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三 (2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22)

1. 痛痹

法當大補陽明氣血,不與風寒濕成痹者同。用人參二錢,黃耆、當歸各三錢,炙甘草、桂枝、紅花各五分,秦艽一錢。兩劑脈和而能轉側,去桂枝、加白朮、肉桂、杞子、熟地等,調理半月而安。夫病有虛實不同,治法因之而異。風寒濕所致者,氣滯於內而為痹、邪踞於表而為痛,病之實者也。

陽明中虛所致者,血不養筋而為痛,氣虛於內而不運,病之虛者也。其實者急在邪氣,去之不速,留則生變也;其虛者急在正氣,補之不早,愈久愈劇也。凡病皆然,不獨此也。書之以為見病治病者鑑。

袁某患痛痹,身及手足掣痛,徹夜不得安臥,發熱口燥,胸滿中痛,兩脈弦,右關獨大,此胃熱壅閉,為陽明內實症也。陽明之氣,不能充灌周身,十二經脈不得流利,故肢體不能自如。(琇按:此與上條一虛一實,恰是對面。此類觀之,最足啟發心思增識力。)以調胃承氣加黃連、秦艽,一劑大便得通,再劑症減六七。改用清胃和中之劑,調理而愈。

吳漢章痛風發熱,神昏妄言見鬼,手足瘛瘲,大便不行。此胃津傷而肝木生火,內熾則便閉神昏,外攻則發熱身痛也。法當滋其內,則火自息,風自除,痛自止矣。用生首烏、蔞仁、黃連、知母、枳殼、桔梗、桂枝、秦艽,一劑漸減。但心神不安,如在舟車雲霧中,不能自主,改用人參、炙草、生地、麥冬、遠志、棗仁、茯神、貝母、橘紅、羚羊角,三劑,再與歸脾湯,調理數日而安。

杜漢飛患周身流走作腫,手不能握,足不能履,已三月。脈之浮大而數,發熱口乾。此陰虛生內熱,熱勝則生風,風性善行,傷於筋脈,則縱緩不收,逆於肉理,則攻腫為楚也。用生地五錢,酒炒芩、連各一錢,紅花五分,蓋苦以勝熱,辛以散風也。二劑得酣睡,數劑而諸苦若失。

治臂腿之間,忽一兩點痛若著骨不可忍。芫花根,研為細末,米醋調,隨大小敷之立效。醫云:此陶成一醫者方,曾以治一婦人產後得此疾者,良驗。但敷貼不住,須以紙花覆其上,用白絹札定也。(《百乙方》。)

立齋治徐工部宜人,先兩膝痛,後至遍身骨節皆痛,脈遲緩,投羌活勝濕湯及荊防敗毒散加滲濕藥不應,次以附子八物湯,一劑痛悉退,再服而愈。若脈洪數而痛者,宜服人參敗毒散。

張子和治一稅官,病風寒濕痹,腰腳沉重浮腫,夜則痛甚,兩足惡寒,經五六月間,猶棉纏靴足。腰膝皮膚,少有跣露,則冷風襲之,流入經絡,其痛轉劇,走註上下,往來無定,其痛極處,便擁急而腫起,肉色不變,腠理間如蟲行。每遇風冷,病必轉增,飲食轉減,肢體瘦乏,須人扶掖,猶能行立。

所服者,烏、附、薑、桂,種種燥熱,燔針著灸,莫知其數,前後三年不愈。一日命張脈之,其兩手皆沉滑有力。先以導水丸、通經散各一服,是夜瀉二十餘行,痛減過半。漸服赤茯苓湯、川芎湯、防風湯。此三方在《宣明論》中,治痹方是也。日三服,煎七八錢,漐漐然汗出,又作玲瓏灶法熏蒸。

白話文:

痛痹

治療應大補陽明經的氣血,與風寒濕邪導致的痹症治療方法不同。用人參2錢,黃耆、當歸各3錢,炙甘草、桂枝、紅花各0.5錢,秦艽1錢。服用兩劑後,脈象平和且能翻身,則去除桂枝,加入白朮、肉桂、枸杞子、熟地黃等藥,調理半個月即可痊癒。疾病有虛實之分,治療方法也應有所不同。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症,是邪氣滯留在體內導致痺痛,邪氣侵犯於體表導致疼痛,屬於實證。

