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一得方

清代醫學,承前啟後,各家爭鳴,尤其於臨床實踐中積累經驗,著書立說者眾。《臨證一得方》,便是清代醫家朱費元(字懷剛,號杏村)根據其豐富臨床經驗所輯錄的一部方書,成書於道光年間。這部著作雖篇幅不大(基本介紹謂二卷,而序、傳、引皆謂四卷,或為版本差異),收方約百餘首,但其價值在於「臨證一得」,即源於臨床、效於臨床的實用性。透過書中的序、傳以及部分卷一首部的方劑內容,我們得以一窺作者的醫學思想、學術傳承及其臨證特色。

作者生平與醫學思想溯源

欲理解《臨證一得方》,首先需認識作者朱費元其人。從書前的序言及傳記可知,朱費元並非世醫出身,其學醫歷程頗為特別。據其子士輝在序中所述,朱費元年幼立志耕讀養親,後因自己多病且易生瘡瘍,遍訪附近醫者無效,乃發奮自學醫書。這段因自身病痛而深入醫道的經歷,可能形塑了他對疾病,特別是外科瘡瘍的深刻體悟。

更重要的是,朱費元後來拜師於汪孝先生門下。汪孝先生「學宗王道技斥霸功」,「得不傳之秘」。這裡的「王道」與「霸功」對比,隱含了兩種不同的醫學取向。「王道」或許指代重視醫理、整體觀念、治本培元;而「霸功」可能批評的是單純依賴峻猛藥物或外科手術,治標而不顧本的粗率療法。從後文傳記中朱費元對當時俗工「治瘍鹵莽」、「輕用刀針致戕」的批判來看,這種「宗王道斥霸功」的思想對他影響至深,使其樹立了重視元氣、內外兼修的醫學觀。

朱費元不僅學有師承,更「不泥古、不好奇」,顯示其醫學思想是建立在深入經典、學習前賢的基礎上,同時又勇於結合實踐,不為舊說所囿,不追求怪異偏方。他將「元氣為根本,以刀針為末務」,明確地將人體自身的正氣(元氣)置於治療的首位,而將刀針等外部療法視為次要手段。這一思想,貫穿於他的理論著作《瘍醫探源論》以及這部《臨證一得方》之中。

《瘍醫探源論》:理論之基石

《臨證一得方》的「引」中,朱費元自述「此皆本前論以施治應手輒效者也」,此處的「前論」即指《瘍醫探源論》。傳記中對《瘍醫探源論》有較詳細的介紹。該論約一千五百餘言,核心思想是「人賴元氣以生,視病者亦必視元氣存亡決生死」,並引證李東垣的疏通、托裡、和營衛三法,來闡述瘡瘍的治療原則。他強烈批判當時「俗謂『瘍醫外證,輕用刀針致戕』」的錯誤觀念,指出「外證半由內證,元氣先虧,毒氣隨熾,雖觸毒浸淫,間由傳染,然邪之所湊真氣必虛」,因此強調「內服外敷、保元托毒之為急務」,而非一味依賴刀針。

《瘍醫探源論》作為朱費元的理論著作,為他的臨床實踐提供了深厚的理法支持。他認識到,無論是外證(如瘡瘍)還是內證,其發生的根本都在於人體內部的陰陽失衡與元氣虧虛。病邪的侵襲之所以能導致疾病,是因為人體內部的真氣不足,無法抵禦。因此,治療的關鍵不在於簡單地去除病灶,而在於扶助人體正氣,使邪氣無所依附,或能自行消解,或能順利排出。這種「扶正祛邪」的思想,特別是強調「扶正」的方面,是朱費元醫學的核心,也深刻體現在《臨證一得方》的方劑構成與應用上。

《臨證一得方》:實踐之精華

《臨證一得方》正是朱費元將其「探源」理論付諸「臨證」實踐的成果匯集。書名「一得」,作者朱費元在「引」中解釋「得者謂得於心也,一者舉此可以隅反也」,意即這些方劑是他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用心體悟、屢試屢效的精華,雖名曰「一得」,卻足以啟發讀者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是一種謙遜的說法,但也點明了書的性質:它是經驗的結晶,而非包羅萬象的理論體系。

內容與結構:

