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費元

《臨證一得方》~ 附錄 (2)

回本書目錄

附錄 (2)

1. 論疔瘡對口發背治法

疔瘡一症,按《金鑑》所謂五臟疔如白刃黃鼓,火焰紫燕黑壓等名者,系臟絕之惡症。千中罕見,見影已屬不治。豈用刀所能挽救者乎?惟紅絲疔曾有用砭一法。如果有紅絲遊走,竄入胃腹者,不得已而用之。如世人嘗患之所謂疔者,在頭面唇鼻之處,不過風熱暑濕所致;在手足無非摩傷觸毒而成,原無大害。無如世人患此,輒曰疔瘡。

出了頭,其力大於牛,必須用刀出毒,而醫者亦以誤必須用刀挑斷疔根,並砭其四圍。每見唇面被針之後,刀孔襲風,惡血凝滯,腫漫毒散,神昏內陷以致不治者居多。手足被針之後,腫痛更甚,肉突膿無,甚則脹潰交穿,延成脫節損骱,害難盡述。大凡唇面疔瘡誤被砭刺,刀孔襲風,焮腫散漫,如壯熱而脈形數,實熱如火燎,按之烙手者,毒尚向外,或可挽回,急用犀角、黃連等湯,或合大承氣湯,並服珠黃散。疊進數劑,間有生者。

白話文:

關於疔瘡這病狀,按照《金鑑》中所描述的,如「五臟疔」類似白刃、黃鼓、火焰、紫燕、黑壓等名稱的病症,是代表五臟衰竭的嚴重病態。這種病症千中難見一次,見到這樣的症狀通常已經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了。並非使用刀具就能輓回的疾病。

然而,有一種叫做「紅絲疔」的病症,曾經有用過一種名叫「砭石療法」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疔瘡中出現紅色的線條,並且穿過胃腹,情況緊急時才會使用此法。

一般人常見的疔瘡,通常發生在頭臉、嘴脣、鼻子等部位,主要是由於風熱、暑溼等外因引起的;手腳的疔瘡則多是因為摩擦、碰觸毒物造成的,本來並無大礙。但人們一旦得了這種疔瘡,就會自稱是疔瘡,認為它威力巨大,必須用刀切開排出毒素,而醫生也會誤以為必須用刀挑斷疔根,並對四周進行砭石治療。

常常可以看到,臉部和嘴脣在針刺後,刀口容易感染風寒,導致惡性血液凝結,腫脹擴散,毒素散發,神志昏迷,病情加重,往往無法救治。手腳在針刺後,腫痛更加嚴重,形成膿包,甚至擴張穿孔,導致關節損傷,危害難以盡數描述。

大體來說,如果脣面的疔瘡誤用了針灸和刀割,刀口容易感染風寒,腫脹擴散,如果伴有高熱、脈搏頻密、熱氣逼人、按壓時感覺如同火燒的現象,表明毒素仍在體內,有可能輓回。此時可以使用犀角、黃連等藥物,或者配合大承氣湯,同時服用珠黃散。經過幾劑藥物治療後,可能會有救活的機會。

若冷如水石、神昏語懶,或狂言譫語者,毒已內陷,百無一生。對口、發背二症,近世粗工往往用刀剖割惡肉,自誇於法。不知此二症生於氣質壯盛之體,無非風濕熱三因。症本屬陽,半月可得正膿,一月中腐脫生新矣。何必用刀?若患於氣血兩虧之體,瘡勢平塌黯然而屬陰者,速進溫補托毒尚可冀其回陽。

若經剖割極形,元氣更泄,毒從內陷,禍不旋踵矣。

瘍醫之名昉於《周禮》,爾時以塚宰領其職,誠慎且重也。自後代醫入方技,視醫漸輕而視瘍更輕。豈知濟世壽民,孰有重於此乎?,先大父杏村公邃於醫學,於瘍更傷,著有《瘍醫探源論》,尋流溯源,真躬奧竅,集方四卷,良藥利病,悉神效也。憶嬉戲時,四方求診,門庭若市。

白話文:

如果身體冰冷像水石,神智昏迷、言語遲緩,甚至胡言亂語,表示毒素已經深入體內,幾乎無救。對於口瘡和背瘡,近來粗俗的工匠常以刀剖割腐肉,自詡為高明醫術。他們卻不知道這兩種病症,源於體質強盛的人,不過是風、濕、熱三種因素導致。病症本屬於陽性,半個月就能形成膿液,一個月內就會腐爛脫落,長出新的肉。何必用刀?如果患者是氣血兩虛的體質,瘡瘍平坦暗淡,屬於陰性,就應該趕緊用溫補藥物驅毒,才能期望恢復陽氣。

