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一得方》~ 附錄 (4)
附錄 (4)
1. 論疔瘡對口發背治法
庭訓遞承籍擴充管見,心傳用續道在守文,手澤如親,功歸繩武,家學淵源,詎敢數典而忘哉?
飛熊
時同治十二年壬申一陽月下浣曾孫鵬翱百拜謹跋
鴻翰
白話文:
承襲家傳醫術,並在此基礎上擴展見解,沿襲祖傳醫理,遵循古法,師承恩澤如同親授,醫術成就皆歸功於先祖的教誨。家學淵源深厚,不敢忘記先人的貢獻。
(飛熊 同治十二年壬申六月十五日 曾孫鵬翱 敬謹跋記)
2. 外科應用經驗要方
3. 膏藥類
加味太乙膏,治一切外症瘡瘍。遺精白帶則貼臍下,腸癰丸服。
白芷(二兩),當歸(二兩),赤芍(二兩),玄參(二兩),肉桂(二兩),沒藥(三錢,制),大黃(二兩),木鱉(二兩),輕粉(四錢,研細),生地(二兩),阿魏(三錢,切片),乳香(五錢,制),血餘(一兩),黃丹(四十兩,水飛),柳枝(百寸),槐枝(百寸)
將白芷、當歸、赤芍、元參、肉桂、大黃、木鱉、生地、槐柳枝用麻油五斤,將藥浸入,春五天,夏三,秋七,冬十,入鍋內煎至藥枯,濾去藥渣,將血餘投入,熬至血餘浮起,撈去,將黃丹徐徐投入。先發青,後至白煙,氣味芳香,其膏已成,住火。將膏滴入水中以試老嫩。
老加熟油,嫩加黃丹。候煙盡,將鍋掇下,方下阿魏散,膏上化盡,再下乳香、沒藥,輕粉攪勻,傾入水中,隨時攤貼。
硃砂千錘膏,治癰疽等。末成即消,已潰者亦能去腐拔毒。
制松香(十二兩,研細),制沒藥(一兩,研細),麝香(一錢),樟腦(二兩),制乳香(一兩,研細),蓖麻子(三兩,去殼),冰片(一錢),血標銀珠(二兩五錢)
上藥先將松香末入蓖麻子肉內同打,極勻後入乳香、沒藥同打,再入麝香、冰片、樟腦,打千錘,再入銀珠打千餘下,極勻成膏,磁器收貯,隔湯燉烊,攤貼。孕婦忌用。
白膏藥,治無名腫毒,胎毒,黃水瘡及濕瘡無皮。功能拔毒生肌。
上爐甘石四兩,能浮水者佳。炭火內煅五炷香,久研細,攤地上,拔去火毒。用生豬油和勻,搗熔攤貼。
金黃散,治疔瘡發背對口等及一切瘡瘍。凡紅瘡者皆可敷之。
生大黃(八兩),薑黃(三兩),當歸(一兩),白芷(三兩),川烏(一兩),白蘞(一兩),半夏(一分),天花粉(五兩),黃柏(三兩),川樸(一兩),甘草(一兩),草烏(一兩),白及(一分),南星(一分)
日中曬燥,共研為細末,用蜜水調敷。若瘡不紅腫,症由寒濕所致。狀類陰疽者,輕者沖和膏;重者回陽玉龍膏。
白話文:
[膏藥類]
【加味太乙膏】適用於各種外傷或膿瘡。對於遺精或白帶問題,則貼在肚臍下方使用;腸癰則需內服丸劑。
成分包括:白芷、當歸、赤芍、玄參、肉桂、大黃、木鱉各二兩,沒藥三錢(需加工處理)、輕粉四錢(需研磨細碎)、生地二兩、阿魏三錢(切片)、乳香五錢(需加工處理)、血餘一兩、黃丹四十兩(需用水漂洗)、柳枝與槐枝各百寸。
製法:將白芷、當歸、赤芍、玄參、肉桂、大黃、木鱉、生地、槐柳枝放入五斤麻油中浸泡,春天泡五天,夏天三天,秋天七天,冬天十天,然後放入鍋中煎至藥材乾枯,過濾掉藥渣,再加入血餘,熬煮到血餘浮起,撈出後,慢慢加入黃丹。開始會出現青色,然後變為白煙,當有香味飄出時,膏藥已經完成,停止加熱。將膏藥滴入水中測試其稠度。
若膏藥過稠,可添加熟油;若過稀,則加入黃丹。待煙霧散盡,將鍋移離火源,再加入阿魏,待膏藥完全溶解後,再加入乳香和沒藥,以及輕粉,均勻攪拌後,倒入水中,待冷卻後即可使用。
【硃砂千錘膏】適用於治療膿瘍等疾病。未形成膿瘍的可以消除,已經潰爛的也能幫助去除腐肉、排毒。
成分包括:松香十二兩(需研磨細碎)、沒藥一兩(需研磨細碎)、麝香一錢、樟腦二兩、乳香一兩(需研磨細碎)、蓖麻子三兩(需去殼)、冰片一錢、血標銀珠二兩五錢。
製法:先將松香粉和蓖麻子肉混合打勻,再加入乳香和沒藥,繼續打勻,再加入麝香、冰片和樟腦,反覆打上千次,最後加入銀珠,再打上千次,確保膏藥極度均勻。儲存在瓷器中,使用前要先隔水加熱,然後塗抹。孕婦請勿使用。
【白膏藥】適用於無名腫毒、胎毒、黃水瘡和濕疹無皮的情況,具有拔毒生肌的功效。
成分為爐甘石四兩,選取能浮在水面的優質品。將爐甘石放在炭火中煅燒五炷香時間,然後研磨細碎,放置在地上,以去除火毒。再用生豬油和勻,然後搓揉熔化,塗抹使用。
【金黃散】適用於治療疔瘡、背部發炎、口腔炎症和其他膿瘡。只要是紅色的膿瘡,都可以敷用。
成分包括:生大黃八兩、薑黃三兩、當歸一兩、白芷三兩、川烏一兩、白蘞一兩、半夏一分、天花粉五兩、黃柏三兩、川樸一兩、甘草一兩、草烏一兩、白及一分、南星一分。
製法:將所有藥材曬乾,然後研磨成細粉,用蜂蜜水調勻敷用。如果膿瘡沒有紅腫,且是由寒濕導致,形狀類似陰疽的,輕微情況可使用沖和膏;嚴重情況則需使用回陽玉龍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