根據基本介紹和提供的卷一首部內容,該書包含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雜症六門。這表明朱費元雖然尤為擅長瘍科(外科),但他的臨床範圍並不局限於此。傳記中也提到「君雖以治瘍名,求診者多傷寒雜證,知理固內外一貫也」,這與書中的分類相符,再次印證了他內外兼治、內外一貫的醫學觀。

提供的卷一首部內容屬於「五官科」,主要收載了耳部及眼部疾病的方劑,如聤耳、耳菌、耳痔、耳癰、聽會疽、漏睛瘡等。每個「案」(病例記錄)的格式相對簡略:先描述病證名稱、主要症狀(如流脂作痛、腫脹、發熱、脈數等),並簡述其病因病機(如風寒感冒、肺熱咳嗽、胃寒嘔吐、肝膽火熾、陽明積熱、少陽虛火等),繼而列出所用方劑的藥物名稱。部分病案有「復」,表示病情變化後的後續方劑。

方劑分析與臨床特色:

從提供的少量方劑例子來看,朱費元的用藥思路體現了他重視元氣、內外兼治的原則,並善於結合病證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

  1. 基礎方例 (基本介紹提供):
    • 風寒感冒方: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生薑、大棗。典型的辛溫解表方,如麻黃湯、桂枝湯的變證。藥性溫和,能散風寒、宣肺平喘、調和營衛,體現了祛邪而不傷正的原則。
    • 肺熱咳嗽方: 桑白皮、杏仁、甘草、生薑、大棗。清泄肺熱、止咳平喘。桑白皮清泄肺熱,杏仁降氣止咳,甘草調和。生薑、大棗的保留可能考慮兼有表證或調和脾胃。
    • 胃寒嘔吐方: 生薑、大棗、半夏、陳皮、茯苓、白朮。溫中散寒、燥濕降逆、健脾和胃。生薑溫胃止嘔,半夏燥濕降逆,陳皮理氣化濕,茯苓、白朮健脾祛濕。這是經典溫中健脾化濕止嘔的組合。
    • 小兒疳積方: 山楂、麥芽、神曲、白朮、茯苓、甘草。消食導滯、健脾益氣。山楂、麥芽、神曲是常用的消食藥,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針對小兒脾胃虛弱、積滯內停的病機。
    • 婦人月經不調方: 當歸、白芍、川芎、熟地、白朮、甘草。四物湯加白朮、甘草。四物湯是養血調經的基礎方,白朮健脾,甘草調和,構成補血養血、健脾和中的思路。

這些基礎方例涵蓋了內科、兒科、婦科的常見病,用藥平實有效,多為經典方劑的化裁,顯示朱費元對內科雜病的掌握。

  1. 卷一首部方例 (EENT部分):
    • 聤耳: 多見清熱解毒、祛風止癢、化痰散結的藥物。如黃芩、山梔、連翹(清熱)、殭蠶、鉤藤、羚羊角、蔓荊子(熄風止痙/止癢)、夏枯草(清肝火)、桔梗、半夏曲(利咽化痰)。同時,也見到一些礦物藥如石決明、活磁石、青鉛(煅石決明、煅磁石)用於潛陽、鎮驚、明目或入腎經。在一些病程較長或見虛象的「復」方中,則加入了沙參、石斛、生地、玄參等滋陰養津之品,或洋參、白朮、茯苓等益氣健脾之藥,體現了「扶正」的思想,針對「虛風上冒」、「內虛之症」進行培補。甚至使用了海浮石、茅慈姑等具有軟堅散結作用的藥物,顯示其用藥的廣泛性和針對性。
    • 聽會疽: 提出「脾虛內熱,熱則生痰,結於聽會」,病機分析獨特。方中用了炙鱉甲、蛤粉(滋陰軟堅),山楂、焦夏曲(消食健脾),石決明、活磁石(潛陽),生冬朮、山藥、茯神(健脾益氣安神),殭蠶、香青蒿(祛風清熱),海浮石、茅慈姑(軟堅散結)。這一方顯示了朱費元將局部病變與整體(脾虛、痰熱)緊密聯繫起來,並運用了健脾、消食、化痰、散結、潛陽等多種方法,正是其內外一貫、重視脾胃元氣思想的體現。

優勢與局限:

