乾躁煩。脈之弦數兼澀,此陽明津液不足,則生熱,熱極則生風。手足瘛瘲者,風淫末疾也;口乾煩躁者,火邪內熾也。惟專滋陽明,不治風而風自息,不治痛而痛自除矣。用生首烏一兩,生地五錢,黃連、黃芩、秦艽、半夏曲、枳殼、桔梗各一錢,四劑症減六七,又數劑而痊。
張氏子周身掣痛,頭不可轉,手不能握,足不能運,如是者半月矣。診之,兩脈浮虛。浮雖風象,而內痛者,脈亦浮而無力。以脈參症,當是勞倦傷中,陽明不治之候也。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束筋骨而利機關,不治則氣血不榮,十二經脈無所稟受而不用矣。衛中空虛,榮行不利,故相搏而痛也。
白話文:
痛痹
喻嘉言治療張令施的弟弟因傷寒導致的後遺症,腰部彎曲無法直立,整夜疼痛呼叫,各種治療方法都不見效。脈象卻平順,沒有異常,疼痛比之前減輕許多。喻嘉言說:這病不致命,但恐怕會變成殘廢。這個病症轉好的關鍵在於,疼痛如刀割般劇烈,仍有邪氣與正氣抗衡的跡象。如果完全不痛了,則邪正氣混雜在一起,相安無事了,這反而令人擔心。病人說:我這身體已經殘廢了,命怎麼活下去?不如早點死去。
想盡力救治,卻沒有治療方法。仔細思考很久後,認為是熱邪侵入腰部,血液經脈阻塞已久,無法流通,只有攻散邪氣的方法。但是邪氣入侵已久,正氣虛弱,攻邪氣必然無效。於是用桃仁承氣湯,大量增加肉桂、附子,分兩大劑給病人服用,服藥後就能強行站起來,再按照之前的想法製成丸藥,服用十多天後完全康復。這不是前人已經試驗過的方子,是當時權宜之計,但卻有其道理。張仲景在治療結胸症時有附子瀉心湯一方,原本就是附子和大黃一起使用。
但上焦的病症多是氣盛,所以用這個方法瀉心。然而下焦的病症多是血瘀,就不能照搬這個方法,而使用桃仁、肉桂,來散去腰部血液瘀結。後來江古生的弟弟也因傷寒,腰部彎曲疼痛,不需多想,直接使用這個方法,兩劑藥就痊癒了。
陳洪章治療沈沃田,七十多歲,左臂和手指攣縮,不能伸展,食慾減少,精神疲憊。有人認為老人虛弱,使用補藥反而加重病情。陳洪章診斷後說:這是因為風濕邪氣鬱結在胸脾,影響到四肢。使用二陳湯加芒硝、砂仁,用薏苡仁三兩煎汁和藥一起服用,連服四劑,病情減輕大半。去掉芒硝,繼續服用二陳湯,又服用了六劑藥就痊癒了。(沃田手札新案)
立齋治療一位婦女,肢體腫痛,小腿和腳尤其嚴重,有時自汗,有時頭痛。這是太陽經濕熱引起的,使用麻黃左金湯,兩劑藥就痊癒了。
以前有人患腳部痹症,乘船時,看到船上一個口袋,用腳倚靠著它,等到上岸時,腳已經能正常行走。詢問口袋裡是什麼東西,原來是木瓜。(《本草備要》)
王執中說:有一個貴人,中指攣縮,不久無名指也攣縮了,醫生用灸法治療肩髃、曲池、支溝穴位而痊癒。支溝穴位於腕後三寸。有時灸風池穴,卻很少灸支溝穴,或者灸合谷穴。
李景中中丞,患筋骨疼痛,像夾板一樣,疼痛難忍,將騾子的蹄子修剪後燒成灰,研磨成粉末,用酒或者白開水調服,立刻痊癒。(《廣筆記》)
雄按:這個方子治療久治不癒的臁瘡很有效。乾燥的用麻油調和敷用,潮濕的則撒在上面。
馬元儀治療陳氏婦女,患痛痹,手足抽搐,全身疼痛,不能翻身,口乾煩躁。脈象弦數兼澀,這是陽明經津液不足,產生熱邪,熱邪極盛則生風。手足抽搐是風邪侵犯末梢的病症;口乾煩躁是火邪內盛。只要專注滋養陽明經,不治療風邪,風邪自然會消除;不治療疼痛,疼痛自然會消失。使用生首烏一兩,生地五錢,黃連、黃芩、秦艽、半夏曲、枳殼、桔梗各一錢,四劑藥後病情減輕六七成,再服幾劑藥就痊癒了。
張氏之子全身掣痛,頭不能轉動,手不能握物,腳不能行走,這樣持續半個月了。診脈,兩脈浮虛。雖然浮脈是風邪的象徵,但是內部疼痛,脈象卻浮而無力。根據脈象和症狀,應該是勞累傷到了身體,陽明經失調的表現。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主束縛筋骨,使關節靈活,如果不治療,氣血就不能滋養,十二經脈就無法得到氣血的供給而失去功能。衛氣不足,營氣運行不暢,所以互相搏擊而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