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費元

《臨證一得方》~ 卷四 手足發無定處部 (1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手足發無定處部 (12)

1. 蛇纏瘡

(案109)蛇纏瘡化勢非定,紅暈開大,勢將腐爛。

牛蒡子,蒼耳子,黃芩,象貝母,金銀花,赤芍,桑白皮,粉豬苓,白芷,羚羊角,黑元參

復,腐爛,白脂紅暈散漫,尚非佳境。

炒白朮,元參,天冬肉,生西耆,人中黃,炒歸身,生地,炒知母,塊滑石,法半夏

白話文:

【案例109:蛇纏瘡的情況並非穩定,紅色的病狀區域正在擴大,有即將腐爛的趨勢。

處方藥材包含:牛蒡子、蒼耳子、黃芩、象貝母、金銀花、赤芍、桑白皮、粉豬苓、白芷、羚羊角、黑元參。

然而,即使開始使用藥物治療後,膿瘍仍然持續腐爛,紅白相間的病狀仍廣泛存在,情況尚未好轉。

因此,進一步調整藥方為:炒白朮、元參、天冬肉、生西耆、人中黃、炒歸身、生地、炒知母、塊滑石、法半夏。】

2. 暑毒

(案110)暑毒受風,腫脹生蔓,宜清暑化毒。

桑白皮,炒天蟲,赤芍,象貝母,黃芩,焦夏曲,蒼耳子,羚羊角,連翹,六一散,蟬蛻,赤茯苓

復,加烏犀角、菊花葉。

(案111)暑濕兼觸毒,發泡紅腫,勢在猖獗。

香白芷,西赤芍,淡黃芩,杜藿香,金銀花,建連翹,左秦艽,六一散,土貝母,地丁草

(案112)暑風入肺,始由腰間發泡,形如火丹,繼則四肢遍滿,痛癢並作,即丹毒之重候也。

青防風,桑白皮,土貝母,香白芷,蒼耳子,羚羊角,六一散,炒蔞皮,青蒿,連翹殼

白話文:

【暑熱毒素】

案例110:因暑熱毒素加上感受風邪,導致身體腫脹蔓延,應該使用清解暑熱與化解毒素的方法來治療。

使用的藥材有桑白皮、炒天蟲、赤芍、象貝母、黃芩、焦夏曲、蒼耳子、羚羊角、連翹、六一散、蟬蛻和赤茯苓。再進一步的治療,會加入烏犀角和菊花葉。

案例111:暑熱加上濕氣,且接觸到毒素,造成皮膚起泡紅腫,情況相當嚴重。

治療用的藥材包括香白芷、西赤芍、淡黃芩、杜藿香、金銀花、建連翹、左秦艽、六一散、土貝母和地丁草。

案例112:暑風進入肺部,首先在腰部出現水泡,看起來像火燒雲,接著擴散至四肢,引起疼痛和癢感,這正是丹毒的嚴重症狀。

治療用的藥材有青防風、桑白皮、土貝母、香白芷、蒼耳子、羚羊角、六一散、炒蔞皮、青蒿和連翹殼。

3. 丹毒

(案113)丹毒腐化深潭,渾身延竄,乃幼體脾肺兩虛,溫邪乘之而入,壯熱神呆,咳嗆氣上,毒將內陷矣。

烏犀角,鮮石斛,象貝,炒殭蠶,人中黃,茅根,羚羊片,西赤芍,丹參,光杏仁,燕竹葉

白話文:

【丹毒】

(案例113)這位患者丹毒嚴重到腐化成深洞,毒素蔓延全身,這是因為他自小體質脾肺兩虛,導致溫熱的邪氣侵入身體。現在他發高燒,精神呆滯,咳嗽且呼吸困難,顯示毒素即將深入內臟。

治療上,將使用烏犀角、新鮮石斛、象貝、炒殭蠶、人中黃、茅根、羚羊片、西赤芍、丹參、光杏仁和燕竹葉等藥材。

請注意,以上資訊僅供參考,實際病情應由專業醫師診斷治療。

4. 大頭瘟,蝦蟆瘟

附大頭瘟、蝦蟆瘟兩方:

(案114)初由太陽小癤,感受風邪,滿面浮腫,是為大頭瘟症,防遊走不定。

炒殭蠶,象貝母,生桑皮,連翹,赤芍,大力子,蒼耳子,羚羊角,滑石,蟬衣

(案115)溫邪吸入肺胃,腮脹三四日,繼做咽痛,腫及頸項,此蝦蟆瘟也。勢不劇定。

炒牛蒡,炒黃芩,毛時茹,羚片,桑皮,茅柴根,炒殭蠶,黑玄參,天花粉,象貝母,杏仁

白話文:

【案例114】一開始因為在太陽下曝曬而長了小疙瘩,後來又受了風邪影響,導致全臉都出現浮腫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大頭瘟。需注意其病情可能變化無常。

治療用藥包含:炒殭蠶、象貝母、生桑皮、連翹、赤芍、大力子、蒼耳子、羚羊角、滑石、蟬衣。

【案例115】溫熱病邪進入肺胃後,腮部會腫脹三到四天,接著可能出現咽喉痛,且腫脹可能擴散至頸部,這就是所謂的蝦蟆瘟。但這種情況通常不會太嚴重。

治療用藥包含:炒牛蒡、炒黃芩、毛時茹、羚羊角片、桑皮、茅柴根、炒殭蠶、黑玄參、天花粉、象貝母、杏仁。

5. 狐尿刺

(案116)狐尿刺兩膊,驟作泡潰,延蔓不定,勢有鋒險。

真川連,防風,羚羊片,六一散,赤茯苓,淡黃芩,連翹,地膚子,桑白皮,生米仁

復,紅暈紫泡,壯熱大痛,有昏潰毒陷之虞,擬方再覘動靜。

烏犀角,鮮生地,黃芩,桑皮,六一散,竹葉,羚羊角,湖丹皮,赤苓,連翹,土貝母

白話文:

【狐尿刺】

(案例116)有個人被狐尿刺傷了兩臂,突然之間皮膚上出現了水泡並且迅速擴散,情況看來非常危急。

醫生開出的藥方包含了:黃連、防風、羚羊角片、六一散、赤茯苓、淡黃芩、連翹、地膚子、桑白皮、薏苡仁。

然而,病人的情況並沒有改善,反而紅腫和紫色水泡更嚴重了,且伴有高燒和劇烈疼痛,有陷入昏迷或病情惡化的風險。醫生因此打算調整藥方,進一步觀察病人的反應。

新的藥方包括:犀牛角、新鮮生地、黃芩、桑白皮、六一散、竹葉、羚羊角、牡丹皮、赤茯苓、連翹、浙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