如果經過剖割,元氣更加虛弱,毒素從內部侵入,災禍就會立刻到來。

外科醫生的稱謂,最早見於《周禮》,當時由塚宰負責管理,十分謹慎重視。後來醫術進入方技領域,人們對醫術的重視程度逐漸下降,對外科更是輕視。難道不知道救治世人、延年益壽,哪有比這更重要的嗎?我的祖父杏村公精通醫學,尤其擅長外科,寫了《瘍醫探源論》,追本溯源,精通奧妙,收集了四卷藥方,治病良藥,都有神奇效果。我記得小時候,四方的人來求診,門庭若市。

先大父於及門論治幾無餘暇。嗣父時泰公勤學,早世未及繼業。大父幾為喪明,及禮束髮受書,粗知文理,命嗣醫業,侍案側二三載,而大父倏歸道山,哀痛莫可言。既禮與先叔父平莊公同參醫,而禮以短視為嫌,仍復攻書應試。詎知維摩善病,名卒未就,丹溪心法不克承先紫陽家聲,乃思裕後青璮,一席訓兒成名,亦聊以慰,先靈於冥漠耳。今者駒光迅速,馬齒加長,回首當年,猶有餘憾,爰撰蕪詞,謹志簡末。

時同治六年歲在丁卯嘉平之望後三日孫禮堂謹敘

先曾祖杏村公業瘍醫而兼大方者也,學邃名噪。百里外咸來求治,不事刀針而隨症擬方,得心應手,頗有回春之譽。著有《探源論》及《一得方》,秘泄靈蘭,朮通仙杏。探其源,直括叔夜。養生之論,得其一即是盧循續命之湯。視時輩學醫而人費者,誠有間矣。竊思,先曾祖施治如神,當時有十全之目,自署其方曰《一得》,何其謙歟?繼而思之,謙則受益,自以一得所以十全,此中殆有深意存焉。業是者,誠即此論與方而尋繹之,揣摩之,當笑外治諸法為末學膚受矣。

白話文:

我的曾祖父杏村公精通醫術,醫術高超,名聲遠播。方圓百里的人都來求醫,他不用刀針,只根據病症開方,藥到病除,有著起死回生的美譽。他寫下了《探源論》和《一得方》,醫術精妙,令人嘆服。他的醫術深邃,可以與叔夜比肩。他的養生之道,精華之處就如同盧循延年益壽的湯藥一般。與當時那些只知道死讀書的庸醫相比,他簡直是高人一等。我暗自思忖,曾祖父醫術高超,如同擁有十隻眼睛般明察秋毫,他卻給自己的方子命名為《一得》,真是謙虛啊!仔細想想,謙虛才能受益,他之所以能十全其美,必然有著深奧的道理。那些學習醫術的人,應該認真研讀他的論述和方子,用心揣摩,這樣才能明白外治之法不過是皮毛而已。

庭訓遞承籍擴充管見,心傳用續道在守文,手澤如親,功歸繩武,家學淵源,詎敢數典而忘哉?

飛熊

時同治十二年壬申一陽月下浣曾孫鵬翱百拜謹跋

鴻翰

白話文:

庭訓遞承籍擴充管見,心傳用續道在守文,手澤如親,功歸繩武,家學淵源,詎敢數典而忘哉? 庭訓是傳授智慧的寶庫,藉由不斷的繼承和擴充,我們能獲取更廣闊的視野。心傳是內心的指引,透過持續的學習和實踐,道義與文採得以守護與傳承。每一份努力都像親人的關懷一樣真摯,所有的功績都歸功於先輩的腳步。家族的學問來源深厚,豈敢忘本?

飛熊

時同治十二年壬申一陽月下浣曾孫鵬翱百拜謹跋

鴻翰 這段文字沒有具體的內容,可能是一些紀念性的筆記或跋文,提到的時間是同治十二年壬申一陽月的下浣(即月中的日子),署名為曾孫鵬翱,表示對某事件或作品的感想或評論。鴻翰通常指大字或豪放的書法,這裡可能指的是作者的書寫風格或作品的名稱。

2. 膏藥類

加味太乙膏,治一切外症瘡瘍。遺精白帶則貼臍下,腸癰丸服。

白芷(二兩),當歸(二兩),赤芍(二兩),玄參(二兩),肉桂(二兩),沒藥(三錢,制),大黃(二兩),木鱉(二兩),輕粉(四錢,研細),生地(二兩),阿魏(三錢,切片),乳香(五錢,制),血餘(一兩),黃丹(四十兩,水飛),柳枝(百寸),槐枝(百寸)

白話文:

「加味太乙膏」可以治療各種外傷和瘡瘍。如果出現遺精或白帶,則將藥膏貼在肚臍下方,同時服用「腸癰丸」。 藥方包括白芷、當歸、赤芍、玄參、肉桂、沒藥、大黃、木鱉、輕粉、生地、阿魏、乳香、血餘、黃丹、柳枝和槐枝。

