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湯

FU ZI LI Z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心經 22%
胃經 17%
肺經 16%
腎經 11%
肝經 5%
脾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2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沉脈,虛脈

舌象舌苔灰黑,舌苔青色,舌苔淡薄白

疼痛胸悶胸痛,手肘外側痛,腰痛,手肘內側痛,膝蓋外側前側痛,腳背痛,手肘窩痛,腹痛,上腹胃脘痛,下腹部痛,肩頸痠痛,手肘關節痛,小指痛,手腕背部痛,踝關節疼痛

症狀睡眠障礙,打噴嚏,經常疲勞想睡,腹瀉,氣喘,手腳冰冷,咳嗽,白痰,白鼻涕,夜間易醒,大便溏,腹中有鳴叫聲,心情煩燥,頭昏精神不佳,手腳容易出汗,呼吸氣短言語無力

現代疾病糖尿病,甲狀腺機能減退,恐懼性焦慮障礙,胃及十二指腸炎,胃潰瘍,貧血,尿失禁,憂鬱性障礙,胸部發冷,汗皰疹,腸炎,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阿米巴病,細菌性食物中毒,志賀桿菌病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理中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止瀉之效。附子理中湯主治脾胃虛寒證,白朮能補益脾胃之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患者虛寒、畏寒、腹痛、泄瀉等症狀。

2. 燥濕健脾: 白朮亦具有燥濕健脾之效,能改善脾胃濕氣過盛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附子理中湯中加入白朮,可以協同附子溫陽散寒,共同改善脾胃虛寒濕困的病症。

附子理中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1. 扶正培元,溫陽補氣: 附子性熱,溫陽散寒;而人參則補氣益血,扶正固本。二者合用,可溫補脾陽,振奮心氣,有助於改善因陽氣虛衰、脾胃虛寒引起的畏寒肢冷、面色蒼白、食慾不振等症狀。
  2. 相輔相成,協調藥性: 人參的甘溫性質可以緩解附子的燥烈之性,避免溫熱過度,防止出現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副作用。同時,人參的補氣作用,可以更好地配合附子溫陽散寒,達到協同增效的效果。

附子理中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溫中散寒: 附子理中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證,而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可與附子相輔相成,增強溫陽散寒之力,使寒邪得以祛除,脾胃功能恢復。
  2. 調和藥性: 附子性熱,容易燥烈,乾薑性溫,可緩解附子的燥烈之性,使其溫陽而不燥,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達到溫中健脾、和胃止嘔的良好效果。

附子理中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附子性熱,容易燥烈傷陰,甘草性甘平,能緩解附子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溫和,避免燥傷脾胃。
  2. 增強功效:甘草能調和脾胃,增強人體正氣,有助於附子溫陽化寒,補脾益氣的功效。此外,甘草還能解毒,緩解附子等藥材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附子理中湯中包含附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為溫熱藥,具有回陽救逆、溫中散寒之效。理中湯主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四肢厥逆等症,附子的加入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恢復陽氣,達到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
  2. 助脾健運,益氣扶正: 附子除了溫陽散寒外,還具有補益脾腎之功效,可以增強脾胃功能,幫助消化吸收。理中湯中包含的甘草、人參等藥物,也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附子的加入可以協同這些藥物,起到扶正祛邪,益氣健運的作用。

方劑介紹


附子理中湯

「附子理中湯」是一個網路上的熱門方劑,更多人搜尋「理中湯」或「附子理中丸」,從Google Trend 的紀錄顯示,台灣人最喜歡搜尋這個方劑。雖然這是一個偏溫熱性的中藥方劑,冬天搜尋的人變多,最炎熱的夏季也是另一個高峰。

理中湯的主要功用,就是「溫中祛寒,補氣健脾」,主治「脾胃虛寒證」,常見的症狀就是嘔吐、腹瀉、腹脘痛、食慾不佳、四肢冰冷、舌淡苔白,脈沉細。

一般而言,脾胃虛寒較不嚴重者服用丸劑,較嚴重者服用湯劑。理中丸方後亦有「然不及湯」四字。湯劑較丸劑作用力強而迅速,臨床可視病情之緩急酌定使用劑型。

由於脾胃同主中焦,如果脾胃虛寒,運化無權,升降失常,清陽不升則腹瀉,陰寒凝聚,濁陰不降則會嘔吐。中焦虛寒,寒凝氣滯,就會腹部疼痛,手腳冰冷,喜愛喝溫水、按摩肚子之後到舒服。