陽明經氣虛引起的痹症,則因氣血不足而無法滋養筋脈導致疼痛,體內氣虛不能運化,屬於虛證。實證需迅速去除邪氣,若延誤治療,則病情會加重;虛證則需及時補充正氣,若延誤治療,病情會越來越嚴重。所有疾病都如此,不僅僅是痹症。記錄這些案例,作為診治疾病的參考。

袁某患有痛痹,身體和四肢掣痛,整夜無法安睡,發熱口乾,胸悶疼痛,脈象弦細,右關脈獨大,這是胃熱壅塞,屬於陽明經內實證。陽明經之氣無法充盈全身,十二經脈運行不暢,所以肢體活動不便。(註:此例與前例一虛一實,正好形成對比,觀察此類案例,最能啟發思考,增長見識。)用調胃承氣湯加黃連、秦艽,一劑藥後大便通暢,再服用一劑症狀減輕六七成。之後改用清胃和中的藥方調理,最終痊癒。

吳漢章患痛風,伴隨發熱、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手足抽搐、便秘。這是胃液受損,肝木生火,內火旺盛導致便秘神志不清,外邪侵犯導致發熱疼痛。治療方法應滋養內臟,則內火自息,風邪自除,疼痛自止。用生首烏、茺蔚子、黃連、知母、枳殼、桔梗、桂枝、秦艽,一劑藥後症狀逐漸減輕。但心神仍然不安,像是在船車或雲霧中,無法自主,改用人參、炙甘草、生地黃、麥冬、遠志、酸棗仁、茯神、貝母、橘紅、羚羊角,服用三劑,再服用歸脾湯,調理數日後痊癒。

杜漢飛患全身遊走性腫痛,手不能握拳,腳不能行走,已經持續三月。脈象浮大而數,發熱口乾。這是陰虛導致內熱,內熱則生風,風邪善於遊走,損傷筋脈,則筋脈鬆弛收縮無力,逆行於肌肉組織,則形成腫痛。用生地黃5錢,酒炒黃芩、黃連各1錢,紅花0.5錢,苦味藥物能清熱,辛味藥物能散風。服用兩劑藥後能酣睡,服用數劑藥後諸症狀消失。

治療手臂或腿部突然出現一兩處劇痛,痛如骨髓,難以忍受。用芫花根研成細末,用米醋調和,根據腫痛大小敷於患處,立即見效。醫生說:這是陶成一位醫生的方子,曾用於治療一位產後婦女患此病,療效很好。但敷貼不牢固,需要用紙花覆蓋,再用白絹綁緊。(《百乙方》)

立齋醫生治療徐工部夫人,先是由膝蓋痛,後來全身骨節都疼痛,脈象遲緩,使用羌活勝濕湯及荊防敗毒散加滲濕藥無效,改用附子八物湯,一劑藥後疼痛全部消失,再服用一劑痊癒。如果脈象洪數而疼痛,應該服用人參敗毒散。

張子和醫生治療一位稅官,患風寒濕痹,腰腳沉重腫脹,夜間疼痛加劇,雙腳惡寒,持續五六月,像棉花裹著腳一樣。腰膝皮膚稍微露出,就會被冷風侵襲,導致疼痛加劇,遊走不定,疼痛劇烈的地方就會腫脹,但皮膚顏色不變,皮膚表面像蟲子爬行一樣。每次遇到風寒,病情就會加重,飲食減少,肢體消瘦,需要他人攙扶才能行走。

他服用過烏頭、附子、生薑、肉桂等燥熱藥物,以及針灸治療,數量繁多,前後三年未愈。一天,張子和診脈,發現他雙手沉滑有力。先用導水丸、通經散各一劑,當晚大便二十餘次,疼痛減輕一半。漸漸服用赤茯苓湯、川芎湯、防風湯。這三方都在《宣明論》中,是治療痹症的方子。每日服用三劑,煎藥七八錢,微微出汗,再用玲瓏灶法熏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