將白芷、當歸、赤芍、元參、肉桂、大黃、木鱉、生地、槐柳枝用麻油五斤,將藥浸入,春五天,夏三,秋七,冬十,入鍋內煎至藥枯,濾去藥渣,將血餘投入,熬至血餘浮起,撈去,將黃丹徐徐投入。先發青,後至白煙,氣味芳香,其膏已成,住火。將膏滴入水中以試老嫩。

老加熟油,嫩加黃丹。候煙盡,將鍋掇下,方下阿魏散,膏上化盡,再下乳香、沒藥,輕粉攪勻,傾入水中,隨時攤貼。

硃砂千錘膏,治癰疽等。末成即消,已潰者亦能去腐拔毒。

白話文:

將白芷、當歸、赤芍、元參、肉桂、大黃、木鱉、生地、槐柳枝這些藥材,用五斤麻油浸泡。春天的時候浸泡五天,夏天的時候浸泡三天,秋天的時候浸泡七天,冬天的時候浸泡十天。之後將藥材放入鍋中煎煮,直到藥材枯乾,然後濾去藥渣。

接下來,將剩下的藥液繼續熬煮,直到藥液中的血餘浮起,再將血餘撈出。然後慢慢地將黃丹投入鍋中。一開始會冒出青煙,接著會冒出白煙,散發出芳香氣味,表示藥膏已經熬製完成,就可以停止加熱了。

最後,取少許藥膏滴入水中,觀察其濃稠度。如果藥膏太濃稠,就加入熟油;如果藥膏太稀薄,就加入黃丹。等到煙霧完全消失,就將鍋子從火上移開。

接著加入阿魏散,讓藥膏完全化開。然後再加入乳香、沒藥和輕粉,充分攪拌均勻,最後倒入水中,隨時可以攤貼患處。

硃砂千錘膏可以治療癰疽等疾病。藥膏敷上之後很快就能消腫,就算已經潰爛也能去腐生肌,拔除毒素。

制松香(十二兩,研細),制沒藥(一兩,研細),麝香(一錢),樟腦(二兩),制乳香(一兩,研細),蓖麻子(三兩,去殼),冰片(一錢),血標銀珠(二兩五錢)

上藥先將松香末入蓖麻子肉內同打,極勻後入乳香、沒藥同打,再入麝香、冰片、樟腦,打千錘,再入銀珠打千餘下,極勻成膏,磁器收貯,隔湯燉烊,攤貼。孕婦忌用。

白膏藥,治無名腫毒,胎毒,黃水瘡及濕瘡無皮。功能拔毒生肌。

白話文:

材料:松香(12兩,研磨成粉),沒藥(1兩,研磨成粉),麝香(1錢),樟腦(2兩),乳香(1兩,研磨成粉),蓖麻子(3兩,去除果殼),冰片(1錢),血標銀珠(2兩5錢)。

製法:首先將松香粉末與蓖麻子肉混合並打勻,接著加入乳香和沒藥繼續打勻,然後加入麝香、冰片和樟腦,再打千次,最後加入銀珠並繼續打千次以上,直至完全均勻。將製好的膏藥放入瓷器中儲存,並隔著熱湯燉煮至熔化後,可以敷貼於患處。

注意:懷孕婦女應避免使用。

此膏藥適用於無名腫毒、胎毒、黃水瘡及濕疹等病症,其主要功效為拔除毒邪,促進皮膚癒合。

上爐甘石四兩,能浮水者佳。炭火內煅五炷香,久研細,攤地上,拔去火毒。用生豬油和勻,搗熔攤貼。

金黃散,治疔瘡發背對口等及一切瘡瘍。凡紅瘡者皆可敷之。

生大黃(八兩),薑黃(三兩),當歸(一兩),白芷(三兩),川烏(一兩),白蘞(一兩),半夏(一分),天花粉(五兩),黃柏(三兩),川樸(一兩),甘草(一兩),草烏(一兩),白及(一分),南星(一分)

白話文:

取爐甘石四兩,以能浮水者為佳。用炭火煅燒五炷香時間,待涼後研磨成細粉,攤開在地面上,去除火毒。再以生豬油混合均勻,搗碎並熔化後攤貼患處。

金黃散可治療疔瘡、發背對口以及一切瘡瘍。凡是紅色的瘡瘍都可以敷用。

將生大黃八兩、薑黃三兩、當歸一兩、白芷三兩、川烏一兩、白蘞一兩、半夏一分、天花粉五兩、黃柏三兩、川樸一兩、甘草一兩、草烏一兩、白及一分、南星一分混合使用。

日中曬燥,共研為細末,用蜜水調敷。若瘡不紅腫,症由寒濕所致。狀類陰疽者,輕者沖和膏;重者回陽玉龍膏。

白話文:

在太陽當頭的時候,將藥物晾乾後研磨成細粉末,然後用蜂蜜水調和敷在患處。如果傷口沒有紅腫現象,那麼這可能是由於寒濕所引起的。如果狀態類似於陰疽,且病情輕微,可以使用沖和膏;如果病情較重,則應使用回陽玉龍膏。