《臨證一得方》的最大優勢在於其臨床實用價值。這些方劑來源於朱費元的親身實踐,「應手輒效」,是其數十年臨證經驗的積累。對於後學者而言,這些方劑提供了處理特定病證的具體思路和有效組合,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特別是書中涵蓋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多個科別,顯示了作者廣泛的臨床能力和對醫學整體性的認識。

然而,書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最主要的一點是「沒有詳細的方論」。如提供的卷一內容所示,每個方劑僅列出藥物名稱,並無詳細的劑量、煎服法,更沒有對各藥物配伍意義的解釋,也沒有說明適應證的細微差異和加減變化依據。雖然在病案描述中簡略提及病機,但對應到具體方劑時,缺乏深入的論述。這使得讀者在使用這些方劑時,必須高度依賴自身的醫學理論基礎和臨床辨證能力。正如基本介紹中所言,「讀者在使用時,需要結合自身的臨床經驗,加以辨證施治」。如果讀者缺乏辨證能力,僅僅照搬方劑,輕則無效,重則誤事。這也解釋了為何朱費元強調這些是他的「一得」,需要「舉此可以隅反」,意即要領悟其精神,而非死守其具體藥物組合。

歷史地位與影響:

《臨證一得方》作為清代一位地方名醫的臨床經驗匯集,雖然可能不如一些全國性的醫學巨著影響廣泛,但它真實記錄了當時的臨床實踐面貌,特別是像朱費元這樣一位兼擅內外科、思想深邃、重視元氣的醫家的經驗,為後世研究清代醫學史、方劑學以及特定科別(如外科、五官科)的臨床發展提供了寶貴資料。書中對瘡瘍病機的認識、對元氣的重視、以及內外一貫的治療思路,是清代中醫學術發展的一個縮影,反映了當時醫家對傳統醫學的繼承與創新。朱費元的醫學思想和臨床經驗,也通過他的子孫(「子若孫皆業儒兼能世其學」)得以傳承,對當地的醫療產生了積極影響。

總結

《臨證一得方》是清代醫家朱費元一本根植於豐富臨床實踐的方劑集。它不僅收載了作者在內、外、婦、兒、五官、雜症等方面的驗方,更是其醫學思想——特別是重視元氣、強調內外一貫、批判粗率療法——的具體體現。書前的序和傳為我們勾勒出一位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學術有源且勇於創新的醫家形象,並揭示了《瘍醫探源論》作為本書理論基石的重要性。儘管本書存在方劑論述不夠詳細的局限,需要使用者具備紮實的辨證能力,但其所提供的臨床經驗方仍然具有顯著的實用價值,是研究清代中醫臨床實踐和朱費元醫學思想的珍貴文獻。它提醒著後世醫者,醫學的進步不僅來自理論的建構,更離不開臨床中點滴「一得」的積累與昇華,而真正的療效,往往源於對患者整體狀態和根本元氣的深刻把握。


序 (1)

序 (2)

卷一 首部 (1)

卷一 首部 (2)

卷一 首部 (3)

卷一 首部 (4)

卷一 首部 (5)

卷一 首部 (6)

卷一 首部 (7)

卷二 咽喉頸項部 (1)

卷二 咽喉頸項部 (2)

卷二 咽喉頸項部 (3)

卷二 咽喉頸項部 (4)

卷二 咽喉頸項部 (5)

卷二 咽喉頸項部 (6)

卷三 上下身內癰部 (1)

卷三 上下身內癰部 (2)

卷三 上下身內癰部 (3)

卷三 上下身內癰部 (4)

卷三 上下身內癰部 (5)

卷三 上下身內癰部 (6)

卷三 上下身內癰部 (7)

卷三 上下身內癰部 (8)

卷三 上下身內癰部 (9)

卷四 手足發無定處部 (1)

卷四 手足發無定處部 (2)

卷四 手足發無定處部 (3)

卷四 手足發無定處部 (4)

卷四 手足發無定處部 (5)

卷四 手足發無定處部 (6)

卷四 手足發無定處部 (7)

卷四 手足發無定處部 (8)

卷四 手足發無定處部 (9)

卷四 手足發無定處部 (10)

卷四 手足發無定處部 (11)

卷四 手足發無定處部 (12)

附錄 (1)

附錄 (2)

附錄 (3)

附錄 (4)

附錄 (5)

附錄 (6)

附錄 (7)

附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