由於「脾主統血」、「氣能攝血」,中焦虛寒時脾陽不足,脾氣亦虛,統攝無權,血不循經而導致各種血證,例如:便血、吐血、衄血、婦人崩漏等失血證。

若飲食不節制,損傷脾胃陽氣時,也會導致嘔吐、腹瀉症狀。當腹部虛寒久了造成中焦虛寒,體內陽虛不運,陰寒阻滯胸中,出現胸悶、胸痛。

本方是為了「中焦虛寒」之證而設計,依照《黃帝內經》「寒者熱之」、「虛則補之」的治法,以溫中散寒,補益脾胃為主。以「乾薑」為主藥,大辛大熱溫脾胃,化陰凝,以達溫中散寒,扶陽抑陰之功效。

配合人參補中益氣,培補後天,助乾薑以復中陽。脾虛容易生濕氣,所以配合溫苦燥之白朮,燥濕運脾,最後配合甘草蜜炙,益氣補中,調和諸藥。此方可使陽氣提升,健脾胃,化解腹部寒凝,中焦虛寒諸症自解。

此方是溫中祛寒、補氣健脾、改善中焦虛寒的代表方劑,後代醫家加減用於多種脾胃虛寒證候的治療,由此變化出來的方劑特別多,對後世溫中補虛方劑組成的影響很大。

最常見的就是加上附子、肉桂、高良薑,用於裡寒較嚴重者,最著名的就是「附子理中湯」。

任何因為體內脾胃太寒濕所造成的各種疑難雜症,例如:手腳冰冷、長期慢性憂鬱疲勞、精神不佳、脾胃障礙、食慾不佳、消化不良、嘔吐、腹痛腹瀉...等等症狀都可以透過此方劑改善。

近代臨床用於各種胃腸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淺表性胃炎、胃腸炎、胃下垂、胃擴張,慢性結腸炎、痢疾、腹瀉、皮膚病(異位性皮膚炎)、糖尿病、腎病、潰瘍性結腸炎、腸躁症、味覺喪失、、腎下垂、慢性腎炎、崩漏、便血、吐血、鼻衄、過敏性紫癜、小兒慢驚風、小兒腸痙攣、慢性口腔潰瘍、慢性支氣管炎、膽道蛔蟲症、胸痹等辨證屬於中焦虛寒的多種疾病,以及各種癌症後遺症...等等。

傳統服藥法


上為細末,用煉蜜和為丸,每兩作一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盞化破,煎至七分,稍熱服之,空心食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此方溫燥,外感發熱陰虛體質者忌。忌生冷水果食物。 濕熱內蘊中焦或脾胃陰虛者禁用。

附子理中湯的經絡型態


理中湯的經絡型態,適用於手三陽經虛證的經絡型態,此型態經常延伸成為上虛下實經絡型態,因此這兩種經絡型態都可以運用「理中湯」加減變化來加以改善。

適用於理中湯的經絡型態
適用於理中湯的經絡型態

加上附子、肉桂之後的「附子理中湯」,更可以進階改善體內陰寒嚴重之「一派陽虛」經絡型態,加上茯苓、澤瀉有利於改善水氣病。

體內嚴重陰寒之經絡現象
體內嚴重陰寒之經絡現象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理中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洋參、焦朮、附子、乾薑、枳殼。 主治:麻後寒痢而嘔,腹痛。厥冷吐蛔,脈沉無力。

附子理中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大附子(炮,去臍)、乾薑、吳茱萸(炮)、官桂、人參、當歸、陳皮、厚朴(薑炒)、白朮(去蘆)、甘草(炙)。 主治:中寒厥倒。

附子理中湯, 出處:《口齒類要》。 組成:茯苓2錢,白芍藥2錢,附子2錢,人參2錢,白朮4錢。 主治:瘡瘍,脾胃虛寒,或誤行攻伐,手足厥冷,飲食不入,或腸鳴腹痛,嘔逆吐瀉。

附子理中湯, 出處:《鎬京直指》。 組成:西潞黨3錢,熟附子1錢5分,炮薑1錢,煨肉果1錢,江西朮2錢(炒),白茯苓3錢,炙甘草8分。 主治:脾臟虛寒,下利清谷,六脈細弱,舌白無滑。

附子理中湯, 出處:《良朋匯集》卷二。 組成:大附子(麥面包煨,去皮臍)、人參、白朮、乾薑(炒)、肉桂、陳皮、茯苓各等分,甘草(炙)減半。 主治:陰寒身戦而重,語言聲輕,氣短,目睛口鼻出冷氣,水漿不入者。

附子理中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一。 組成:黨參(去蘆,米炒)1錢5分,茯苓1錢5分,白朮(淨,炒)2錢,制附子2錢,乾薑(炒黃)1錢,炙草1錢,大棗2枚。 主治:病初起,寒邪直中三陰,腹冷痛,吐清沫,利清谷,踡卧,肢冷囊縮,吐蛔,舌黑而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